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牛腩,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什麼?
是冬天不能拒絕的「碳爐牛腩煲」
還是出自媽媽廚房的「蘿蔔燜牛腩」
抑或是每次去香港都會吃的「清湯腩」
牛腩是一個既常見但是又不太家常的食材。為什麼是常見?因為它無處不在,街頭小吃有牛腩的身影,粵菜更是少不得牛腩的一席位,連東南亞的咖喱也能跟牛腩搭一把好手。
至於不太家常,是因為雖然牛腩常見,但是要在家裡燜一鍋好吃的牛腩,也不容易。少一點功夫或者技巧,牛腩就燜不出外面的味道。
家裡比較常見的牛腩製作方法,一般用柱候醬做的「蘿蔔燜牛腩」,或者是中西合璧的「番茄薯仔燜牛腩」,充滿東南亞風味的「咖喱牛腩」也很常見;至於「清湯腩」,應該是香港會比較常見,廣州還是吃柱候醬風味的燜牛腩比較多。
今天的菜譜,沒有介紹我們最常見的柱候醬風味,而是用了一款酸辣又開胃的東南亞風味,說是冬陰功,其實就是酸辣口,配搭鬆軟的薯仔,別有一番風味。適合這個剛剛入秋的天氣。
不過,得事先說明
想做一鍋好吃的牛腩,必須花時間
不用高壓鍋去壓制,慢火燜燉
才能最大程度激發牛肉的香氣
先上成品
怎樣挑牛腩
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原料要選對,這樣才更容易做成功,原料的口味和口感很大程度決定了你這道菜能走多遠。
牛腩指牛腹部下的側肉,腩在中文中常指腹部,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處的鬆軟肌肉,是指帶有筋、肉、油花的肉塊,這只是一種統稱。如果根據部位來分,牛身上許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
詞典裡牛腩就只有牛胸腩(Brisket)這一塊。但按中文理解,其實還包括了扇面(五花肉)牛腩(Flank)等,大致可分為以下部位:
(1)坑腩(boneless short rib,即無骨牛小排):牛味最濃,取自牛胸前的牛小骨/肋排(short rib)或旁邊牛肋條(Finger meat)部位的的肉。坑腩的口感最實在,都是肉肉肉,而且味道香濃,不過因為肉比較多,所以要燜比較久。相對其他部位,坑腩佔數量比較多,在市場上容易買到。
(2)爽腩(skirt steak):又叫「猇腩」、 「崩沙腩」或「蝴蝶腩」,是牛肚皮的腩位,位於牛的橫膈膜附近,處於牛肋骨之間,帶著橫膈膜和腩肉,肥瘦比例接近1:2。爽腩貴坑腩一半,由於有塊薄軟膠質,爽軟不硬。製作清湯腩就經常用這個位置。
(3)腩底:連著坑腩近牛皮下的一塊肉,又粗又韌,很難燜。
(4)腩角:爽腩和坑腩中間的一塊肉,分量極少。四面都有軟膠質,非常爽脆。
(5)挽手腩:集坑腩和爽腩的優點於一身,味濃煙韌。
(6)牛小腩:小牛的腹部。這類牛腩很少見,基本可以忽略
上面介紹了這麼多,如果記不住怎麼辦?這是我們上周在市場的實拍圖。其實牛腩從質地上來說就分成肉和筋兩大類,想大口吃肉就選坑腩,想吃膠原蛋白就選筋腩。買的時候告訴老闆要坑腩還是筋腩就好了。
這天去市場的時間比較晚(主要是有人賴床),坑腩已經渣渣都沒了(哭),所以挑了幾塊比較完整,不怎麼肥的牛腩。回來切的時候發現,我們好像買到了傳說中的挽手腩,成功撿漏。
所需材料(兩人份)
牛腩——600克(牛腩縮水比較嚴重,可以買多一點)
薯仔——300克(2個)
生薑片——4片
白酒——適量(沒有的話,用料酒也可以)
麗爾泰冬陰功醬——40克
白開水——3升(適當增減)
月桂葉——2片(增加香味,如果沒有可以不用)
椰漿——50ml
鹽——適量
白砂糖——適量
製作步驟
牛腩買回來衝洗乾淨,切大塊。記得不要切太小了,因為牛腩燜的過程中收縮比較厲害,如果切太小塊會影響口感。
浮出來的肉沫可以把它撈出來
切好的牛腩,冷水下鍋,水要沒過牛腩,加兩片薑片和10ml白酒去除肉腥味,水開以後關中小火,能保持水沸騰就可以,煮5分鐘左右,就可以把牛腩撈出來,衝水。
記得要將粘在牛腩表面的肉沫洗乾淨。洗乾淨的牛腩就可以稍微晾乾多餘水分,準備下鍋燜。
熱鍋,轉中火,下冬陰功醬稍微翻炒出香味。這裡的冬陰功醬我建議分兩次下,第一次先下20克,等牛腩差不多燜好,可以放薯仔的時候,再下剩下的醬料,讓土豆更好入味,也不怕牛腩過分吸取醬料的味道會比較鹹;而且我們口味是偏淡的,40克的量可能對於其他人來說是有點淡,所以分兩次下醬料更好控制濃度。
冬陰功醬翻炒出香味後,把牛腩倒入鍋裡,攪拌均勻,稍微翻炒。
翻炒大概2分鐘就可以將1.5L的開水倒進鍋裡,這時可以把肉桂葉也放到鍋裡。水重新沸騰後,調到中小火就可以蓋上蓋子燜。大概每半小時可以打開蓋子,看看牛腩燜到什麼程度。如果水不夠了要及時加水。
中途可以洗乾淨薯仔,削皮,滾刀切大塊。切好後,衝洗土豆表面的澱粉。
燜大概90分鐘左右,就需要重新加一次水,加1.5L的開水,放入土豆。等水開以後,調到中小火,再燜30分鐘。薯仔大概燜30-40分鐘就可以出鍋。
出鍋前加一茶匙的糖調味,然後可以試試味,如果覺得不夠鹹可以適當加一點鹽。如果你怕太辣,而且想湯汁濃稠一點,可以像我們一樣,加入適量的椰漿,等湯底重新沸騰就可以關火。如果你想增加湯底的鹹香味,可以加入適量的蝦醬或大蝦膏,這樣就變成是新加坡的叻沙口味。
心急吃不到正牛腩,雖然燜牛腩的時間很長
想要買到好的牛腩,還必須放棄睡懶覺的機會
不過,當廚房傳出一陣陣牛肉的香氣
那一點時間,又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