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村江氏客家圍屋
樟木林葉姓客家圍屋
賀州是多民族聚集地,各民族分支眾多,形成三十七個族群,每個族群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因此,賀州民居建築式樣多變。
四方桶圍屋
圍龍屋
賀州有客家人約80萬人,他們建造的民居均四方合圍,稱為客家圍屋。賀州客家圍屋共9種式樣,分別是四方營、圍龍屋、四點金、走馬樓、鎖頭屋、鎖頭屋擴間、四方桶、棋盤圍、中西合璧式。其中賀州最大的圍屋群分布在樟木林鎮和八步區蓮塘鎮。
江氏祖屋
江氏祖屋
蓮塘客家圍屋群分布於賀州市八步區蓮塘鎮蓮塘村、仁衝村、白花村以及長灣村等傳統村落,建於清代中後期至民國時期,現存8座家圍屋,包括仁衝村江氏客家圍屋、仁衝村新江屋、白花村江氏客家圍屋、白花村陳氏客家圍屋、長灣村白氏祖屋、蓮塘村江氏祖屋等。其中尤以仁衝村江氏客家圍屋體量最大,俗稱「大江屋」。它始建於清嘉慶年間,至清道光初年建成。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江家遷居蓮塘後,第五代江海清在鎮南關大捷中戰功顯赫,被晉升為三品朝官,出任雲南省鹽檢道臺,受賞白銀100萬兩和「萬寶來朝」牌匾一塊,回家後移走老屋,又在原址上重建新屋。
大江屋南北長73米,東西寬50餘米,建築佔地面積近4500平方米。圍屋以正門至上堂為中軸線,對稱布局,座東北朝西南,平面為四堂四橫(四縱四橫),天井18個,廳堂9個,房間90個單間。主體建筑西南面是前院,院外有一道高約2米的三合土圍牆,圍牆兩端各開一門,東南面建有一座門樓,上書「淮陽第」,說明這家江姓客家人自淮陽遷來。東北面背靠一土嶺,土嶺上茂林修竹,在圍屋與土嶺之間,原有一道圍牆,圍牆內有一口青石八角井,是江氏家族的取用水源。建築模式為硬山頂磚木結構,三合土牆基,泥磚牆,內外批灰,三合土天井,中軸線兩側配有廂房。廳堂主要用於家族的公共活動,如紅白喜事、祭祀、議事等,廂房就是主人的臥房或客房,各房及廳堂的窗、門、屏風、屋頂的挑首、卷棚、簷板均有木雕雕花,裝飾有十二生肖、麒麟、花鳥、龍鳳、仙鶴等吉祥圖案,雕工精美。仁衝村江氏客家圍屋是賀州市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清代客家民居之一,其建築源流清晰,布局規整,建造考究,是客家人遷入賀州的歷史見證物。
賀州各地客家圍屋雖然建築年代有所不同。但這些圍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外形都是方形圍牆、青磚青瓦一層建築,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以主廳建築為中軸,兩邊對稱建造,前低後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規整,聚族而居。部分客家圍屋後有靠山,外有圍牆,有門樓、炮樓以及槍眼等防禦設施,前有半圓形池塘。客家圍屋是客家鄉土風格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價值。
原文轉載:賀州市博物館
轉載請註明原出處
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我們修改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