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 流動的文化(大美中國)

2021-01-10 人民日報

遊客在浙江杭州塘栖鎮七孔古橋廣濟橋上遊玩。   張振華攝(人民視覺)

江蘇揚州邵伯船閘擁有3座大型現代化船閘,曾創下日船舶通過量108萬噸的全國內河船閘最高紀錄。   張友國攝(人民視覺)

晚霞中的天津三岔河口,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處。   王 偉攝(人民視覺)

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的學生在表演《「秦俑魂」——獨輪車技》。   苑立偉攝(人民視覺)

江蘇無錫古運河段沿岸的燈影、古橋、民居構成了一幅天然的古運河民俗風情水上畫卷。  張立偉攝(人民視覺)

大運河水哺育了一大批心靈手巧的非遺傳承人。圖為蘇州吳中繡娘府向紅在飛針走線(二次曝光)。  周洪泉攝(人民視覺)

江蘇崑山周莊鎮鳥瞰。  李文君攝(人民視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為大運河沿線發展謀篇布局,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迎來歷史最好時期。

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的大運河,全長近3200公裡,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目前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中華民族流動的精神家園,也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長河中展現巨大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偉大工程。

「魚鹽聚為市,煙火起成村」的杭州,「堤繞門津喧井市,路交村陌混樵漁」的揚州,「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的汴州(今開封),「沿溜入閶門,千燈夜市喧」的楚州(今淮安)……前人詩句中的古代大運河商賈如雲,繁華熱鬧。繁忙的運河還帶動了沿岸城市的興起和商業的繁榮,吸引了大批操著不同語言的各地客商,運河區域漸趨成為各民族和諧交融的地區,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2012年,《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公布;2014年,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8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四十二屆大會,讚揚我國政府的探索和實踐對世界其他國家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具有積極參考價值。今天,隨著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大運河煥發出新的生機。

版式設計:蔡華偉

相關焦點

  •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千年大運河 流動的文化
    央視網訊 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被稱為「中國運河第一城」的江蘇揚州考察。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總書記詳細了解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和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等情況。總書記為什麼要重點關注大運河?從這條文化長河中,我們能夠得到怎樣的啟迪?歷經千年,大運河如何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千年大運河 流動的文化
    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被稱為「中國運河第一城」的江蘇揚州考察。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總書記詳細了解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和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等情況。總書記為什麼要重點關注大運河?再加上以洛陽為中心的隋唐大運河,從寧波入海的浙東運河,中國大運河全長近3200公裡,這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大運河的通航,極大促進了中國南北經濟的交流和發展,也促進了運河沿岸經濟的繁榮和城市的興起。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挺立的脊梁,大運河就是流動的血脈,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
  • 天津:大運河是一條流動的文化旅遊帶
    來源:中國文化報天津是因漕運而興的城市。大運河開鑿千年,天津段建成於元代,包括天津至北京通州的北運河和天津至山東臨清的南運河的一部分。南北運河與海河在天津三岔口相匯,遂使三岔口既成為漕運中轉站,也成了船工酬神、聚會的場所。
  • 弘揚和傳承大運河文化精神從娃娃抓起 大運河文化學習共同體成立
    今天(12.24)上午,由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民盟鎮江市委、民盟揚州市委、江蘇省教育學會小學科學教學專業委員會等單位發起的大運河文化學習共同體在鎮江成立
  • (我蘇)弘揚和傳承大運河文化精神從娃娃抓起 大運河文化學習共同體...
    /a/20201224/b30179f155244dc48332db34a3cd7892.shtml   今天(12.24)上午,由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
  • 中國商業史學會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 暨新時代大運河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強調「古運河要重生。」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9年5月,《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發布。2019年9月,《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出臺。至此,大運河從「文化遺產」躍升為「國家戰略」。
  • 唱響大運河文化的「常州精彩」
    高質量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首要是「保護」。做好文化遺產保護是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前提。常州充分把握大運河常州段文化遺產的活態特徵,以敬畏歷史的態度,從根本上留住運河文化的「根」和「魂」。   高質量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主線是「文化」。大運河代表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文化和精神,是祖先留給後人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   常州立足當今時代條件,深入挖掘和展示大運河的歷史價值和當代價值,強化繼承創新,深化宣傳教育,讓這一流動的文化澤被當代、啟迪未來。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
    尤其是元朝世祖忽必烈時開鑿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等運道,遂使大運河直接貫通南北,也使前代呈多支型分布的運河轉變為單線型的大運河,從而把南北方各大經濟區更直接地聯繫起來,成為中國運河變遷史上自隋代以後又一次重大轉變,奠定了此後南北京杭大運河的基本走向及其規模。此後,明朝的永樂皇帝、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在整修運河工程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 俄克裡姆林宮大劇院上演中國文化遺產傳播劇《遇見大運河》
    《遇見大運河》劇照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王毓韻):16日,中俄建交7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交流框架作品,中國文化遺產傳播劇《遇見大運河》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克裡姆林宮大劇院上演。該劇向世界生動展示了我國悠久燦爛的運河歷史文化,體現了中國對運河文化遺產的思考,進一步推動了中俄文明交流互鑑。《遇見大運河》由杭州歌劇舞劇院歷經三年創作而成,汲取了現代派作品的表現元素,在舞蹈語彙中注入了行為藝術與戲劇藝術的表現手法,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歷史與未來相結合、自然與大愛相結合。
  • 大運河 | 傳承保護大運河文化 飯店餐飲業奮發有為——大運河中國文化旅遊與飯店企業家峰會舉行
    大運河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標識之一,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深入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
  • 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考古闡釋與文化解讀
    從2014年中國大運河(以下簡稱「大運河」)申遺成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到今天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為國家戰略,這些變化反映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重大變化與轉折,是中國文化遺產從單體向叢體、從三維向多維、從單元向多元、從點向點線面集成的轉折,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水平,完善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體系
  • 文旅融合,擦亮大運河文化「金名片」——《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解讀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流動的、活著的世界級人類文化遺產,生動記錄著國脈與文脈的世代賡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與文明。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期,如何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命題。大運河綿延3200餘公裡,縱貫2500多年,融匯了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等地域文化,孕育了漕運文化、水利文化、商事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形態,是我國文化和旅遊資源高度聚集的地區。
  • 共同保護,讓大運河歷史文化「經典永流傳」
    流淌千年、流經南北的大運河既孕育和承載了古老的運河文化、哺育了兩岸兒女,也見證了昔日漕運的繁榮與興盛,更為當代帶來了長久的歷史文化薰陶。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揚州考察調研。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總書記聽取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生態修復及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等情況介紹後指出,揚州是個好地方,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是國家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
  •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一起「搶鮮」去體驗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揚州大運河博物館冠名問題的函,同意在揚州建設的大運河博物館定名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位於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是保護、展示和利用大運河文化的標誌性建築,將在2021年7月1日前開館迎客。博大精深的運河文化,將被如何收藏並呈現於世人面前?也引發關注。
  • 大運河江蘇段:千年漕運見證運河大省變遷
    歷史遺存隨「運」煥新溯運河而上,因漕運而興的「中國運河之都」淮安是運河邊的又一顆明珠。淮安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區2處、遺產河道1段、遺產點5處。「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運河江蘇段生態保護凸顯出『生態+特色』理念,突出發展最能體現江蘇大運河文化帶生態長廊資源稟賦優勢的產業和綠色高端產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副院長王建說。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但也面臨著遺產保護壓力巨大、生態空間擠佔嚴重等突出問題和困難。近年來,和無錫一樣,大運河江蘇段沿線其他城市也正在大力保護運河生態。
  • 許海燕:推動大運河文化的活態傳承
    原標題:推動大運河文化的活態傳承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強調「要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大運河遺存承載的文化,活化大運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揚大運河歷史凝練的文化」。
  • 東方儒家酒店集團龍泉精品酒店在中國大運河美食節中榮獲文化主題...
    10月18日,由中國大運河餐飲聯盟、山東省烹飪協會、山東省旅遊飯店協會、濟寧市旅遊發展委員會聯合主辦,濟寧市烹飪餐飲業協會、濟寧市旅遊飯店業協會承辦的「皇明六淨杯」第九屆中國大運河美食節於在德州皇明太陽穀隆重舉行。
  • 中國大運河
    本周看點:20200816期《運河幽幽百年祖墓》河北廣播電視臺《文化之旅》攝製組帶您走進青縣流河中國大運河趙氏祖墓文化帶和了解和輝紅木的古典之美;在這悠遠漫長的時間裡,趙氏祖墓清晰地記錄下中國歷史關於繼承和跨越的智慧,而大運河依舊按照它千百年來的節奏緩緩流淌,無論過去還是將來,溝通與交流,始終是南來北往的大運河,呈現出的亙古不變的主題,推動著經濟的變革,文化的傳播,思想的交流,社會的進步。
  • 河南如何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
    映象網訊(記者 王韶卿/文 王浩峰/圖)大運河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展現出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勇氣,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
  • 【宗教文化】從宗教融合的視角看 大運河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中指出,運河遺存「代表了人類的遷徙和流動,代表了多維度的商品、思想、知識和價值的互惠和持續不斷的交流,並代表了因此產生的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流與相互滋養。」不同的宗教文化隨著大運河傳播,為大運河沿岸地區留下了豐富多彩的遺存。相對而言,由於大運河流域的文化交流更多,因此形成了更強的文化開放性和包容性,這在宗教文化上體現得十分明顯。不同的宗教文化在此融合發展,沉澱為大運河文化的一道靚麗風景。在大運河沿岸的很多渡口、碼頭,常常可以發現不同宗教的建築並存,甚至是一座宗教建築中包含多種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