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天氣酷熱,很多人都會選擇宅在家裡,西瓜wifi空調承包整個白天黑夜,出門是不可能的,因為外面真的會曬死人,畢竟武漢市的火爐不是白叫的。但一天之中有一個時間段是特例,每到這個時間段,大家都會走出室內來到室外,逛街的人比任何時候都多,熱乾麵等小吃賣得也相當火爆,這個時間段就是夜市。
武漢市區很多地方都會有夜市,但凡是人流量多一些的城市道路,或者巷子裡,夜市的命名就來源於那條路名。北湖夜市,利濟路夜市,晴川夜市,光谷大道夜市等等,炎炎夏日,每到夜晚,武漢市區每一個角落裡似乎都有一個夜市。
夜市裡的小吃攤位,燈火通明;電源是老闆在開市時就和街旁小鋪商量好的,活動攤位的小車也是在傍晚時分由打下手的匆匆推過來。當鮮香的食物都擺上市面時,行人來了,燈火亮了,夜市盛大開張。
小吃攤位前的分工早就明確,也都有標準化操作流程。麵食是小吃攤位前最俏銷的小吃之一,有顧客點到麵食,老闆首先會從面堆裡扯出一把麵團,拋進沸水鍋裡,然後一隻手抓起紙碗,另一隻手推開漏鬥舀住煮好的麵條,反覆抖動漏鬥將麵條置於鍋裡熨燙。老闆燙麵條有經驗,憑著良好直覺和經驗判斷出麵條被燙熱的程度,等再將麵條潑回紙碗,又會順勢將裝著麵條的紙碗遞給身邊的老闆娘。
老闆娘接過熱氣騰騰的紙碗,她的操作比不上老闆需要的賣氣力,卻很考驗判斷力。油鹽醬醋的調入直接關係著一碗麵的口感,這大概也是每位老闆娘的擅長。攤位的招牌掌握在調味的人手裡,沒有一定火候,也不會輕易上馬。待老闆娘將一碗麵遞給顧客時,收錢找零,一聲慢走,買賣因此簡單而爽利的結束。
不過,說到麵食,在武漢,其興盛程度大概可以超過任何一種小吃。究其原因,熱乾麵所佔比例尤為不菲,其時大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初的姓李和姓蔡的兩位先人。李氏創立熱乾麵,蔡氏成功經營熱乾麵。「蔡林記」讓武漢熱乾麵聞名遐邇,以至於後來陸續出現了「宋記」「王記」等其它面系。
對於製作一碗普通的熱乾麵,現在武漢三鎮的做法也是各具特色。加花生米肉末小蔥是漢口這邊小鋪的「秘制」料子;但如果在漢陽,這樣的調料就不可想像了。漢陽小鋪做熱乾麵的老闆不會自己將小蔥作為調料放進面裡,他會將蔥擱在桌面,任顧客按自己口味添加;而在主料上,他們不會添加肉末花生米,黃豆是他們製作任何一種麵食都必放的材料。只有武昌的熱乾麵做的最特別,那裡的小鋪老闆們做的熱乾麵是採用正宗的紅油,而且他們的芝麻醬調製的更黏稠一些。對於主調料,「花生米黃豆」他們都不會放,只須一瓢鴨脖滷汁,濃鬱的香味會蓋過所有。
現在,由於市區市政建設和道路擴建等原因,很多夜市都相繼消失。夜市的消失表面上似乎無關痛癢,但在相當一部分人眼裡卻很失落。夜市代表了一份記憶,一個符號,也是城市發展和大家生活的縮影。一座城市的品味有時候和一個人的品味其實相差不多,偶爾出入其外,入乎其內。城市用聲色犬馬留住行人,行人用風花雪月豐富城市。就是對於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我們所有生長在城市裡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