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產權房最早從江蘇淮安開始搞起來的,後來在幾個省試點之後,開始在全國推開。但是,這個政策進入北京後,卻遇到了水土不服。蓋好的房子不被人認領,報名者眾,讓有關部門一陣驚喜,但是,真正選房的時候,人們又紛紛棄選,都是過來看熱鬧的。這下有關部門也就熱鬧了。
共有產權房算是保障房的一種,但是,這個房子,讓人們感覺照顧人們買房,不夠真情實意,讓人們感覺不到佔了什麼便宜。這個是主要原因。這種房子只是降低了進入的門檻,並沒有實質性的優惠。
但是,對購房人的限制卻很多,比較起來,人們感覺還不如買一個商品房,這也是我們這些年搞保障房建設中,出現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保障房,非要植入商品房的元素,就是總在想著怎麼讓購房人買了保障房,該如何交易,盈利不盈利怎麼控制。
保障房,本來就是住的,不是炒的。如果在制定政策的時候,只是在聚焦住的功能,不考慮誰賺不賺錢?也不討論,怎麼分配利潤什麼的,這個事情就好辦了。
北京的保障房,最早的就是經濟適用房,1998年10月29日,以回龍觀、天通苑、建東苑等為代表的19個首批經適房項目在北京市房地產交易中心集中展示,拉開了經適房在北京大規模開發建設的序幕。早期的住房保障制度並不完善,資格審核也不嚴格,導致了一些並不符合保障標準的家庭,住上了經適房。
後來政府曾出臺,保障性住房上市交易,只能由政府回購,保障房只能用於公民自住,不能作為投資品了。這似乎就像一聲霹靂震天響,對樓市產生天翻地覆般的重大影響。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保障房只能用於自住需求,人們對房子的熱情就會大大降低。即使是現在,在號稱史上最嚴的調控下,大多數的購房者依然是投資需求,這正是推動房價上漲的主要原因。
北京出臺了很多的政策,也搞了很多形式的保障房,但是,由於最後所有房子都流向了市場,成為商品房被炒來炒去,這恐怕就是樓市調控失敗的最大原因。人們對經濟適用房的質疑一直沒有斷過,如果經濟適用房在政府回購後繼續作為經濟適用房使用,就可以不用取消這樣的好政策了。
當時,人們質疑經適房的理由就是,經適房最後都成了投資品,成了權力階層獲取暴利的腐敗根源。政府回購確實是一招好棋,徹底砍斷了寄生在保障房裡面的腐敗鏈條。但是,這個政策執行起來並不容易。實際上,政府回購都是一句空話,有政策沒執行,等於沒有一樣。
新加坡的公屋制度,確實值得我們好好研究,保障房不外流商品房市場,保障房的存量就會大大增加。對保障房嚴格管理,就是對人民的負責任。
北京市曾經搞過一個「城鎮居民基本住房保障條例」,主要制度設計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參考農村宅基地方式,由政府提供基本住房建設用地,購房者提供建設資金,為城鎮居民及符合一定條件的人群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基本住房以非營利性為原則,封閉運行。基本住房不能進入市場交易,只能在符合保障條件的主體之間流通。徹底切斷基本住房與商品住宅市場的聯繫,消除基本住房的投資屬性,使得政府和購買人都無法獲得住宅市場價格上漲的利益。
按照這個政策,保障房要堅持共有產權和有限產權制度,並沒有什麼問題。以出售形式提供的基本住房,政府與購房人共同持有產權。購房人持有的產權只能由政府回購,不能向第三方轉讓。購房人對房屋的佔有、使用和處分的權利,受到法規規定的嚴格限制。
按道理說,共有產權房是最有保障性的。但是,現在看來,保障房的風險反而很大。商品房降價了,共有產權房未必能降,如果共有產權房的價格比商品房還要貴的時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共有產權房的價格被政府控制。
房價太高,而位置又偏遠,位置偏遠,如果價格有優勢也行。現在房價進入下行通道,人們不能不考慮這個因素。最近這兩年,確實也發生了保障房的項目,出現麵粉比麵包還貴的情況,這不是本末倒置了嗎?或許,這就是共有產權房遇到問題的根本原因。【本文由「馬躍成」帳號發布於2020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