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小編介紹到北京的起源和在春秋戰國時期中,燕國建都薊城,名為燕都。在公元前222年,中國正處於第一次大一統時代的鐵流裡,在一個2比較多的那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秦王,想要苟延殘喘逆流而上。史記記載:於是秦王大怒,益發兵詣趙,詔王翦軍以伐燕。十月而拔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盡率其精兵東保於遼東。秦將李信追擊燕王急,代王嘉乃遺燕王喜書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誠殺丹獻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後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斬太子丹,欲獻之秦。秦復進兵攻之。後五年,秦卒滅燕,虜燕王喜。其中,此時的遼東,小編解釋一下,就是指戰國燕置郡。治所在襄平(今遼陽市),轄境相當今遼寧大凌河以東地區,長城以南地區。遼東這個地名隨著歷史的發展,定義的地區大小也是不同的。
秦大一統後,北京由燕都又改名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可以說,此時北京的獨特地理位置使之處於中原民族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第一線,此時離國之都還差得遠遠,但在地理位置上一直都是軍事重鎮。北京的地理位置為什麼這麼重要?我們可以看一下地形地勢圖。
這裡,不禁為古人做出的位置選擇而拍案叫絕!北京古城坐落在河北平原的北端,北部燕山環繞,西部乃是太行山脈,南邊是黃河,東部是渤海海峽。其「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之勢,堪稱龍盤虎踞,帝都之地。但在明清以前,這裡一直是華夏文化的北端地帶。從秦到明時期,誠所謂「一牆之外,逼近大虜」!從公元前222年到938年,約1200年間,北京一直作為北方最重要的軍事重鎮,鎮守北疆,戰火不斷。直到在公元938年,宋遼時期的遼太宗將幽州(北京)定為「南京幽都府」,1012年改號「析津府」,是遼國陪都,人稱燕京。
秦亡西漢建立時代,北京燒過的戰火。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天下大亂。陳吳政權取得初步勝利後,佔領蘄東,銍,鄼,苦,柘及譙縣,陳縣,陳勝自立為張楚王;派趙人武臣經略趙地,韓廣跟隨。韓廣隨武臣從白馬津渡河,攻佔趙地,諸縣響應,在張耳,陳餘的勸說下,武臣自立為趙王;命韓廣略燕。韓廣一入燕境,各城望風歸附,燕地大定。燕人立韓廣為王。
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王離攻趙,巨鹿守兵日望楚軍入援。燕王韓廣派臧荼率兵救趙。楚軍項羽為總盟主,破釜沉舟,大勝秦軍。前206年項羽分封天下時,擔心燕國韓廣的勢力,於是採用離間分化之計。於是藉口韓廣手下大將臧荼功勞大,立臧荼為燕王,把韓廣遷為遼東王,以無終(今天津薊縣)為都。韓廣對此不服,雖然表面上接受了遼東王的爵位,但實際上卻不肯搬遷,結果於同年被臧荼擊敗及殺害,燕及遼東兩地皆為臧荼所有。
公元前204年,韓信東徵破代、趙、燕、齊之戰中。趙王趙歇和代王陳餘不用廣武君李左車的計策,韓信一舉消滅趙國。滅趙後,韓信採納原趙國謀臣李左車建議,休整兵馬,安撫民眾,擺出欲強攻燕國之勢,再派使臣向燕王臧荼陳述利害,遂不戰而降燕。這裡李左車為戰國四大名將之李牧的孫子,家教淵源啊。
漢高祖劉邦建國後,在漢高祖五年(公元前198年),盧綰隨高祖攻敗燕王臧荼。劉邦分封諸王,設燕國。其中盧涫作為漢高祖最信任的童年夥伴。盧綰受封為異姓王燕王。北京被劃入燕國轄地。然後,北京又經歷了盧涫之亂,在鴻門宴中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樊噲擊敗了盧綰,燕國亡。盧涫叛亂很大的原因是從漢高祖那裡看到了「狡兔死,良犬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復名稱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西漢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漢宣布詔立燕剌王劉旦子劉建為廣陽王,改廣陽郡為廣陽王國,故更為廣陽國首府。
從秦到西漢短短不到二十年間,記載的北京就經歷了五六次大的戰火塗炭。小編認為,在那個時代,雖然北京在中國的政治、經濟、人口裡都算不上最重要的。但由於地理位置毗鄰北方遊牧民族,且又有山,有水又有田。必定發展成阻止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軍事重鎮,這是任何一個王朝都不能忽視和放棄的。必定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戰鬥發生在古老的北京城下,由於歷史的遺忘和選擇,都沒有記載。
請看下一篇,中國三大古都之北京的歷史(三):軍事重鎮之東漢三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