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黃昏時,總能見到王佐良推著一個坐著輪椅的女人悠閒散步的畫面。只不過他們散步的地點是在家裡,因為輪椅上的女人是個名人,不僅有名,還是位殘疾名人。為了避免她外出時引起過多人的關注,他們便選擇了在家散步。
保爾,《鋼鐵是怎樣練成的》的主人公。這篇在中學時就被所有學生都熟知的故事和其主人公,他用自己在戰火中、在風雪中、在與病魔的鬥爭中的經歷和成長釋放出來的人性光輝,生動而可信的告訴我們:堅強是可以磨練出來的。
而最終他也變成了一位擁有鋼鐵般意志的人。
保爾的一生貧窮而動蕩,他的每段經歷都讓我們揪緊了心,但最終又被他越挫越勇,越戰越強的精神所深深折服和驚嘆。
而在當代社會,也有一位女保爾,名叫張海迪,被稱為「當代保爾」,5歲高位截癱,官至正部級。
而她的現狀如何?
身體殘疾 堅強不息
提到這位「當代保爾」就不得不從她的童年提起。
張海迪1955年出生,5歲以前就和普通女孩一樣,是個能跑能跳,活潑可愛的女孩。可是,在5歲那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病改變了她的一生。
那一年,她患了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這對於一個只有五歲的女孩來說,不能完全清楚意識到這將代表著什麼,只知道自己的雙腿沒了,再也不能和小朋友恣意地蹦跳,從此多數的時間不是呆在床上就是坐在輪椅上。
可張海迪沒有氣餒,躺在病床上的她想到了一個看書的好法子,用鏡子反射。
而這法子一用便是多年,她用鏡子反射看書,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的所有課程。
15歲那年,張海迪同父母下放山東莘縣。在那裡她學會了針灸醫術,給鄉親們免費治療,同時還學習了無線電方面的知識,做了一段時間的無線電修理工。
雖然她高位截癱,行動不便,但是她的青少年時期和同時期上學的孩子沒兩樣,只是她是在家自學。並且憑藉著超強的的毅力,她自學成才了英語、德語、日語。
她把自己的所有時間都用來學習,並且比常人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1983年,28歲的張海迪決定從事文學創作。在之後的那幾十年間,她翻譯了多本英語小說,創作了多篇長篇小說及散文集。其中的一本《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先後獲獎四次,並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同年,她在《中國青年報》發表的《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的一書中宣揚了她一直以來的信念:活著,就要做個有益於社會的人,讓她名聲大噪。並得到了「當代保爾」的稱號。
一時間,張海迪的名字出現在許多人的耳中。人們對於這樣一位身患殘疾,但卻能夠得到如此成就的女孩都好奇不已。人們想知道,為什麼失去了雙腿的張海迪活得比常人都要好?是什麼讓她變得如此堅強?
那段時間,張海迪的家中每天都會來許多的人,最多的時候來過上百個,有些人每天都來,她們說:我就想見見海迪。寄給她的書信更是要用麻袋來計算。
在一次採訪中,主持人問張海迪,在那段聲名鵲起的時候,她是如何度過的?
張海迪告訴主持人:那段時間她過的非常不安寧,感覺這一切都來的太快,太過不真實,但同時,心裡也不覺得快樂。
不同於其他人成名的難掩激動,張海迪的成名卻讓她開心不起來。因為她認為在成名這件事上,人們關注她本身比關注她的文學作品要多得多。而她並不想要這些挾裹著同情眼神的關注,她希望他們是真的喜歡她的文學作品。
從那之後,張海迪對於她的文學作品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她刻苦努力地在遣詞造句上下功夫,就是希望得到人們一個不帶有任何憐憫和惋惜的眼神,只是把她視作一個普通作家那樣的去看待她。在她的諸多頭銜前,她首先是一名作家。
現在的許多明星只有流量,毫無專業能力,可他們依然以此為傲,沾沾自喜。反觀張海迪,她卻不想讓自己身體上的缺陷成為自己成名的砝碼。人和人之間,真的是不一樣的!
再次磨礪 砥礪前行
但老天爺給到張海迪的磨難還在繼續。
1991年,張海迪的鼻部被診斷出患有黑色素癌,她經歷了生命中第六次大手術。
整個手術過程未打一點麻藥,一個小小的創口縫了40多針,但是她一滴眼淚都沒有掉。
她說她能夠承受這個世界上最疼痛的苦。
但如此堅強的張海迪卻會因為親人朋友的離別而哭得稀裡譁啦。
手術過後,張海迪依然以不屈不饒的精神和命運做著抗爭,她通過了吉林大學哲學系的研究生課程考試,並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碩士學位。
張海迪在專注於文學創作和學業課程的同時,還心系各類公益活動。她多次去福利院、殘疾人家庭,看望那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用自己的演講和歌聲一次次鼓舞著人們奮發向上,不要輕易向命運妥協。
2013年,張海迪當選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並在2017年獲得國際帕運委會主席的參選提名,更在2020年擔任第八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組委會主任。
活著 就要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一生都保有著堅強不息、奉獻精神的張海迪用她的經曆書寫著和保爾經歷不同但精神相同的人生,他們都是在磨礪中變得堅強,變成一個擁有鋼鐵般意志的人。
和保爾一樣,一生除了革命還有愛情,張海迪也同樣如此。
她的丈夫名叫王佐良,兩人在張海迪成名前低調結婚,張海迪的日常起居都有王佐良照顧。兩人在日常的生活中相濡以沫,共同翻譯一部作品。每天王佐良都會推著張海迪在自家院子散步。
兩人共同收養了一隻取名為「板凳」的狗,過著普通人家的生活,雖然張海迪是名人,但在他們的生活中依然充斥著濃鬱的煙火氣息。
一生都在和老天抗爭的張海迪堅強不息,永遠向陽。但是在她心裡也有著永遠都無法實現但卻是再普通不過的夢想:希望擁有健康的雙腿和身體。
這個夢想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得到的輕而易舉,但對於張海迪來說卻是那麼的殷切期盼而又無法企及。
這是埋藏在張海迪心中永遠的痛。
但是很多人卻沒有因此珍惜,更是肆意地揮霍著它。
小結:
如今已逾越花甲之年的張海迪用她的一生、用她的切實行動展現出了一個人能夠發揮出來的最大光輝。她雖然在身體上承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痛苦,但是面對鏡頭,面對他人,張海迪始終保有微笑,從未因為自己的身體而心生抱怨。
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享有著老一輩革命者用自己的熱血所拼搏奮鬥出來的世界,小康經濟、國泰民安。
面對這來之不易的一切,我們不僅應該珍惜,更應該奉獻屬於自己的那一份使命。就像張海迪一樣,活著,就要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