故宮畫醫巧手補殘卷 曾修復《遊春圖》《五牛圖》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手握鵝卵石,在一副手卷背面,均勻塗抹過一層川蠟後,徐建華向徒弟演示如何用石頭打磨壓製紙面。

  2016年春季,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大紅,鋪天蓋地的公眾號都在讚美一群故宮文物修復者,在網絡上,手藝精湛的老師傅們更是深得90後乃至00後們的追捧。

  65歲的徐建華出現在第三集裡。他身形微腴、頭髮花白,講起話來京味兒十足。他是裱畫科裡年齡最長、資歷最老的修復師,也是故宮古書畫修復技藝的第二代傳人、國家級非遺大師。相比起外界印象中故宮的那份神秘,徐建華更希望人們能用平常心看待他們這些匠人,也希望能有更多人關注修裱這門老行當,讓這門手藝能傳承下去。

  入行至今始終心懷敬畏

  故宮的西北角,至今都是一片沒有對外開放的區域。如今在網絡上大火的「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就坐落在這片區域內。不像名字那樣高大上,文保科技部地處古老的院落中。院裡樹很多,這個時候的御杏樹已經結滿了果實,一個個黃綠相間的果子隨風搖曳。看上去樸實無華,但這裡卻是整個故宮辦公區內唯一設置了門禁的地方。

  走進裱畫科,最醒目的莫過於那幾張寬大的紅漆裱畫案。徐建華說,修裱的桌子都是紅色,因為宣紙浸水後在紅底子上會特別清晰透亮,能讓修復師看清畫意和字跡,而裝裱的桌子通常是黑色,為的是對比明顯。

  早上8點剛過,徐建華已經喝足了茶,戴上老花鏡,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正在端詳的是徒弟高翔製作的幾幅手卷。因為是剛入行一年的新手,高翔修復的手卷,用的是文物的複製品。可工藝上卻一點不含糊。手卷的修復很難,一是長度長,二是工序多,極考驗一位修復師的修復技能。

  徐建華的左手很粗糙,虎口的位置有些泛白,掌紋裡或多或少都「藏」著一些白色的不明物質。「是糨子」,他笑著解釋。在故宮科技部,修復師們手上都有自己這門行當的「痕跡」,就像裝裱的手上通常有難以洗淨的糨子,修鐘的手裡通常有一股煤油味兒。

  在行內,裝裱分蘇、滬、揚、京四大流派,蘇裱因細膩淡雅,修舊如舊,特別受追捧。1974年,23歲的徐建華被分配到故宮。剛來這裡時,老師傅陸續面臨退休,故宮急需儘快培養出一些接班人。於是,曾經在上海當過兵,能聽得懂南方話的徐建華,成了有「裝裱界梅蘭芳」之稱的修裱大師楊文彬的徒弟。

  跟隨老師學習,徐建華最先學會的是敬畏。「故宮修復的書畫,都是孤品、絕品。稍有不慎,就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他至今記得,師傅工作中修復的一級文物極多,而這些文物任意一件放在當下,都是千金難買的無價之寶。師傅每次接到修復任務,就會緊張得幾天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琢磨修複方案時,會一根接一根地抽菸。「這也是我們這一行的職業病。修裱的人,大多都有胃病。因為高度緊張,胃痙攣的時間很長。」直到現在,修復一件古書畫時,無論是否文物,徐建華依然要高度集中精力,他要預判修復時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比如溼水後會不會掉色,揭裱後畫心會出現什麼狀況,補配的絹、紙應該如何染色,就像醫生那樣,用智慧和雙手延續古書畫的生命。

  修復珍貴文物步步驚心

  紅牆琉璃瓦下,時光,在故宮裡仿佛也放緩了腳步。

  修復文物,沒有加班加點,沒有截止期限。徐建華覺得,也正是這種反差,吸引了當今的年輕人對他們工作的好奇。其實,這種慢是一種高度凝神,體會原作者下筆時心情、觸感的工作狀態,要是換成在寫字樓裡,人的狀態可能就完全不一樣。

  宮內無小事——故宮的特殊性決定了做一切修復工作時必須謹慎至上。一幅古畫,體現作者創作精髓的就是畫意。徐建華說,故宮收藏的這些文物,多少專家多少人品過、鑑過,恨不得人物臉上的一顆痣在什麼位置都不能改變,這對書畫修復的要求尤其多。

  雖已主持修復古畫無數,時至今日令徐建華印象最深的,仍是1977年他作為副手第一次與師傅共同修復的《遊春圖》。這是隋代著名畫家展子虔唯一的傳世作品。民國期間,大收藏家張伯駒用了170兩黃金才換回了它。修復前的《遊春圖》殘破不堪。師徒倆制定了詳細的修複方案才開始動手。

  「洗揭補全」是古書畫修復的基本步驟。洗,可以去除畫心上的汙跡和黴斑,但處理不當,會連畫意、顏色一同洗掉。《遊春圖》是世界上最早的絹本畫,「紙壽千年,絹壽八百」,清洗絹本畫更要小心謹慎。在上水淋洗前,徐建華用一定濃度的膠礬水輕刷在畫心正面,達到固色效果。光是上膠固色,他就前後刷了三遍。

  把命紙、背紙都去掉,畫心背後露出的補條足有上千個。「補條上有畫意,弄不好,人的鼻子眼睛就沒了。全揭下來也不行,怎麼辦?當時我們的做法就是揭一半潮一半,塗上糨子,把它貼回去,之後再貼另一半。」就這樣,浩大繁複、步步驚心的修復工程持續了半年,《遊春圖》終於得以重現往日光彩。

  談傳承深感責任重大

  去年故宮建院90周年的「石渠寶笈」特展轟動全國。為了一睹《清明上河圖》、《五牛圖》等傳世名畫的真容,各地慕名而來的觀眾在武英殿外排起了蜿蜒長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特展的最後一天,武英殿門口,一名白髮老者看著那些等待一覽國寶的觀眾,臉上不經意間洋溢出會心的微笑。

  這位老者正是徐建華。他被大家的熱情所感染。他說,要是修畫的老師傅們看到這樣的場景,肯定跟他一樣高興。這不僅是對老中青三代書畫修復師幾十年工作的肯定,也是對中國傳統修裱技藝的肯定。

  在42年的專業生涯中,徐建華復原的珍貴文物除了《遊春圖》,還有韓滉的《五牛圖》、文徵明的《蘭亭修契圖》等。2000年他承擔了國家文物局一項有關書畫裝裱的研究工作,一年後,又帶領同事共同完成了故宮博物院年度課題「清代書畫裝潢研究」。2012年,他成為「國家古書畫修復非遺傳承人」。

  雖然早已過了退休的年齡,但是裱畫科徒弟多師傅少,徐建華現在每天堅持坐地鐵、倒班車,從位於青年路的家趕到裱畫室來上班。他說,古書畫有時壽,手藝也有,一個修裱師保持上乘工作狀態的時間是有限的,趁著他現在精力尚可、眼神不差,他希望能多帶幾個徒弟,把故宮的文物再往下傳600年。

  說到傳承,徐建華對故宮未來充滿期待。他說,故宮聚集了全國最好的能工巧匠和先進的科學技術,比起他們那個時候,現在的年輕人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得更多見識更廣,再加上科技的輔助,未來的文物保護之路大有可為。不過,如何在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中尋找一個平衡點,讓進步的科技促進文物的有效保護,同時不至於讓傳統的技藝失傳,徐建華還在探索。不僅他,所有的老師傅們都深感自己責任重大。

相關焦點

  • 韓滉畫《五牛圖》表心跡
    《五牛圖》修復前。  《五牛圖》修復中。  《五牛圖》修復後。  1977年1月28日,《五牛圖》卷被送到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廠,由裱畫專家孫承枝先生主持修復。經過一系列高難度的修補,8個月後,通過了驗收。專家組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圖卷在補配處全色及接筆不露絲毫痕跡,與原畫保持了統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觀,達到了較高的裝裱修復水平。
  • 十大傳世名畫之《五牛圖》真偽之謎
    曲折歷史:《五牛圖》卷一經問世,便成為收藏的熱點。按明朝人的著錄,《五牛圖》卷在北宋時曾收入內府,宋徽宗曾題詞籤字。元滅宋後,大書畫家趙孟頫得到了這幅名畫,到了明代,《五牛圖》卷又陸續到了大收藏家和鑑賞家項元汴與宋犖的手中。清代乾隆皇帝廣詔天下珍寶,《五牛圖》卷被徵召入宮,乾隆皇帝非常喜愛,並多次命大臣在卷後題跋。
  • 韓滉《五牛圖》:現存最早紙上的動物畫
    五牛圖卷(局部) 韓滉(唐)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汪悅   唐代畫家韓滉擅繪人物和走獸,尤以畫牛著稱,與同時代擅畫馬的韓幹並稱「牛馬二韓」。《五牛圖》是韓滉迄今存世的唯一作品,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也是少數幾件唐代繪畫作品真跡之一。   《五牛圖》展現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傑出水平。畫中五牛一字排開,列為一行,似從遠方走來,緩行在田壟之上。五牛狀貌不一,姿態各異,一緩步前行,一回首 顧盼,一端立不動,一翹首前仰,一俯首吃草,頗具動感。尤以中間一牛最為特別,畫家選取獨特的正面視角刻畫,造型能力高超。
  • 流傳千年的《五牛圖》,憑什麼它是鎮國之寶?
    韓滉對此作品很滿意,取名《五牛圖》,可謂是畫中絕品,代表1300年來畫牛的最高水平。就連藝術天才宋徽宗見了他,也立刻藏入內府,並提詞。自改朝換代這麼多年,《五牛圖》地位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出現在故宮泱泱珍品中,說是「絕品」一點也不為過。
  • 五牛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堪稱鎮國之寶
    鎮國之寶」,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五牛圖無作者款印,有趙構、趙孟、孫弘、項元汴、弘曆、金農等十四家題記。畫中五頭不同形態的牛,韓滉以淳樸的畫風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最高水平,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當時,韓幹以畫馬著稱,韓滉以畫牛著稱,後人稱為「牛馬二韓」。這幅《五牛圖》,是韓滉最為傳神的一幅。五頭健碩的老黃牛,在這位當朝宰相筆下被「人格化」了,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
  • 展子虔《遊春圖》—— 國寶背後的百年滄桑
    展子虔的《遊春圖》為現存最古的捲軸山水畫,代表了中國早期山水畫的面貌。圖繪江南早春二月,樹葉吐綠,桃杏爭芳。一水自左上流下中間,水面寬闊,微波皺起,有遊艇輕泛。兩岸遊人三兩成群,沿途觀賞春景,或步行佇立,或主騎馬而僕隨後。小橋連岸,坡後有農舍,而山谷中則寺廟隱現。畫家運用細而有力的線條勾畫出物象的輪廓,人物雖然小如豆粒,但一絲不苟,形態畢現。
  • 千年古畫《五牛圖》,藏於故宮博物院,放大5倍,女生都自嘆不如
    今天我們一起來說說我國的《五牛圖》,這是唐朝韓滉所創的一幅中國畫,在我國的書畫界也被稱為是中國的十大傳世名畫,而這幅千年古畫《五牛圖》如今更是被視為國寶,被珍藏在了北京故宮博物院
  • 展子虔《遊春圖》
    火爆全中國的故宮青綠山水特展中最受矚目的當然是每天排隊數小時的《千裡江山圖》,然額,你知不知道還有一幅水墨至寶、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絹本山水畫
  • 他們,為故宮古書畫「續命」
    近年,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持續熱播,故宮文物修復師也逐漸被社會大眾了解與喜愛。隨著6月第二個星期六——「文化遺產日」的到來,各類文化遺產項目和活動吸引了人們的關注。6月4日下午,《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的兩位書畫文保類名家受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之邀,在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舉辦《護寶延年:故宮古書畫的摹制、裝裱與修復》的主題講座。
  • 故宮藏隋朝《遊春圖》珍貴無比,絹布畫卷已經遠超出八百年的壽命
    最為世人所稱道的是他與潘素為了搶救中國第一幅山水畫——展子虔的《遊春圖》變賣家產,並最終捐給故宮博物院的軼事。所謂「盛世古董,亂世黃金」,在今天隨便一件明清的片紙隻字動輒就要上百萬元,張伯駒夫婦搶救的《遊春圖》的價值便不難想見。
  • 沈從文解讀展子虔《遊春圖》
    展子虔作《遊春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相傳隋代展子虔作的《遊春圖》,是一幅名畫,它的經濟價值,傳說值黃金四百兩。我意思可不在貨幣價值。這畫卷的重要,實在是對於中國山水畫史的橋梁意義,恰象是近年發現的硬質青釉器在青瓷史上的位置,沒有它,歷史即少了一個重要環節,今古接連不上。
  • 盤點中國10大文物修復神作!
    鑑於這是一件重器,次年夏,由北京方面再送回故宮文物修復廠,經過整形、翻模、補配、修補、紋飾對接、焊接、鋼鏨鐫刻、做舊、填鋅、砂洗等等,修舊如舊,才完成了青銅器修復史上的一次成功範例。最終成品的細節▼現存的《五牛圖》有幾個版本,這裡說到的是故宮版《五牛圖》,我們現在看到的《五牛圖》是這樣:但在修復之前是這樣:這個化腐朽為神奇的人,就是故宮博物院字畫修復專家孫承枝先生。
  • 【北鎮記憶】展子虔《遊春圖》欣賞
    善畫佛道人物、車馬、樓閣、山水、翎毛等,尤以畫山水聞名。《遊春圖》 絹本、青綠設色 , 80.5×4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遊春圖》描繪了人們在風和日麗,春光明媚的季節,到山間水旁踏青遊玩的情景。畫家用青綠重著山水,開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畫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 展子虔:《遊春圖》賞析
    《遊春圖》是隋朝畫家展子虔的作品,縱43釐米,橫80.5釐米,代表了中國早期山水畫的面貌,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擅長畫宗教造像、車馬、人物、樓閣和山水等,尤以山水成就最高。據著錄,他還作有《宮苑圖》《弋獵圖》《北極巡海圖》等,在洛陽、長安等的許多寺廟也可以見到他的壁畫創作,但流傳於世的只有《遊春圖》這一幅。此圖描繪春遊情景,全畫以自然景色為主,人物點綴其間,圖中山巒重疊,中有寺院、村舍,山徑上有遊客乘騎行進。
  • 故宮六百年鑑賞⑨|三月三裡宜「遊春」,人間猶有展生筆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推出的「600年故宮鑑賞」系列本期關注的即是故宮所藏的以「遊春、探春」為主題的《遊春圖》,這是隋代展子虔唯一傳世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水畫卷。它的存在,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繪畫史、藝術史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知名作家、文物學者沈從文曾對這幅畫作評價道:「沒有這幅畫,歷史便少了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