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記者 徐曉林 圖
日前,由住建部安排,其下屬房地產經紀人學會負責實施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房租暴漲原因調查工作已經結束。報告稱,房租上漲主要由中介推高。
多家中介對該報告提出質疑,表示租金的推高主要是投資業主將房源轉入租賃市場過度造成的。
中介被指幕後黑手
新政過後近三個月,全國各大城市房價均有所抑制,但同時,房租的瘋長也開始普遍化。從5月份至今,申城不少樓盤的租金均出現10%~15%的大漲,其中包括靜安區的國際麗都城、遠中風華園等高端樓盤。
同時,北京、天津、深圳、廣州四大城市的房租也出現明顯上漲。以北京為例,早報記者從該市多個房屋中介機構了解到,房市新政實施後至今,北京房屋租賃的價格上漲兩成。
一、二線城市房租過快的增長幅度受到政府的高度關注。近期,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所屬房地產經紀人學會負責實施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房租暴漲原因調查工作近日結束,其初步調研報告認為,除了季節性因素外,部分中介因為房屋買賣生意下降,從房主處收租房子做「二房東」,推高房租或勸說房主抬高房租,是主要城市房租上漲的主要因素。
早報記者通過走訪多家中介了解到,在上海,中介充當「二房東」的現象確有發生。某私人中介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此種做法也算是中介的一種操作手段,且比較集中在房租熱點區域,原因是這類區域的房子租售得極快,需求較大,中介可以事先從業主處租得房源再銷售給租客從中賺取差價。但該負責人強調,此種現象並不普遍,斷不可能因此而抬高上海整體房租價格。
報告可信度受質疑
對於此次住建部公布的調查報告,上海多方都表示出一定的質疑。
「所謂中介惡意炒作二手房並不可信。」景瑞銷售總監楊子江指出,上海住房的持有業主分布極廣,同時又是單一性的,每一個業主利益的出發點都有所不同。如此一來,中介想要惡意操作的難度過大,可信度不強。
此外,美聯物業閘北區域經理劉慶霞對房租上漲給出解釋,造成這波租金上漲的「主要元兇」就是5月謠言四起的房產稅傳聞,不少房東將房產稅作為上漲房租的理由,直接將未來房產稅可能產生的成本由現在起逐步轉移到房租當中。
值得一提的是,此種質疑並不局限於上海,調查報告中提到的其他三大城市均有不少人士出來「喊冤」。
其中,北京作為此次報告中提及的房租漲幅最嚴重的城市,不贊同的呼聲尤為強烈。
「如果房子只能租2800元,中介非要抬高到3500元囤積,租不出去怎麼辦?」 我愛我家副總裁胡景暉表示,認為中介是此輪房租暴漲的主因並不合理。房租價格上漲還是供需關係決定的,今年房租上漲的數據,是和去年同期對比得出的,而去年因為受後奧運以及經濟危機的影響,是近幾年房租最低迷的時期。因此,今年的上漲就會顯得格外明顯。另外,今年的大學畢業生比往年多,外來人口也越來越多,這種需求也是不可小視的因素。
下一個「大蒜」?
無論是受供求影響還是中介惡意為之,房租快速上漲的現象已然存在,更令人關心的應當是租金的上漲勢頭是否還會延續,投資客是否會將房租視為下一個炒作對象?
馬冀指出,炒作房租的可能性並不大,類似大蒜這樣的炒作對象可以作為期貨,但房子卻不行。
提出相同看法的還有中房信分析師薛建雄,他表示,住建部的報告很可能是一個政策調控上的技巧,因為中介在租賃市場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直接影響業主和租客兩方面,如此一來,將房租上漲的問題扔給中介勢必會起到抑制租金過快上揚的作用。至於房租是否會成為下一個「大蒜」,薛建雄強調,房租並不是靠幾個人或者是幾群人就能夠炒得起來的,還是要看整體經濟的大環境,2008年初上海房租就有過上漲,這主要是由於普通老百姓在收入上得到一定程度提高所造成的。
此外,滬上中介人士普遍認為,房租會在近期有所回落,中原地產三級市場研究部研究總監張大偉表示,「除了少數中介的租賃代理業務,其他人不會沒有居住需求就囤房,這樣,投機炒作空間不大。因此即使在最近短期上漲,但一旦超過承租人的承受能力,就會回落。隨著宏觀調控的深入,將有更多待售房源轉入租賃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可能再度出現,加上政策廉租房供應增多,預計未來房屋租金將出現較明顯的回落。」
馬冀也表示, 6月份上海整體租賃市場依然保持量增價跌態勢,一方面由於買賣市場的後市走向不明,一些投資業主將房源轉入租賃市場過渡,特別是高端物業受到供應增加衝擊,租金出現走低現象;另一方面,受大學生畢業潮,以及一些暫緩置業步伐的剛需族的影響,使當前租賃市場的需求表現非常旺盛,特別是中低端租賃市場,因此本期租賃市場的租金水平呈現出穩中有降的趨勢。
同時,早報記者了解到,6月12日,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七部門聯合制定的《關於加快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的指導意見》正式對外發布,旨在解決城市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公共租賃住房供應對象主要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將新就業職工和有穩定職業並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供應範圍。
如此一來,租房者選擇的範圍將加寬,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對租金起到抑制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