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一個地方重要景點的集中命名,反映了該地文化界的重視程度和學識水平。景點命名,要體現審美性、文化性和功能性,做到既精確又生動,以達名因景生、景以名傳的目的。命名還須講究音韻,平仄搭配。像「甘肅八景」——南山積雪、北陌平沙、金塔凌虛、玉關來遠、戍樓曉角、僧寺晚鐘、嘉峪晴煙、清河夜月,每個命名的四個字中,第二個字若為平聲,則第四個字必為仄聲;反之,第二個字若為仄聲,則第四個字必為平聲。外地像杭州西湖十景,除了「南屏晚鐘」、「雙峰插雲」平平相對,其餘三潭印月、柳浪聞鶯、雷峰夕照、花港觀魚、蘇堤春曉、斷橋殘雪、平湖秋月、曲院風荷,皆然。依此可見,問世於明代的「甘肅八景」,其命名的確嚴謹周到。
金城勝跡圖
南山積雪
祁連山東西一千多公裡,挺拔雄偉,四季積雪不消。主峰在酒泉之南,海拔 5564 米,山頂積雪,雲繞霧罩,變化萬千。清人黃文煒《重修肅州新志》云:「南山積雪,在酒泉正南,相去百餘裡,連峰疊嶂,延袤幾千裡。西至崑崙,東接武金山,南通西番諸部,四時大雪,千古不消,凝華積素,爭奇獻秀,氤氳鬱蔥,凌空萬仞,望之如堆瓊壘玉,真佳景也。」黃河石上的雪山圖,截取祁連山比較平緩的一段,雖山勢奇險稍遜,但陳雪未消、又添新雪,天地籠統,銀裝素裹的氣氛很足,以致淹沒了溝溝坎坎的山石肌理。目光越過山脊,遠方還隱現一抹雪線,顯得無限高遠。
南山積雪
北陌平沙
疆,茫茫千裡。時黃風蔽天,黑浪捲地。夏日天晴,或現煙村雲樹、瀚海蜃樓之奇觀。《肅州志》云:「酒泉北去三、四十裡,皆平原曠野,為沙陌之地,草木不生,丘陸罕見,望之茫然,渺無涯際。西有沙州(指敦煌,筆者注),又有鳴沙山,豈古流沙之地歟?每微風落日,輕若翠浪,隱若連雲,布景不一,是可奇也。」 這方黃河石,石形正,石面平。畫面上一片戈壁荒沙,不見人蹤,不見鳥影,不見草木,死一般地寂靜和蒼涼。然而且慢,在畫面的最遠處,卻有低矮平緩的小山丘和翠色朦朧的樹林,它們既遙遠又臨近,甚至觸手可及。哦,正值雨後初霽,原來是海市蜃樓!現實與希望共處於一塊黃河石上,令人稱奇。
北陌平沙
金塔凌虛
金塔,在肅州北境邊外地,約建於元、明之際。《肅州志》雲 :「金塔寺,在酒泉東北九十餘裡,孤峰之北。創自前代,寺屋皆已頹毀,惟浮屠猶在,高數十丈,好事者時或登焉。俯視無邊,凡連山遠戍、孤村殘落與夫平川流水,一舉盡在目中。清風送駝鈴之聲,月夜懸高際之影,殊有佳趣。」民國二年置金塔縣。六年,四川人李士璋又作《金塔八景》,列此為首景。從上面介紹可以看到,這座浮屠(佛塔,梵語)一是高(「數十丈」),二是大(因為可「登」),正與這方黃河石上的佛塔相符。西安石友說此塔高大雄偉,矗立高坡之上,直面八方來風,頗有大唐氣象,於是視作長安大慈恩寺塔(又稱大雁塔)。其實隴上佛塔亦多高大,巍然壯觀,與石上形象非常般配。
金塔凌虛
玉關來遠
《肅州志》雲,「玉關,即古玉門關,在沙州路,關在郡內。又酒泉西二百餘裡亦有玉門關,即古玉門縣。」作者未敢確定「玉關來遠」究竟所指何處。其實,據專家考證,最古的玉門關,在酒泉西七十裡。明洪武五年,馮勝平定河西,於關南高崗築堡,因嘉峪山名作關名,改稱「嘉峪關」,所以嘉峪關就是古玉門關的後身。明代詩人戴弁深知緣由,仍以「玉關來遠」為題,列入肅州八景。黃河石白底紅紋,清新可人。在高高的西甕城外羅城關牆上,看到嘉峪關城樓的側面遠影,與我們在西去列車上憑窗北望嘉峪關的角度非常吻合。嘉峪關三重城廓,三座城樓,嘉峪關城樓與光化門城樓、柔遠門城樓在東西同一條軸線上,十分雄偉壯觀。圖中所現是最有代表性的嘉峪關城樓。
玉關來遠
戍樓曉角
《肅州志》云:「酒泉城,東、南、北三面皆為譙樓,每將曉,戍卒奏角,一以驚眾戍之晏安,一以懾外人之窺者見。然此角之奏,正是月欲落而天將曙,井煙 起而群鳥飛,有可取者。」 試想,肅州城頭,三面戍樓,時或冬夜五更,螺角(民國改為軍號)突然響起。是時正當晨星 寥落,寒風呼嘯,加之螺號嘟嘟,一片嗚咽之聲透著邊塞的悲壯。選配的這方蘭州黃河石,畫面內容極為豐富。隨著曙光初露,晨星悄悄退去。一聲螺號響起,不消片刻,沉寂了一夜的城頭有了戍卒的活動,新一天的戍邊生活開始了。戍樓很有氣勢,城頭上的通道及其上的物象很到位,牆體上一塊塊城磚的構築痕跡也很像,「戍樓曉角」主題的各種要件,一應俱全。面對此石,難免有幾分懷古的幽思。
戍樓曉角
僧寺晚鐘
肅州城內西北角,原有救生寺,當地人俗稱鐘樓寺。《肅州志》云:「僧寺,在城西北隅,臺高數仞,朝暮叩鐘。方是時,萬籟俱寂,夜景澄清,而月光霜色,碧空萬裡,鐘聲之徹,遠近相聞。」再看我們選配的一方黃河石。深山藏古寺,殿堂和寺屋的頂端隱約可見,藏不住的是清晨的梵音和傍晚的鐘聲。從早到晚,四鄉的香客絡繹不絕,你看,一位信男遠道趕來,不及上山,暮色降臨,聽到寺院的晚鐘隨風傳來,便在山腳下朝著寺院的方向禮拜起來。看畫面山巒聳立氣氛肅穆,確是一個好道場。
僧寺晚鐘
嘉峪晴煙
肅州城西七十裡,有嘉峪山,又名玉石山。晴日登酒泉鼓樓西望,嘉峪山的形貌充滿視野,目盡處嵐氣環繞,如玉帶,似雲縷,景色壯美。特別是雨後初霽,景色更奇。明代詩人戴弁的《嘉峪晴煙》描繪得非常生動:「煙籠嘉峪碧岧嶢,影拂崑崙萬裡遙。暖氣常浮春不老,寒光欲散雪初消。雨收遠岫和雲溼,風度疏林帶霧飄。最是晚來閒望處,夕陽山外鎖山腰。」昔日如此美景,現在揣想起來也是一種精神享受。這方黃河石的畫面,一道又一道山巒,一道又一道峽谷,由近到遠,交替排開,氣勢雄偉,場面闊大,意境高遠。山地的起伏、走勢及草木、人居都可指可見,這也許是天晴的緣故;而峽谷處則不同,輕煙瀰漫,顯得虛無縹緲,從而達到了虛實結合、詳略得當的藝術效果。
嘉峪晴煙
清河夜月
酒泉城北討賴河,沿城東流,漢時稱「呼蠶水」,今俗稱「北大河」。東北流二百餘裡匯入張掖河。夏日月明之夜,登高觀之,清白如練,長流如帶,構成夜月佳景。《肅州志》云:「清河源發崑崙,自西北達酒泉城,東流會於黑河。肅人或引以灌田,或分以轉磨,平原一道,澄明如練。至秋月澄空,而水色蟾光,上下交映,清景可嘉。」這方黃河石黑底白紋,特寫式地再現了「清河夜月」的意境。隨著日暮西山,夜幕一點點降落,一切地形地物都漸漸隱去,只剩下一輪月亮遠遠地俯瞰著大地。它無意照亮朦朧的一切,而那條靜靜流淌的北大河,卻憑藉反射光照的本能,清晰地顯現自己修長的身影,贈給世人一幅恬淡清雅的畫圖。
清河夜月
應當指出,「甘肅八景」系沿用明代的「肅州八景」。肅州(今酒泉),位於河西走廊最西端,是古時通向西域的咽喉,古戰場頗多,是甘肅重要戰略地位的代表,故「甘肅八景」皆以此地為核心,至於現代甘肅省行政區劃內東部諸多景物, 像 天水的麥積山、 平 涼的崆峒山、臨夏的太子 山、 甘南的拉卜楞 寺、 隴南 的「 西狹 頌」 石刻等等皆未 收 入,亟待相關部門和各方人士,學杭州三次評審「西湖十景」的精神,加緊調研、優選、命名,及早推出現代版的甘肅及省內各地的「八景」或「十景」,便利國內外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