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梧塘沁後村,自古以來就是個聞名遐邇的文化村,該村人口三千多人。改革開放後,村裡引進了臺商辦廠,人口一下子便擴張至萬人。村裡文化蘊厚,一個行政村竟設有三個小學、一個中學(沁後中學)。解放前村裡就組織過一個莆仙戲「沁荔香」劇團,1983年,又創辦了 「梧塘鎮戲曲學校」,亦稱梧塘藝校,為莆仙戲培養了一大批演員。因此沁後村被評上「省級明星村」「省級十佳億元村」
沁後村的藝術淵源,源長流遠。在諸多領域,湧現出優秀人物,文學、戲曲、音樂、繪畫、書法,都有不俗的表現。
有「小上海」之稱的涵江為千年古鎮,歷史悠遠。上世紀初,許多商人發家蓋起了紅磚大厝。涵江區梧塘鎮沁後村——蔡氏萬興堂宅。眼前這座中西合璧的大宅為雙層左右護厝結構,主建築下層修建著西式風格的石拱。內部大多為木質結構,橫梁上還可看出部分雕刻。
這座大厝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當時修蓋時,瓷磚泥土等都是由國外進口而來的,每塊紅磚大約有5斤重,十分牢固,所以百年來房屋結構還比較完好。整座大宅有將近60個房間,為市優秀近現代建築。
2019年11月24日上午,莆田學院遷建二期(醫學師範組團)及安置區建設項目舉行房屋徵遷籤約儀式,共有千名「沁後村」的群眾參加籤約活動。
如今這裡大部分人都搬走了,剩餘部分人還在等第二批拆遷。有人說拆遷富了,真的嗎?有人說拆遷了置換的安置房還要補貼錢,店面也要貼錢,對於家境不是很好的家庭,他們付得起這個補貼錢?幾家歡樂幾家愁。
有村民透露,有的人家拆遷後有十來套回遷房。在莆田高居不下的房價下,他的資產卻可以說是普通白領畢生不敢想像的天文數字
據介紹,莆田學院遷建二期(醫學師範組團)及安置區用地面積約1100畝,房屋徵遷面積約40萬平方米,涉及徵遷戶約1200戶,企業、宮廟28家。該項目建設安置區37幢,計容面積約43萬平方米,共約3420套安置房。該項目總投資217218萬元,工期計劃安排3年,預計2020年1月開工,除了安置房,房屋徵遷補償費是53224萬元。
莆田沁後南陽鄧氏宗祠
該祠主體建築是解放前印度尼西亞鄧氏華僑捐款所建,附屬建築是解放後所建,50年代以後一直作為「南陽小學」,建築保存完好。2014年,沁後村將該小學歸還鄧家,還原「鄧氏宗祠」。沁後村有3000餘鄧氏族人。
省三小學交通站舊址——蔡氏宗祠
省三小學創辦於1910年,是莆田早期新式小學之一。1929年,中共莆田地方組織在該校秘密開展革命活動。同年秋,蔡拱北接任校長後,在該校建立了秘密交通站,負責接待護送往來的革命同志、傳遞情報等任務,是山區與平原之間的重要聯絡站。
沁後村後山山上有個水庫,被青山環繞,這兒常年都是這樣綠油油的,這個水庫可以供應全村人的生活用水。
別小看這座普普通通的石牌坊,它曾是2013年電影《金剛王·死亡救贖》的拍攝地,如今已然成了一座廢墟,見證著它曾經的輝煌。
拆遷,幾家歡樂幾家愁啊!
來源:涵江生活網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