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張家口4月25日電(譚地 宋錦豐)一段殘缺不全的古城牆,一株百年枯死的古松樹,一座孤獨矗立的古戲樓,一間破爛不堪的古宅子,這些看起來缺憾事物卻成為了一本讀不完的史書和一道看不完的風景。25日,記者來到葛峪堡,見證了它的殘缺古韻美。
25日上午,陽光明媚,記者驅車來到距離張家口市宣化縣約30公裡處的葛峪堡。這裡青山環抱,河水相依。其北、東北、東南,是連綿起伏的猴兒山和鳳凰山;西北、西、西南、正南是粱山和章家粱山,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西堡牆外是流淌不息的西河、亂泉河。
據史書記載,唐代安史之亂之前,安祿山曾在此建「雄武軍城」,並派兵駐守。因此葛峪堡裡有著「先有葛峪營口,後有宣化城」的傳說。明朝建立以後,為了防範殘元勢力的入侵,在東起遼東鴨綠江,西至嘉峪關長城沿線,先後建立了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太原、固原九個邊防重鎮,宣府鎮在這「九邊」中起到了連接東西,牽制左右,捍衛京師的作用。
另據《宣府鎮志》和《宣化府志》記載:葛峪堡,宣德五年土築,高二丈六尺,周長三裡三百步;城樓三座,城鋪四座,堡開南、西二門,均建有甕城。明嘉靖四十二年增修,萬曆六年包磚,此時葛峪堡擴至城周四裡二百九十二步,高三丈五尺,還建有五座屬堡。明朝中期以後,葛峪堡屬宣府鎮中路,是宣府鎮中路參將的駐地。城內設有巡按察院,參將府等衙門,廟宇禪寺林立,城外是點將臺和校場。
在葛峪堡村村委會群眾辦公室裡,記者看到有六七位上了歲數的村民圍坐在一起,斷斷續續回想著那些模糊不清的記憶。
葛峪堡從地理位置到設計建堡都嚴格遵循了當時的作戰需要,是明代一座能戰能防的重要軍事城堡。葛峪堡從明宣德年間開始重建至今,已經走過了580多年的悠久歲月,其間歷經戰火硝煙,風雨侵蝕,那些古人曾經一磚一瓦苦心修建,層層設防的防禦工事,現在大都被歷史衝刷殆盡。如今葛峪堡裡零零碎碎、殘缺不堪地古遺蹟,只能引起後人對其古老歷史的無窮追憶和遐想。
65歲的村民米樹生回憶說,葛峪堡是一座比宣化城建城還早的古城堡。曾經葛峪堡裡廟宇眾多,奶奶廟、馬王廟,城隍廟等等。每逢趕廟會,村裡就沸騰了。唱大戲成了村民們主要的娛樂方式,戲臺前擠滿了黑壓壓的人群,村民們最愛聽晉劇。
現今,戲樓已失去了以往的繁鬧,在上了門鎖的紅皮鐵大門內,殘舊的古戲樓孤零零地隱藏在大院裡,戲樓旁邊的幾座石碑上記載的文字,也模糊得無法辨認。
古戲樓的輝煌已經散去,和它有著同樣命運的老宅院也悄悄地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裡。
葛峪堡村現在留存的老宅院已經為數不多了。在一條小巷子的農家院落裡,我們看到了一座老宅院。和院門正對的影壁依然保存完整,正房和東房已經改造成現代式的民居,唯有西房還留存了老宅子的面目。西房褪去了原有的本色,大部分窗戶已經散落,但她這種不完整的古韻美仍牽引著無數人對她古老故事一探究竟的好奇之心。詢問葛峪堡的村民,他們也不知道這座老宅院最初的主人是誰,更不清楚在這座老宅院裡曾發生過什麼傳奇故事了。
位於葛峪堡東南角的點將臺和校場,也是歷史研究者必讀的一本史書,攝影師鏡頭下一道必拍的風景線。現僅剩下4米多高的土築點將臺和已被耕地所覆蓋的校場,在戰爭時期曾是將軍點將閱兵的地方。站在這裡,遙望葛峪堡赤裸裸的土城牆,猶如穿越了百年的歷史隧道,置身於煙波浩渺的歷史風雲之中,似乎能感受到幾百年前,將士們奮勇殺敵的壯觀場面,還能聽到冷兵器鏗鏘有力的撞擊聲。
如今,葛峪堡像一本厚重的史書,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以殘缺的古韻美見證著那個時代的歷史烙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