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復勵
二戰中,發展裝甲航母的其實並非英國獨一家。隨著航母運用經驗的積累,日本海軍在1939年(昭和14年)推出了海軍造艦第4次充實計劃時,開始決定建造1艘新型艦隊航空母艦——這就是日本唯一的一型真正意義上的裝甲航母「大鳳」號。
「大鳳」號雖然也是裝甲航母,但與英國人擔心德國陸基航空兵的出發點不同,「大鳳」號體現的是日本人在航空兵運用上不同的思路。日本海軍打算,「大鳳」號能深入到敵艦載機作戰半徑以內突擊敵方艦隊,此外還有個很特別的用途,要在機動艦隊的前方,擔當己方攻擊機群的中繼基地,以便日方艦載機主力,能借其甲板進行超遠程的「先發制人」打擊。隨便說一句,超級航母「信濃」號也有類似的使用思路,所以「信濃」號載機量也並不大。
正因為其獨特的使用思路,「大鳳」號必須非常抗揍,特別是飛行甲板防護一定要堅固,否則完成不了「前進機場」的使命。加之後續建造中,由於領教了美軍俯衝轟炸機的威力後,日本海軍充分汲取了中途島、聖克魯斯等一系列海戰的經驗教訓,「大鳳」號飛行甲板鋪設了極其強大的裝甲——前後升降機之間,厚重的裝甲層有150米×20米,裝甲是由20毫米的DS鋼板和75毫米的CNC裝甲板疊加而成。
這些日本自研的低碳複合裝甲,質量與同期英美裝甲並沒有太大差距,標號完全可以抗擊500千克炸彈的俯衝攻擊。這個尺寸的裝甲帶,雖然從覆蓋比例上來說不如英國的「光輝」級(139米×29 米,76毫米 NC裝甲),但比「光輝」級更強的是,「大鳳」號的前後升降機上也覆蓋了25毫米的DS裝甲。
某種意義上說,「大鳳」號已經比較接近現代航母的理念了。例如,使用2個大型升降機代替3個小型升降機,在加強防護的同時提高轉運更大尺寸艦載機效率;又例如,其機庫艏部封閉結構帶有爆風排出孔和可脫落的機庫鋼板,理論上有助於解決裝甲航母特有的機庫悶爆損傷;在日本航母上首次實現了艦島和煙囪的一體化,等等。此外,「大鳳」號的消防設施要比之前的日本航母都要好。然而,精心設計且極其昂貴的「大鳳」號,卻也是一艘短命的航母。
1944年6月,服役僅3個月的「大鳳」號,編入第三艦隊第一機動艦隊,擔任旗艦,參加馬裡亞納海戰。6月19日8時,「大鳳」號在飛機起飛作業時候,被美軍潛艇「大青花魚」(USS Albacore SS-218)號發現。「大青花魚」號隱蔽地向其接近,在射擊指揮儀故障的情況下,根據目視瞄準向日艦發射了6條魚雷,其中只有2條射向了「大鳳」號。
此時,海戰史上頗為神奇的一幕出現了:「大鳳」號上的艦載機飛行員小松關雄兵曹長剛剛駕機升空,看到魚雷航跡正向「大鳳」號撲來,他立即採取自殺撞擊行動,按下機頭,居然撞毀了其中一條魚雷!然而,另一枚魚雷,還是結結實實地命中了「大鳳」號。
對於標準排水量29300噸的「大鳳」號來說,這一枚魚雷的確不算致命,似乎艦船浮態、穩性沒有受到任何影響,甚至縱橫傾都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大鳳」號仍在正常地進行起飛作業,只是其中一部升降機在爆炸衝擊中出現故障無法使用。坐鎮指揮的機動艦隊司令官小澤中將也壓根沒把這點損傷當回事,命令繼續放飛艦載機,同時命令加強反潛警戒。
這裡,再次暴露出日軍指揮官層面,對於艦艇損管意識的淡泊。與「信濃」號這樣施工不完全,但並未搭載艦載機和彈藥的「空載」航母不同,對於「大鳳」號這樣一艘「全狀態」航母,進水並不是最主要威脅,起火和爆炸才是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枚魚雷的爆炸,對艦體並不足以造成嚴重損傷,但爆炸讓機庫裡的航空燃料管道出現了裂縫。這道裂縫應該並不大,因為如果裂縫足夠大,噴濺的燃料會造成管道壓力降低,反而引起機庫裡保障作業人員的警覺。很有可能,中雷後考慮不影響飛行甲板作業,全艦並未下達全面檢查系統裝備的命令。
隨著時間的推移,機庫裡揮發的航空燃料氣體濃度越來越高,卻無人發現異常。即便在化工大幅進步的今天,航空燃料的閃點最高也只能達到40-50攝氏度,二戰時的航空燃料,30多攝氏度就足以充分揮發,2%-5%左右的濃度就足以爆燃。與現代航母不同,二戰日軍航母加油是在機庫進行的,裝甲航母特有的封閉機庫讓油氣濃度不斷堆積,「大鳳」號在懵然無知中走向滅亡。
下午2時32分,因為油氣濃度過高,引起機庫前部封閉處發生爆炸, 5分鐘後,高溫使前彈藥庫被引爆,下午4時30分,這艘服役才3個月的新型航空母艦就葬身海底。日本海軍唯一的一艘正牌裝甲艦隊航母,未取得任何戰果就殞沒馬裡亞納海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