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區做好「水」文章

2020-12-15 南方新聞網

水興則城市興。在城市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河流是重要的資源與環境載體,也是影響城市風格和環境的重要因素。

「三江六岸」濱水岸線是東莞主城區珍貴的連續性開放空間,是流域中濱水資源最豐富、開發條件最成熟、濱水特色最精華的段落。東莞強調對濱水空間、水上交通廊道、水上旅遊的打造,而該片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開發條件成熟、濱水特色突出,承載著東莞做好「水」文章、完善「水之翼」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重任。

隨著「水」能量的展現,東莞主要河道一河兩岸建設逐漸完善,東江水網獨特魅力、嶺南水鄉歷史底蘊日益彰顯,城市山水格局正在形成,東莞復興歷史文化片區輪廓初現。

●南方日報記者 張仕婷

高位統籌編制「標準」抓落實促合力

「三江六岸」濱水岸線以東江南支流(含東莞水道)、中堂水道、汾溪河三條水係為依託,跨越莞城、東城、萬江、高埗、石碣五個鎮街,岸線總長約70公裡,三江六岸歷史休閒區總面積48.7平方公裡。按照「生態強心、文化復興、產業鎮興」的整體思路和「串藤結瓜、市鎮共籌」的實施策略,正打造承載東莞復興歷史文化、彰顯水岸生活的展示區域。

東莞1/3是田,1/3是山,1/3是水,山水資源是東莞彰顯城市競爭力的突出優勢。

「三江六岸」濱水岸線規劃建設對挖掘東莞水文化、完善主城區山水格局,助推城市品質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居民增添了休閒的好去處,增加市民幸福指數。在此背景下,近年來,中心城區「一心兩軸三片區」建設現場指揮部(下稱「指揮部」)積極推進濱水岸線規劃建設工作。

自2019年3月正式掛牌成立,一年多來,中心城區「一心兩軸三片區」建設總指揮部和現場指揮部充分借鑑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設先進經驗,以制度創新、機制創新,奠定中心城區規劃建設優勢。

為統籌提升「三江六岸」全域濱水岸線及公共空間的品質,指引相關鎮街、權屬方有序開展岸線的規劃設計和實施建設,指揮部組織開展了《東莞市「三江六岸」濱水岸線建設標準指引》編制工作。

該指引於2019年7月初順利通過專家評審會審議,現已完善形成最終成果。針對「三江六岸」全域70公裡岸線,形成了一個總則及四個分鎮指引為核心的標準準則。準則中指出,按照原則標準實現底線管控,按「三江六岸」的完整視野,確定交通規劃、主題規劃、空間規劃、服務體系、夜景照明等五類規劃指引。

同時,分鎮指引抓準核心問題,促進落地實施。通過深入研究摸清各鎮街現狀,提煉各鎮街岸線空間的核心問題,並提出解決策略。通過該標準指引的編制,未來「三江六岸」沿線各鎮街將更好地形成合力,形成整體功能統一、全域聯繫貫通、地方各具特色的活力岸線。

打造「產城人」融合典範

在東莞,有這樣一處地方,它位於東江和厚街水道交匯處,三面環水,因從空中俯瞰,形似一條鰜魚,故人稱「鰜魚洲」。鰜魚洲是改革開放以來東莞工業的起源地之一,也是見證城市變遷的工業遺存。

2019年3月,鰜魚洲正式啟動開發,5個月後,「鰜魚洲再出發」——鰜魚洲招商發布會舉行,啟動改造後的鰜魚洲初次揭開面紗。

曾一度荒廢的鰜魚洲,如今已經煥發出新的光彩。採用有機改造、城市造園、活力激發三大設計策略,升級改造後的鰜魚洲,以歷史文化為主徑,以建築、景觀、物件為載體,見文化、見故事、見歷史,打造出了東莞味道,擦亮東莞名片。

當前,鰜魚洲正以「提升生活品質、優化產業體系」為核心價值取向,重點布局產業、文化、旅遊、商業四大業態。與此同時,園區以工業設計為依託,為傳統製造業加入創意設計元素,讓「東莞製造」邁向「東莞智造」;以現代傳媒業為引擎,為傳統產業插上傳播的翅膀,讓「東莞智造」走向世界。

鰜魚洲「改頭換面」之高效優質,正是東莞全力推進三江六岸建設的一個縮影。

建設高品質濱水岸線示範段

為更好地發揮從線到片、先鋒示範效應,近日,指揮部同時組織開展了《東莞市「三江六岸」濱水岸線示範段概念設計》。

根據計劃,設計以可持續、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梳理產、城、人三者的關係,提出縫合城市空間、重溫歷史記憶、激活地方產業三大核心理念。

規劃以「最美跑道、華彩樂章」為主題,設計「三線七橋八節點」:三線是指騎行道、跑步道和步行道,三種道路相互獨立,和自然環境有機融合。七橋包括新建四座慢行橋,以及改造現有三座車行橋。八節點即在場地開闊、人群密集處,設計八處主題廣場,配套停車位、遊船碼頭,完善功能服務,打造個性化特色景觀,每處廣場設置不同主題的江畔書吧,充實文化功能和藝術氛圍。

通過示範段建設形成示範效應,引導公共服務及文化產業往濱江聚集,打造區域文化及休閒中心,帶動周邊街鎮積極參與,使濱水空間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助力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全面加速啟動實施一批項目

集景觀道、散步道和自行車道於一體的「慢行系統」,帶給市民更加愜意、恬靜的城市出行體驗,這是「三江六岸」示範段一期(龍灣段)的未來圖景。

「今年內將完成三江六岸城市空間形態管控導則等三項專題研究及若干重點片區城市設計,形成全域規劃管控指引架構。」近日,東莞市自然資源局局長賴健偉在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透露,在三江六岸建設方面,今年將力爭啟動和實施一批項目。

2020年,將實質性啟動濱水岸線示範段一期建設,8月啟動4公裡長、投資2.1億元的示範段一期龍灣段岸線工程建設,明年春節前完工投入使用;年底前啟動東莞記憶首開區項目建設,2021年上半年建成開放;年底實現莞城糧倉微改造項目首開區開園;年底前完成鰜魚洲項目招商,實現整體開園;10月完成高埗一環親水綠道一期二標段建設;推動袁崇煥紀念園片區活化利用,完成城市更新單元前期服務商招引。

前不久,萬江街道召開專題工作會議,會上明確,選址東莞水道龍灣段兩岸,著力打造高品質、高性價比的15分鐘優質生活圈。

位於東江之濱的萬江是東莞水鄉片區對接市區的節點,而萬江龍灣濱江片區則是城區門戶、水鄉咽喉,對外通達、交通便利。

根據「龍灣休閒商務板塊」的功能定位,該片區近年正著力打造成「萬江龍灣產·城·人融合水韻新城」,區域功能引導為「具有水鄉風情和東莞特色的高端商務、休閒、旅遊的標誌地區」,也是中心城區重要的濱水功能板塊。

接下來,萬江街道將強化規劃引領城市高品質發展,在15分鐘步行可達範圍內,以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為目的,從居民的需求出發,配備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務功能和公共活動空間,通過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完善公共配套設施、改善道路交通、增加開敞空間、美化景觀環境等方式,打造高品質、高性價比的15分鐘優質生活圈。

■樣本

萬江龍舟競渡主題公園:一展現代水鄉風情

沿著金曲路直走,雪白波浪形頂棚的龍舟看臺、火紅的鳳凰樹、淡雅的雞蛋花、紅色跑道與綠色單車道,吸引了不少愛好運動的市民前來。日前,萬江龍舟競渡主題公園建設已基本完工。

萬江龍舟競渡主題公園集「龍舟賽場、生態文旅、親水休閒」為一體。其中,龍舟競渡廣場呈梯形,植被錯落有致。高聳在公園中央的六朵巨大的龍船花,潔白的花瓣鍍上晨曦的金邊,連同延綿的江景,成為一道美麗風景。岸邊車道改造升級,路面拓寬、瀝青鋪設,全長3100米,為市民打造出良好的出行環境。

在夜幕降臨時,龍舟競渡主題公園又呈現另一番景象——龍船花在霓虹燈飾襯託下秀美「綻放」,書寫著水鄉風情的現代化圖景。

「河岸環境比過去好看多了,又多了一個親子遊玩的好去處。」前來散步的市民李小姐表示,十分期待今年萬江龍舟鬥標大賽,屆時會跟老人小孩一起前來觀看。

龍舟競渡主題公園所在的東江西岸景觀改造工程,從金鰲洲公園起至曲海外灘十八酒吧,全長約3100米,該工程改造總面積超89900平方米,其中包括綠化改造面積約24400平方米、園建改造面積約17500平方米、道路改造總面積約48000平方米。

目前,公園完善交通微循環,對現有道路進行擴建升級,提升交通通行能力,並增設停車場設施,改善周邊交通秩序。同時,在公園的不同片區營造出四季變化的節奏,打造彩色景觀生態林。

此外,公園還增設城市小品和設施配套,結合萬江龍舟文化,擺放一些與龍舟文化相關的雕塑。同時,新建兒童遊樂設施,並在古樹、大橋、園建小品等地增加相應的裝飾照明,設置廁所和垃圾箱,保證園區環境整潔舒適等。

■口述

南粵「七一」紀念獎章獲得者戴文斯:

我與東莞糧倉的41年

不久前,莞城街道糧倉周邊更新單元項目正式啟動。作為「三江六岸」的重要節點、「東莞記憶」項目的重要一環,更新後園區將導入和建設設計博物館、設計教育、設計展會、人文藝術等事業型項目。

近日,記者專訪了東莞糧倉「老所長」、今年87歲的戴文斯,聽他講述「與糧食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故事。聽說昔日荒廢的糧倉即將煥發新生,戴老格外激動。

我叫戴文斯,是一個東莞糧倉的「老所長」,今年87歲。

201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之際,我榮獲中共廣東省委發給入黨五十年以上老黨員的「南粵『七一』紀念獎章」,這是黨給我一生的榮耀。

自1953年參加糧食工作到1993年退休,41年來,我先後任職中堂、望牛墩、道滘、厚街、虎門、長安、太平等多地糧食管理所和糧油加工廠的正副所長、廠長、中共黨支部書記,可謂與糧食打了一輩子交道。

保護好糧食抱著步槍躺在谷堆上睡覺

1952年11月26日,我帶著東莞縣委組織部等部門的介紹信到縣糧食局報到,這是我成為國家幹部的第一天。在統一培訓學習了4天之後,我被分配到中堂糧食倉庫,負責谷衝糧倉的管理任務。

彼時的我20歲不到,卻接受了管理兩個倉庫(當時還是祠堂臨時作倉庫)、幾十萬斤糧食的重任。當時倉庫遠離村中,並且考慮到交通便利而設在河湧邊,我人生地不熟,每日獨守在此,偏僻寂寞無人來往,祠堂右邊遍地墳墓,心裡有些害怕。同時,偏僻的地方沒有食宿,一段時間後才找到附近一家庾姓農戶搭食,我還是業務不熟悉的新幹事,內心壓力實在不小。

11月的冬天,天寒地凍,夜晚睡覺我就用麻袋作被子,無柴無電燒水,洗澡洗臉就去到河邊洗冷水,為了防止壞人破壞糧食,我每天就緊抱一支「三八式」步槍,躺在高高的谷堆上與槍同眠。這樣的艱難一直延續了4個多月。

穀物的保存一怕潮溼,二怕生蟲,在當時,糧食保護並沒有現在的高科技和農藥,都得用「土辦法」。

最初的時候,我們建起了方倉糧倉,在裡面,用很多80釐米高、4米長、用竹子編織成的谷圍裝著谷。為了防止生蟲,我們定時架起大土灶,將谷圍進行蒸煮驅蟲消毒,蒸完後再拿去曬乾,之後,農民交來的糧食才能放進這樣的谷圍裡。

不久後,方倉逐步演變為圓筒倉,這時,我們直接把黃泥和石灰混合,用一個成型的大模子直接架在地基上,把泥倒在模子裡,再用大木錘用力地錘夯實,一層層往上壘就建好外牆。

在圓筒倉的底部,為了防潮,會分別墊瀝青、基板(多為吸潮的磚板)、草蓆、穀殼,最後才在頂層倒糧食。這樣的圓筒倉成本低、密閉性能好,佔地面積小容量又大。同時,由於一個圓筒倉內只有一個加大的谷圍,篩谷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分配好糧食 帶著行李駐村,挨戶摸底定量

在糧倉的工作,除了保護糧食,還要想辦法分配好糧食。

在正常收糧的時候,我們的工作較易開展,然而一旦出現天災等農民缺糧、甚至要反購糧的年份,就比較困難了。1955年6月,我被提拔為中堂糧食管理所第二副主任兼中堂區糧食助理員,並負責全區「三定」(定產、定購、定銷)的日常性工作。

1957年,東江水災,農民的田地都被淹了,我和幾位糧食幹事分片包幹,帶著行李食住在各鄉村,深入群眾依靠鄉村幹部,家家戶戶走訪,問田畝、問人口、問受災情況。在進行細緻的排査摸底後,經過民主評議定出每戶產量與應購量,部分存在爭議的還要做好相應的思想工作,並將方案交給鄉政府審査批准,然後才發放缺糧戶的購糧證。缺糧戶憑證到糧站購買糧食,有時我們幹事也會用船裝上大米送到村裡提供給缺糧戶購買。經過我們的努力,大家安全渡過了難關。

在城鎮,非農業戶不需要交糧,每人一年兩次分配固定的量,用糧本進行記錄。在當時,糧票是一種類似鈔票一樣的存在,當需要出遠門、探親、甚至是生病住院時,農民通過生產隊、城鎮居民通過居委會開具證明才能換取所需數量的糧票。

當時的農戶,除了國家每年定購的糧食外,還有一種糧食被我們稱為「光榮糧」,也就是以高於規定的量賣給國家的部分糧食,這是思想進步、有奉獻精神的表現,家裡能交「光榮糧」是像孩子入伍當兵一樣光榮的事情。一旦鄉裡村裡有送「光榮糧」到糧倉的時候,舞龍舞獅、敲鑼打鼓是常有的事情,當時的場景也常讓我回味無窮。

談莞城糧倉活化 「糧倉是寶貴的歷史證物」

解放初期,由於農田較少,人口多為城鎮居民,所以莞城本沒有糧倉,糧食需要從東江水路臨近的萬江、高埗、中堂、道滘等地的糧倉經過處理加工後再運輸過來。1955年,國家糧食統購統銷,莞城糧所成為東莞成立糧食總公司之後的第一個倉庫,一共有9個圓形糧倉和7個方形糧倉。

改革開放、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東莞許多地區開始引入外資,將耕地出租蓋起工廠,農民每年應收的糧食也隨之用代金券替代,我們糧管所則用代金券統一從外地採購糧食。一直到2006年,中國全面取消農業稅,東莞各鎮街糧倉也逐漸失去其原本的職能作用。

如今,得知沉寂已久的莞城糧倉即將迎來改造,我感慨萬千。雖然在國家取消糧食統購統銷後,不需要這樣的收糧、儲糧的地方了,但糧倉是一個生動的歷史證物,對後人緬懷過去、知史懂史很重要。

我自1933年出生至今,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在見證著祖國昂首闊步向前發展的豪邁,正如糧票的光榮下崗,也在記錄著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是活的歷史。看見昔日荒廢的糧倉可以煥發新生,融入到城市更新和發展的大潮中,變得越來越好,我由衷地感到高興!

■連結

「東莞記憶」項目

「東莞記憶」項目是展示東莞歷史文化底蘊和特色的重要窗口,對於喚醒集體記憶、整合旅遊資源、帶動歷史地域復興,打造東莞精神地標和城市風情文化客廳具有重要意義。

項目選址位於東莞水道與汾溪河交匯處,以「洲」「坊」「岸」「橋」四大記憶為載體,通過盤活片區內老街巷、老村落、老工業、古遺蹟,融合旅遊、文博、休閒多種功能,將建設7.5公裡長主環、8.5公裡長微遊徑,承載東莞懷舊情懷的歷史遊徑。

項目首開區包含和園文化綜合體、中興路—大西路特色騎樓街區等內容。和園地塊以文化展覽為主,由和園博物館、道生園等組成,建築形式為新嶺南建築風格,縫合南側近現代建築和北側舊城肌理。中興路—大西路特色騎樓主體街區作為傳統老城肌理的延續,向西串聯可園,向東延續至運河西岸,是三江六岸主要節點,以濱水特色商業街區為主,形成具有嶺南建築風格的建築群。

相關焦點

  • 「三江六岸」濱水岸線規劃建設提速 中心城區做好「水」文章
    南方日報記者 孫俊傑 攝水興則城市興。在城市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河流是重要的資源與環境載體,也是影響城市風格和環境的重要因素。「三江六岸」濱水岸線是東莞主城區珍貴的連續性開放空間,是流域中濱水資源最豐富、開發條件最成熟、濱水特色最精華的段落。
  • 兗州區新驛鎮做好水文章全力惠民生
    本報兗州訊(通訊員 代傳春)兗州區新驛鎮把做好水文章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基礎工程,認真謀劃,大力推進,著力創造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 山東萊陽:做好水文章 做活水文化
    水興則百業興,水興則萬物興。近年來,山東省萊陽市認真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以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汙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主要目標,以「調水、管水、治水、護水、涵水、興水」為工作思路,做好水文章,築牢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底色,做活水文化,增強城鄉統籌發展的內生動力。
  • 北投集團:做好「水文章」辦好「惠民事」
    心圩江是南寧市18條城市內河中流域最長、支流最多、服務人口最多的內河,流域城鎮人口22.8萬人,曾經每天排放生活汙水達7.2萬噸,造成河段水黑臭、蚊蟲多、環境差。喝更乾淨的水、呼吸更清潔的空氣、享受更良好的環境,是群眾的熱切期盼。
  • 「開源、增效、節流」做好「水」文章 「一河一策」「一湖一策...
    下一步,濟南市城鄉水務局將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方針,以水源工程和水網工程為重點,形成常規水源、應急水源、戰略儲備水源三級保障,統籌解決濟南市資源型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等問題,具體做好「開源、增效、節流」三篇文章。一是抓好開源。
  • 做好「五篇文章」打造靈秀商南
    近年來,商南縣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自覺踐行「兩山」理念,聚力打好青山、碧水、藍天、淨土「四大保衛戰」,紮實做好天、水、地、山、人「五篇文章」,奮力推進「靈秀商南」建設。聚力打贏藍天保衛戰 做好「天」的文章堅持以鐵腕治霾為契機,嚴格落實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推動大氣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確保「商南藍」成為常態。
  • 保護水資源 做好水文章
    他要求,要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更大決心、更廣思路、更實舉措,切實保護水環境、提升水質量、用好水資源、保障水民生、做好水文章,讓群眾享受更多綠色福利,不斷增進群眾生態福祉。
  • 榆林:擰緊 「水龍頭」 做好」水文章「
    創建節水型城市,改善水環境,也因此成為榆林人共同的心願和永恆的追求。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在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想指引下,立足戰略、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節水型城市創建各項工作,並於2019年成功創建「陝西省節水型城市」。
  • 【美麗中國 生態甘肅】黑河清 汭河美——崇信做好「水文章」
    崇信這座美且精緻的小城,就做好了這篇「水文章」,潤澤得猶如一顆明珠。 黑河,涇河一級支流,崇信境內長度及流域面積第二大河。 黑河為什麼叫「黑河」?是《禹貢》《山海經》中所指「潶水」,還是以西周時負責守衛王畿的軍事貴族「潶伯」之名命之,抑或因「潶國」之地而得名?眾說紛紜,現已無可考。
  • 蘇州漕湖:打好「生態牌」 做好「水文章」
    近年來,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漕湖街道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綠色發展,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防洪排澇保安全、河長履職治河湖、暢通水系優環境為目標,實施「河長引領示範打造最淨漕湖」創新項目,重點實施沿漕湖、望虞河整體環境提升工程,工業區水環境提升工程等,紮實穩步推進各項水利水務工作,努力營造良好的水環境、水生態,全力打好「生態牌」,做好「水文章」。
  • 郴州:市長調研中心城區空間增長邊界工作
    紅網時刻5月17日訊(記者 唐哲寧)5月17日上午,郴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志仁在新汽車總站、北湖區農產品產業園、高椅嶺景區、飛天山鎮、資興市、市農科所等地調研中心城區空間增長邊界工作情況。在新汽車總站,劉志仁詳細了解了車站的設計方案和車站周邊總體規劃情況。
  • 西安市長安區:做好「水」的文章 用公園提升城市品質
    人民網西安4月9日電(麥文雄)4月8日上午,「建設公園城市 做足水文章」主題採訪活動走進西安市長安區,採訪團一行通過參觀全域治水皂河二期水系連通工程、樊川公園、長安公園等地,
  • 中心城區人口過百萬,上饒:請叫我大城市
    今天小編就要告訴您,答案就是上饒中心城區人口已經100萬+啦,按照國際通用標準已經達到大城市的標準!肯定到哪都是人從眾……下面請跟著小編的小碎步看看上饒市中心城區具體人口情況吧!精彩馬上到我市中心城區規劃面積467平方公裡,其中規劃2035年城市建設用地190平方公裡,2020年城市建設用地125.8平方公裡,截止2019年底,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121.8平方公裡。
  • ​江蘇蘇州漕湖:打好「生態牌」,做好「水文章」
    近年來,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漕湖街道堅持綠色發展,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防洪排澇保安全、河長履職治河湖、暢通水系優環境為目標,實施「河長引領示範打造最淨漕湖」創新項目,重點實施沿漕湖、望虞河整體環境提升工程,工業區水環境提升工程等,紮實穩步推進各項水利水務工作,努力營造良好的水環境、水生態,全力打好「生態牌」,做好「水文章」。
  • 做好山海城市文章,委員議事廳走進深圳鹽田共議城區品質提升
    「鹽田規劃核心點是如何把鹽田自然地理的最大價值挖掘出來,做好鹽田『山海城市』這篇文章。」「上山看不到清晰的指引,觀海要繞來繞去,建議打造山海串聯的交通慢行系統。」鹽田區政協委員、深圳市璋昆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譚彥麗指出目前鹽田山海資源的「碎片化」。
  • 灣裡區:念好「山」字經做足「水」文章
    為進一步補足短板、強化支撐,今年,灣裡區將繼續跟蹤申報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工作,認真查漏補缺,完善硬體,著力推動區域性旅遊集散中心建設,積極開展泊園茶村等景區創建、保利皇冠假日酒店等星級賓館創建;大力推動旅遊廁所、停車場、遊步道、休閒綠道等配套設施建設,並持續優化軟體,加快旅遊賓館、農家樂、民宿、餐飲等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
  • 濰坊高密市密水街道打造中心城區跨越發展先導區
    2014年,密水街道按照市委、市政府「1364」的總體部署,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主線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抓手 ,積極適應新常態,深入開展「舊城改造攻堅年」、「重點項目突破年」和「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努力打造中心城區跨越發展的先導區、產城融合的「橋頭堡」和社區建設的示範區,奮力開啟
  • 世界水日上海提出新理念:要做好「水文章」
    在今年「世界水日」到來之前,上海市有關人士今日在此間提出新理念,上海要做好「水文章」。
  • 以新發展理念統籌做好「水文章」
    宣講報告會結束後的互動交流環節上,周莊鎮黨群工作局青年代表蔡敏峰提問:「周莊鎮河湖水系發達,接下來如何打好『生態牌』、做好『水文章』?」陳習慶回答,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周莊應避免同質化競爭,要在水環境系統化治理上獨闢蹊徑;可與周邊城市建立水環境聯防共治機制,主動推進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挖掘水文化,秉持開放態度,拓寬思路,讓河湖美麗之外更具有文化氣息;同時要積極打造新河湖,不僅成群連片,更要各具特色。
  • 張偉文:做好新時代黃河文章 實現水潤金城水秀金城水富金城美好願景
    原標題:張偉文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  做好新時代黃河文章 實現水潤金城水秀金城水富金城美好願景  中國甘肅網6月5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 (記者 魏奇峰) 6月4日上午,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偉文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