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梓客家圍屋亟待搶救

2020-12-14 SZNEWS

深圳商報記者 蔣榮耀

30平方公裡、16座大型客家圍屋、62處文物單位……所有這些都屬於一個地名:坑梓。

16座大型客家圍屋,佔地面積最大的超過8000多平方米,它們的主人全部姓黃;黃氏自惠東移民到坪山立基,從一世祖到現在的發展脈絡,全部可以在幾百年間建成的這些圍屋找到,如此完整的宗族發展樣本被文化人類學者驚嘆。

大多數圍屋保存較完整,格局大氣、用料上乘、裝飾精美令人嘆為觀止;但是因為年代久遠出現局部失修、破敗甚至倒塌,有部分圍屋在修復過程中面臨諸多困境,令深圳的規劃建築專家和文史學者憂心忡忡。

一個名為「深圳客家圍屋和古村落」微信群,聚集了深圳市政協委員、文化學者、考古專家、文物專家、民俗專家、規劃專家、建築師、媒體人,也有這些本地圍屋的掌門人、藝術家、學生和普通市民。

2月底,他們發起了一次「去串圍屋門」的活動,一群最懂客家圍屋的專家帶領一群熱心市民去探秘這些「深圳寶貝」。

「阿婆叫瀝」串起的「圍屋項鍊」

深圳坪山的坑梓屬丘陵臺地,西邊的「阿婆叫瀝」與東部的「大瀝」從南至北流入淡水河。「阿婆叫瀝」被認為是坑梓的母親河,數公裡長的河道沿岸,串起了幾十座大型圍屋式客家民居。這就是本次走訪的目的地。

第一站是龍田世居。龍田世居三面環水,水面上有一座小橋,通往對岸迎客亭。深圳大學教授張衛東介紹說,龍田世居佔地近5000平方米,是深圳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客家圍屋民居之一,已經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圍屋的牌坊形制高大,上刻亭臺樓閣,頗為奢華。角樓和龍廳高達四層,兩側牆上建有鑊耳形風火山牆,整個建築顯得高大雄偉。龍田算是當年的「豪宅」,不僅建築用料講究,居住、防衛、教育、祭祀等功能也非常齊備。二百多年過去,圍屋四周的花園仍然曲徑通幽,別有洞天,令人陶醉。

接下來走訪的數個圍屋相距並不太遠,各有特色。比如位於坑梓秀新社區的新喬世居,是坑梓黃氏於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成,為三堂、四橫、一倒座、一圍龍、四碉樓、一望樓建築構成,佔地8000餘平方米。堂橫屋前有天街與前圍相隔,正門樓內建有牌坊,門前有禾坪,左右轉鬥門、照牆和半月形池塘。祖祠在中軸線的上堂,掛有「文魁」、「恩貢」等牌匾,表明文風之盛。考古鑑定專家彭全民曾經在此地進行調研,甚為驚嘆其價值。他對於坑梓黃在此落地生根、開枝散葉的故事如數家珍。

黃氏祖先於康熙30年遷到坑梓,數代人努力經營,最終墾荒有成,依靠規模化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活動,完成家族日益雄厚的經濟基礎。

見證坑梓黃氏300年發展

龍田世居、新喬世居、長隆世居、回龍世居、青排世居、榮田世居……應該是第一次迎來這麼「高規格」又多元的訪問團。

深圳城市設計促進中心主任黃偉文和市圖書館館長張巖,他們是政協委員,也對深圳傳統建築和歷史文化非常關注;張衛東和劉麗川伉儷是深圳大學教授,他們奠定了深圳客家研究的基礎,其研究包括了坑梓的客家歷史文化;曾奔走呼號留下筍崗圍屋功不可沒的考古鑑定專家彭全民,對坑梓客家圍屋也情有獨鍾;同為本土客家人,民俗學專家廖虹雷和坪山區文化顧問葉凌則一直在為保護坑梓的客家文化和客家建築奔走呼號……難怪新喬世居掌門人黃俊豪說老圍屋今日「蓬蓽生輝」。

坑梓一地黃姓佔本地人口80%以上,黃姓發展是當地一個典型例證。雖然行程安排緊湊,大家還是從專家們的講述中復原了這個家族的傳奇歷史。

黃氏始祖朝軒公在清初「遷海復界」後由惠東遷來龍崗,在坪山建黃氏宗祠。其子居中公於康熙三十年(1691),攜三子遷居坑梓,先在老坑建黃氏宗祠,並逐步發展,先後在坑梓鎮建立了數十座大型圍屋,成為當地望族。

坑梓黃氏的民居沿河分布,上遊是老坑「黃氏宗祠」,順水而下有黃氏歷代後人修建的「龍灣世居」(1781年)、「龍圍世居」(1800年)、「秀山樓」(1830年)、「龍田世居」(1830年)、「龍敦世居」(約1850年)、「松子坑大圍」(約1860年)、「盤龍世居」(1860年)、「吉龍世居」(1888年)和「井水龍大圍」等十六七座大型圍堡式民居。

隨著人口與經濟實力的增長,黃氏又向坑梓東部大瀝河流域拓展,在坑梓30平方公裡的地面上,沿兩個水系,黃氏先後建成近40座大中型圍堡。

黃氏祖訓云:「年深外境成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黃氏趕上清朝初年有名的「康乾盛世」,社會經濟穩定發展,商業、手工業也不斷繁榮。黃氏秉承客家人勤奮吃苦之傳統,一面堅持耕讀傳家的傳統,同時更新觀念,摒棄客家人一貫重農輕商的傳統觀念,對士、農、工、商、學一視同仁,積累了巨大財富。坑梓出產大米、花生、甘蔗,黃氏收購大米、開油坊、榨蔗糖,將米、油、糖販運到惠州等地,再從惠州買回肥料和石灰賣給坪山坑梓的居民。農民若買不起,可以賒,秋後再還。這樣,當地生產得到促進,黃氏財富也迅速積聚起來。張衛東教授說,修建如此大體量的客家圍屋建築,沒有相當的經濟實力是不可想像的。坑梓黃氏不是靠走私,而是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手工業和商業積聚了這麼多的財富,確實有過人之處。

圍屋修繕工作面臨多種挑戰

坑梓圍屋群格局大氣、用料上乘、裝飾精美確實讓人驚嘆,但是年久失修導致破敗、損毀的情況也極為嚴重。

記者看到,圍屋正面牆體大體都還完好,但是有幾座的外側牆體有破裂,有的主樓側房出現坍塌;二是原本精美氣派的牌匾和浮雕,有的朽壞或脫落;三是有的圍屋原村民已經搬遷,又有外來務工者租住進來,缺乏環境保護措施,導致一些老的建築設施加速破敗;四是一些自行進行或者缺乏專業指導的修復工作,將原來客家建築的美學風格改變了,造成了修復性破壞。

在長隆世居,記者遇到了正在一片廢墟中的黃惠娜。黃惠娜的祖屋位於長隆世居內,屬於不可移動文物。她告訴記者,《文物保護法》規定,個人業主有經濟能力的可以自己維修,沒有能力維修的政府可以出資維修。鼓勵私人業主自己維修並給予獎勵,解決政府文保資金不足。「因為父母年紀大了,很想回老房子,所以我們在取得文物部門批覆後,於2016年底開始進行祖宅維修。工程接近尾聲準備蓋瓦時,卻在沒有接到通知的情況下被強拆,拆除者沒有表明身份,也不告知理由。」

長隆世居的其他業主證實了這一情況。他們表示,文保部門批准了可不可以進行修復工作?土地監察部門會不會以違建的理由來拆除?黃惠娜的遭遇讓本來想個人進行建築修復的村民打起了退堂鼓。

葉凌告訴記者,「坪山區政府在籌集文物維修資金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已經用申請到的資金維修了大萬世居、馬巒山羅屋孫中山庚子起義舊址,即將維修龍田世居等。但這些資金對於坪山區數量眾多的古建築來說是杯水車薪。所以從現實層面看,應該在《文物保護法》的規定之下,鼓勵個人業主有經濟能力的自己維修,這是解決政府文保資金不足、解救瀕危建築、延長圍屋壽命的一個出路。」

但是圍屋失修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文物保護、利用、活化是系統工程,光靠政府或民間單方面是不可能為之的。坪山客家圍堡基本是瀕危建築,搶救迫在眉睫。

坑梓客家圍屋群是整個坪山、龍崗客家圍屋的一個縮影。坑梓客家圍屋群的命運令人關注。在這次訪問結束後,8座圍屋的掌門人和部分業主被邀請加入了「深圳客家圍屋和古村落」微信群,他們和專家學者們一直在熱烈討論各種挽救、活化客家圍屋的方案。本報將繼續關注坑梓客家圍屋群的命運。

(坪山區文化顧問葉凌對本文有貢獻)

相關焦點

  • 深圳坑梓16座大型客家圍屋亟待搶救
    圍屋的外牆,給人歐洲古堡的感覺。   30平方公裡、16座大型客家圍屋、62處文物單位……所有這些都屬於一個地名:坑梓。   16座大型客家圍屋,佔地面積最大的超過8000多平方米,它們的主人全部姓黃;黃氏自惠東移民到坪山立基,從一世祖到現在的發展脈絡,全部可以在幾百年間建成的這些圍屋找到,如此完整的宗族發展樣本被文化人類學者驚嘆。
  • 湯敏「深圳客家圍屋保護活化項目」榮獲「第五屆鵬城慈善獎*鵬城...
    瀕危客家圍屋搶救「撐傘行動」:古建的修繕需要巨額的費用,在未有充分資金修繕之前,急需先將瀕危的圍屋通過「撐傘」也就是搭建防雨棚的方式搶救保護下來,這是低成本且高效的方式,有了防雨棚,瀕危圍屋還能繼續存活10-20年。搶救客家圍!深圳人眾籌為坑梓客家圍屋群「撐傘」。
  • 榮田世居-被遺忘的客家圍屋
    周末在住處附近騎車偶遇了榮田世居在坑梓騎車,路過一個公園就騎了進去,在一片竹林後面隱約看到一處高大的黃土建築,我對古建築沒有研究但是好奇心很足,所以就進去看了看。這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圍樓,建築的外牆是三合土(石灰、黏土、沙子混合)夯築而成,和門等寬門額匾上書「榮田世居」四個大字
  • 什麼是客家圍屋?
    相信看過《大魚海棠》的人都會被影片中的客家圍屋建築的氣派所吸引吧。無論是神婆的「開天」法術,還是椿和小夥伴們生活的日常,電影將場景幾乎都置於這獨特的建築場景中,客家圍屋的藝術美感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如今,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交織再次引起了我對圍屋的興趣,當我們遊覽圍屋時,又應該帶著怎樣的眼光去感知客家圍屋的神秘和精彩呢?
  • 客家建築藝術——賀州客家圍屋
    白花村江氏客家圍屋樟木林葉姓客家圍屋賀州是多民族聚集地,各民族分支眾多,形成三十七個族群,每個族群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
  • 客家圍屋(江西篇)——贛南圍屋
    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贛南邊陲的贛南客家圍屋,建於明末清初及民國,尚存500餘座,結構形式為三合土、河卵石、青磚、條石。贛州龍南縣關西圩旁的關西新圍,佔地面積7700多平方米位於關西新圍東北部的西昌圍,為贛南圍屋中不規則型圍屋的代表,佔地面積約5257 平方米贛州龍南縣楊村鎮的燕翼圍,佔地面積1367.58平方米贛州市龍南縣裡仁鎮新裡村的漁仔潭圍
  • 客家文化 | 客家建築為什麼是「圍屋」的建築?
    客家圍屋,又稱圍屋、客家圍等,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之一,是一種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漢晉塢堡的活化石」,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
  • 《大魚海棠》的絕美客家元素--客家圍屋
    影片以客家圍屋作為故事場景,展現了濃鬱的客家風情與無處不在的圍屋元素!客家圍屋是《大魚海棠》裡最經典的文化符號。預告一開篇,海水下沉,夕陽餘暉籠罩下,那一圈一圈圓形的瓦片屋頂就像水波一樣環環相套,讓人感到隱隱的震撼。當一長排掛在樓角上的紅燈籠接連亮起,更有瞬間被擊中的感動。
  • 圍屋,海南客家永遠的家園
    而她正是一位廣東梅縣客家女,她首先把我們帶到海雅村的林亞田老人家,這裡原本是一座五門的圍屋,如今僅僅剩下三門,西側的一門因為久無人居已經破敗不堪,牆體斑駁,露出一塊塊未經燒制的黃色泥磚。站在圍屋前的曬穀場上遠眺,長達四五十米的圍屋後傍山,前依水,掩映在一片蔥蘢的綠色之中,灰白牆體流露出百年的滄桑。
  • 客家圍屋食盆菜宴.
  • 贛州龍南:客家圍屋之鄉
    客家圍屋是頗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化載體,被建築學家譽為民俗建築史上的奇蹟。江西龍南縣以圍屋數量多、規模大、風格全、保存完好等特點,贏得了「客家圍屋之鄉」的聲譽,尤以關西圍、燕翼圍和烏石圍三大圍屋名揚世界。
  • 客家圍屋,守住惠陽的故土鄉愁
    惠陽有著悠久的人文歷史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蘊。俗話說:「未見客家人,先見客家樓」。最能突顯惠陽客家文化特色的,無疑是客家圍屋。 ▲秋長街道官山村客家圍屋 客家圍屋是惠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它肇始於唐宋,興盛於明清。
  • 江西贛州立法保護贛南客家圍屋
    新華社南昌2月27日電(記者鄔慧穎)《贛南客家圍屋保護條例》近日獲江西省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批准,將於3月1日起施行。這意味著贛南客家圍屋將獲得富有地方特色、針對性更強的法律保護。  據介紹,贛南客家圍屋是歷史上贛南居民為聚族而居建設的四面圍合、有防禦性設施的民居,極具歷史研究、文化、旅遊等價值。
  • 轄區客家圍屋最多的派出所
    右拐進比亞迪路,大萬世居,這座獨具客家特色的方形圍屋群映現在眼前。 作為全國最大的方形客家圍屋之一,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大萬世居距今250年,佔地1.5萬平方米,為古堡式客家圍龍屋建築,圍屋平面呈「回」字形,四角建有炮樓,由高高的圍牆相連,門樓上塑有「大萬世居」4個大字。由於圍屋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2002年由廣東省人民政府確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贛南圍屋,客家文化的特殊名片
    客家人的文化特色鮮明,他們的語言、建築、社會結構和風俗習慣等,保持著濃鬱的古漢遺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窯洞、廣西幹欄屋、雲南一顆印一起被中外建築學界並稱為「中國五大特色傳統居民建築物」的贛南客家圍屋,現已成為客家文化的一張特殊名片。
  • 福建、廣東、江西客家人永恆的記憶:客家圍屋
    相信很多客家人都聽過一首名叫《客家阿媽》的歌曲。歌曲中有一句經典的歌詞讓人難忘:那一天我為你回到了家思念已爬滿了你的白髮你對我說客家人要志在天涯別為這老圍屋把心留下 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是客家人居住和生長的記憶,其中客家圍屋的覆蓋面最廣
  • 國家級非遺丨嘿老表,神秘的贛南客家圍屋了解一下
    什麼是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小編在此為大家科普一下贛南客家圍屋是整個客家民居的母體,而龍南至今保存著的376座形態各異的客家圍屋最具代表性。其數量之多、風格之全、保存之完好被稱作是客家特色民居文化的代表 。
  • 李梅連散文力作推送:《客家圍屋遊記》
    客家圍屋遊記文/江西李梅連 編輯/磐石 初夏的周末,我們去龍南,關西客家圍屋是我們此行的最終目的地。自駕出遊,三十多號人的隊伍一路歡快踏入龍南地界,群體中二十餘人系客家老鄉。圍屋是客家人的通行名片,所以,只要路邊遠遠近近出現圍屋,我們就停車前去探訪。圍屋的主人們招呼著我們,彼此用客家話攀談。進得屋內,才發現大有乾坤:圍屋大得很呢,裡面有棟房、院落、水井、祠堂、戲臺。一方圍屋,就是一個堡壘,就是一個封閉的世界。
  • 我省龍南客家圍屋保護案入選
    其中我省龍南市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客家圍屋行政公益訴訟案入選。據了解,贛南客家圍屋是贛南客家人聚族而居建設的特色民居,是「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之一,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漢晉塢堡的活化石」。然而,龍南圍屋多為土木結構建築,除得到旅遊開發保護的關西新圍外,其他圍屋均年久失修,保護現狀堪憂,不同程度存在自然破損和人為破壞情況,有較大安全隱患。
  • 龍南客家圍屋將登陸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風雨燕翼圍 賴國柱/攝龍南客家人家 蔣清剛/攝據了解,龍南是客家人重要的聚集地之一,是客家文化積澱最深厚,客家文化生態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龍南境內至今仍保存有客家圍屋376座,被譽為「中國圍屋之鄉,世界圍屋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