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截癱的63歲老人以布帛束筆「綁手而書」,用筆險絕精到

2020-12-25 騰訊網

高位截癱的63歲老人以布帛束筆「綁手而書」,用筆險絕精到

張錫庚

「書法作品是我的孩子,孩子是我的靈魂,靈魂來源於我的生命。」將書法事業融入整個生命的張錫庚,以一手漂亮獨特的書法作品斬獲首屆國展行書一等獎、蘭亭教育獎等獎項,他曾被評為首屆「蘭亭42人」、「中國書法2006十大年度人物」,成為當時書壇矚目的青年。

張錫庚在美國書法展上

然而,在張錫庚的「高光時刻」,命運和他開了一個「玩笑」,一場突然來襲的車禍讓他雙手、雙腳失去知覺,連最基本的吃飯、穿衣都不能自理,甚至連他最熱愛的書法也成了「奢望」。生理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煎熬,導致張錫庚曾經有過輕生的念頭。

當一切都歸零後,在妻子、學生和社會人士地幫助下,他以「保爾」的意志與病痛作鬥爭,將自己癱瘓狀態下的身體從新扶起,把失去知覺的手開始和毛筆「結合」起來,用紗布把毛筆綁在他的手上進行創作,用這種他所稱的「綁書」創作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作品。

在病房第一次綁筆寫字

7月22日,張錫庚接受了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的採訪,為記者揭秘了他在病痛中,如何將書法轉換成他精神的良藥,如何打破了所謂的「執筆法」的規則,從最初「束手無策」到今天「 束手有策」的曲折道路。 張錫庚告訴記者,這是蒼天給他特殊的創作姿態,也是蒼天賦予他的新「執筆法」。

從小埋下「書法」的種子,立志要寫好「字」

7月22日下午3時左右,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來到了常熟東南經濟開發區,見到了正在「綁」手而書的張錫庚。記者看到,張錫庚穿著一件樸素的格子襯衫,留著幹練整潔的短髮,儘管飽受病痛折磨,只能坐在輪椅上創作的張錫庚仍嘴角掛著笑容,張錫庚對記者說,是書法給了他第二次生命。

1957年,張錫庚出生於長江之畔的江陰水鄉,祖輩以養鴨為生,張錫庚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也是最調皮的一個。8歲那年,張錫庚的父親從大哥就讀的南菁中學回來後,對張錫庚說:「你大哥的字寫得真好,他的字都掛到了校門口的櫥窗裡了。」父親滿臉自豪及滿足的神情,從此定格在年幼的張錫庚腦海裡。「從那時起,我立志要把字寫好,一定要超過哥哥,也讓父親為我驕傲。」張錫庚對記者說,到那以後,別的同學在上課,他就在底下在練習字,「不管是我的書本,還是同學的書本,都被我寫的滿滿的,沒有一絲空白之地。」

命運常常磨鍊有志有為的人,12歲那年,張錫庚的父親病逝,母親不久也離世了,生活的重擔壓在了張錫庚稚嫩的肩上,一夜之間,讓他從懵懵懂懂的孩童變成了大人。1974年,高中畢業後的張錫庚選擇回鄉種田。不久後,張錫庚欣然接受了養豬的任務,「別人眼裡可能覺得養豬會低人一等,但我不這麼想,養豬有很多的閒餘時間,可以讓我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張錫庚對記者說,在務農幹活的同時,他不忘練習書法,一有時間就練字,「我不僅把豬養的膘肥體壯,還將圈裡收拾的清爽乾淨。」

從農村來到「象牙塔」,書法功底也突飛猛進

張錫庚因人品好,豬養得好,字也寫得好,在1977年,被生產大隊推薦為工農兵大學生,就讀於蘇州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系。從農村來到憧憬的大城市,張錫庚不僅增加了知識,也對自己的書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有一次,張錫庚在臨帖書法時被他的老師時光看到,「你字寫得很好,很有靈氣,但光臨帖是不夠的,如果你要走書法這條路,必須臨摹。」時光的評價「擊中」了張錫庚,在時老師地推薦下,他開始模仿顏真卿、柳公權、歐陽修的字帖。

「80年代,哪有那麼多的錢來買字帖做臨帖,都是翻來覆去重複使用。沒墨就用水,沒紙就在地上寫,拿起什麼就寫什麼。」張錫庚對記者說,經過長期的臨摹,他發現自己有了獨特的書法審美觀。雖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修的作品極其優秀,但他寫著寫著,潛意識裡喜歡上了碑版墓誌,就這樣,碑版墓誌成為20世紀80年代張錫庚書法的主要風格。

張錫庚在教學活動中

1986年,已留校任團委副書記的張錫庚,被學校中文系派送到南京藝術學院進修,進行系統而又正規化的書法學習。「當時教我們的是黃惇、徐利明兩位老師,在創作上他們都十分注重對經典碑帖的研習與傳承,不肯對臨帖有絲毫馬虎,但同時又強調要走出經典,在理性地錘鍊中打磨自己的個性風格。」張錫庚告訴記者,雖然他喜歡的是碑版墓誌,但骨子裡的江南情調與文人的書齋生活一刻都沒有離開過。

屢獲書法大獎,成為當時書壇矚目的中青年

經過系統正規的學習後,張錫庚隻身一人前往北京,在《中國書法》雜誌社任編輯記者。工作之餘,張錫庚在故宮和中國美術館之間來回徜徉,飽覽了大量的經典碑帖。那些傳說中的好字,直接呈現在他的面前,激化了他固有的文化呼喚,先賢墨跡糾正了他原來的偏見與誤讀,固化了他堅持走傳統的審美取向,也讓張錫庚找到了自己飛行的軌跡。

九十年代張錫庚在習書

20世紀90年代,北京給予張錫庚書法人生的美好回憶,他的創作隨之迎來的是更新突破,「我對書法作品形式進行大膽地繼承並適度地開拓,比如作品右邊是大字大板塊,左邊是小字小板塊,將數件小字手朼拼接成大幅作品。」張錫庚說,當時在全國引起了較大反響並成為效仿的流行形式,並多次在全國書法大賽中脫穎而出,獲得首屆國展行書一等獎,第二屆蘭亭獎「教育獎二等獎」,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書法培訓中心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成為當時書壇矚目的中青年。

張錫庚在中國書壇新人作品展上

儘管北京是藝術的聖地、藝術家夢想的天堂,但張錫庚還是想回到常熟,「因為我受恩於常熟,這裡是我書法人生開始的地方,我要回饋於它。」談對回到常熟的初衷時,張錫庚說,他心中的江南情結時刻提醒著自己,只有將他的畢生所學鑲嵌到常熟的文脈之中,才能有恆久的價值,更何況,還有經他一手精心打造的「新虞山書風」己初具規模。

突逢意外,高位截癱,與人交流只能點頭或搖頭

然而,在張錫庚的「高光時刻」,命運和他開了一個「玩笑」。2009年5月23日,一場突然來襲的車禍將張錫庚送進ICU。「已確診是高位截癱,有生命危險,搶救過來,就和桑蘭一樣。」張錫庚的妻子金愛紅想起那天醫生說的話,仍歷歷在目。金愛紅告訴記者,醫生對她說,張錫庚這一生只能坐輪椅了,還要終身導尿,肯定不能提筆寫字了,「當時腦子裡一片空白,用顫抖的手在病危通知書上簽了字。」

張錫庚老師在病房

在ICU,張錫庚醒來對妻子說的第一句話是,「我的手腳都不能動了,你去告訴醫生,一定要保住我的手,我的手要寫字。」金愛紅告訴記者,看到他孤獨無助地躺著,握著他那雙原本那麼有力、靈動而現在變得軟弱無力的手,特別難受。

入院第3天,為了張錫庚的身體安全和醫療需要,醫生給他做了個氣管切開手術,張錫庚開始了4個多月的無聲世界,「與人交流只能用口語、眼神、點頭或搖頭。」金愛紅回憶,氣切第一天,我們怎麼也看不懂他的口語,「好在兒子聰明,採用問答式、排除法,什麼吸痰、喝水,逐步地看懂了他的口形。」

然而,命運似乎並未因為張錫庚的堅強與執著報以溫柔,病魔再次來襲。在醫院治療的一年多時間裡,張錫庚身上又長了褥瘡。「致命的褥瘡和身體無休止的疼痛,對他情緒影響很大,意志非常消沉,感覺生活無望,前途渺茫。」金愛紅對記者說,他當時說,再也不能寫字,我就不想活了,活得太憋屈了。

從零開始,再次拿起手中筆,用書法「良藥」療愈精神世界

幾十年的相扶相助,金愛紅深知書法是丈夫精神世界最好的良藥,「改變,必須改變。」金愛紅鼓勵丈夫從零開始,重新拿起筆寫字,「之前在做康復治療的時候,有的病人手戴輔助工具練習寫字,我們也可以試試。」

張錫庚在家綁筆寫字

金愛紅將張錫庚無法握筆的手和毛筆捆綁在了一起,利用手腕的力量讓他進行書寫。「開始的時候我不讓他蘸墨,用水寫,只要他願意練就不會亂想了。」金愛紅說,沒寫幾筆手就抖得非常厲害,寫一筆,就讓兒子幫忙拉兩下,按摩按摩。

「太醜了,不忍直視,自己都沒辦法接受,這是我寫的字。」回憶起當初看到自己寫的字時,張錫庚對記者說,橫不像橫,豎不像豎,第一眼就哭了,但家人和學生一直都在鼓勵著我,讓我堅持堅持,「我在新聞裡看到有位69歲的截肢老人都爬上了珠穆朗瑪峰,他們都這麼努力的面對生活,我為什麼不能呢。」就這樣寫了又寫,練了又練,當張錫庚出院時,病房的牆上都掛滿了他寫的字。

為了拿筆,每天堅持3小時康復訓練,有時還會痛昏過去

為了讓手有力氣握筆,防止肌肉萎縮,張錫庚始終每天堅持著3個多小時的康復訓練,他要反覆依靠器械「坐」「站」、「踩單車」等運動。「有時一動他就痛得昏死過去。」金愛紅對記者說,旁邊的人都不忍看下去,但他總是用虛弱而又堅定的語氣說,「我能忍,請再來一次」。

張錫庚的生活越來越有了規律,身體在逐漸好轉,書法水平也逐漸恢復、提高。「上帝為我關掉了一扇門,同時為我打開了一扇創作的窗。」張錫庚對記者說,上天不讓我做書法活動家,而是讓我用智慧更加專注於書法的創作。妻子和學生鋪氈、展紙、磨墨,依靠肘腕運筆.....慢慢地張錫庚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綁書,「只要綁上筆,所有的病痛、煩惱都會拋到九霄雲外,書法成了我生命的動力。」

他將靈魂和書法捆綁在一起,「束手」創造了眾多奇蹟作品

張錫庚用「束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作品,他的書風為之一變,書法創作有了質的飛躍。2013年,時任中國美術館館長範迪安看到張錫庚用「綁書」創作的書法後,立場邀請他到中國美術館辦展覽,還許諾作為公益展覽,不收取任何展覽費。「這個邀請一下子就打動了我,要知道這是我以前身體好的時候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仿佛一下子看到了希望,有了莫大的精神力量。」張錫庚對記者說,於是,他花了一年的時間來準備,那一年他下了很大的功夫,讓他有了很大的改變,從原來大字沒有提按、使轉,到後來能夠用非常精細的動作把字寫出來,中國美術館給了我第二次藝術的生命。

張錫庚老師與沈鵬先生在一起

2014年10月19日,中國美術館、中國書法家協會聯合舉辦了「束手有策—張錫庚書法展」。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沈鵬以「人的潛力不可思議」來讚譽張錫庚作品。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說,他的毛筆飽蘸著生命意志這份特殊的濃墨,每個點畫具有了重新生長的意義,他的身軀成了殘疾,但他的書法卻鑄就了完美,並且是具有高遠意向和充實內涵的完美。

中國美術館「束手有策」展覽開幕式上

「一般人把手綁起來,就已經沒有辦法做任何事了,而我要反過來,我寫字時必須把手綁起來,這應該就叫『束手有策』吧。」張錫庚對記者說,他用印「錫庚綁書」,不是獲取人們異樣眼光的技巧,而是一種生命狀態的述說。張錫庚說,用紗布把毛筆綁在手上,這是蒼天給他特殊的創作姿態,也是蒼天賦予他的新「執筆法」,「我的靈魂和我的書法已經深深地綁在了一起。」

張錫庚在中國書協進萬家活動上點評作品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見習記者 柴軍虎 視頻 周俊崧

校對 丁皓宇

相關焦點

  • 高位截癱女開個人畫展
    人們不敢相信:眼前這些栩栩如生的畫作竟出自一名高位截癱的殘疾人之手。  辦畫展的是殘疾人畫家蘇玉玲,今年50歲。蘇玉玲出生在房山區一個農民家庭,8歲時不幸終生殘疾。雖然站不起來,可蘇玉玲依然對生活充滿熱愛,特別喜歡畫畫。  對於高位截癱的蘇玉玲來說,畫畫著實不易。但她毫不氣餒,畫畫不輟。自學成材的蘇玉玲終於畫出了名堂,好多朋友都搶著要她的畫作紀念。
  • 北京到三亞高位截癱勵志小夥講述輪椅旅行故事
    原標題:高位截癱勵志小夥講述輪椅旅行故事 本報記者 翁葉俊 攝 從北京出發,坐著輪椅「走」到三亞,高位截癱小夥權鵬歷時3年完成這一壯舉。8月27日,「閃亮的終點」權鵬首次旅行公益分享會走進天涯區新開田村。分享會吸引了來自全國15個省份的近50名殘障人士到場聆聽。當天,權鵬與50多名肢體殘疾人開展了「殘健徒步一公裡」到天涯海角活動,讓眾多輪椅上的殘障人士實現天涯之夢。
  • 「當代保爾」的真實人生:5歲高位截癱,官至正部級
    還記得那位5歲就被高位截癱,官至正部級的「當代保爾」嗎?她現狀又是怎樣的呢?01張海迪被譽為「當代保爾」,她出生於山東。5歲那年,因為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她也是從那年失去了去學校的機會。張海迪憑藉超乎常人的耐力自學了小到初中的課程,甚至還自學日語、德語等,就連那些所謂的很冷門的小語種她也不放過。即使身體跟正常人不一樣,但學習可以讓她去體會別人的旅途和人生,這就是打開新世界大門的一種方式。
  • 濟南小夥何鵬高位截癱練滑翔傘 不能站立卻能飛
    這次起飛創造了一個新的紀錄:一位因頸椎骨折高位截癱的青年,在教練的幫助下實現了自己的飛行夢想。  這個小夥子名叫何鵬,28歲,老家四川綿陽,目前在濟南開網店為生。正如他的名字一樣,他一直有一個飛行的夢想,然而21歲那年,他遭遇車禍,導致高位截癱。
  • 「當代保爾」張海迪:5歲高位截癱,官至正部級,如今現狀如何?
    而在當代社會,也有一位女保爾,名叫張海迪,被稱為「當代保爾」,5歲高位截癱,官至正部級。而她的現狀如何?身體殘疾 堅強不息提到這位「當代保爾」就不得不從她的童年提起。張海迪1955年出生,5歲以前就和普通女孩一樣,是個能跑能跳,活潑可愛的女孩。可是,在5歲那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病改變了她的一生。那一年,她患了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
  • 為救人高位截癱的他 又以這種方式奉獻社會
    湖南省見義勇為先進個人黃文籤署捐獻協議奉獻社會      一年前火海救人摔成高位截癱 一年後登記捐獻遺體器官  星辰在線8月20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譚嘯宇 通訊員 陳盼 李娜)8月19去年1月18日,黃文在火災中英勇救出一名12歲的小女孩,自己卻不幸摔成一級傷殘,自胸部以下失去知覺、高位截癱。黃文火海救人的事跡感染了很多人,同年黃文被評為湖南省見義勇為先進個人。
  • 河南18歲男孩帶著高位截癱的爸爸上大學:爸爸在哪,哪就是家
    2002年出生的郭家寶,母親早逝後和父親相依為命,5歲那年父親又因意外事故高位截癱。上初中和高中時,他帶著父親一起上學。今年離開家鄉許昌到中原工學院上大學,他依然帶著父親。河南省鄭州市,郭家寶在給父親餵水【母親去世,父親高位截癱,00後承擔起家庭重任】初次見到郭家寶時,他正在軍訓。軍訓結束後,他一路小跑回到宿舍看望父親。癱瘓在床的父親看到他,說頭有點暈。
  • 戶外極限運動達人鍾承湛:高位截癱後依然選擇「做自己」
    外極限運動達人鍾承湛:高位截癱後,依然選擇「做自己」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今年的主題是:「提高殘疾人的參與度和領導力:根據《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採取行動」。然而,2013年的一場意外,導致他高位截癱,但他繼續用行動向世界證明:即使坐在輪椅上,人生依然可以「開掛」。他的名字,叫鍾承湛。「我的血液中流著不安分的因子」鍾承湛出生在湛江。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極限運動的畫面,他就覺得「很酷」。
  • 00後宿舍喝酒致高位截癱,學校、超市、同學共賠110餘萬
    近日,一則河南許昌某職業學院一名16歲的學生在宿舍飲酒致高位截癱的新聞,引起了網友的熱議。事情發生在2016年,有6名同學在學校超市內購買白酒、花生米等零食到宿舍喝酒,期間又叫來了斜對面宿舍的小明(化名)一起喝酒,一直喝到深夜。
  • 張海迪5歲高位截癱,後官至正部級,被贊輪椅上的當代「保爾」
    張海迪就是如此,她的事跡深深影響著我們,對於突如其來的困難與挫折,她用自己頑強的信念一直在支撐。我們所了解的都是那個坐在輪椅上談笑風生的張海迪,可卻不知她在這背後承擔了多少壓力與心酸。在張海迪5歲那年,被查出了脊髓血管瘤,家裡人遍尋名醫都無疾而終。自此,往後的16年,一家人都在為她到處奔波,張海迪也在與病魔作鬥爭。在這期間,她先後做了四次大手術,才勉強保住了生命。
  • 當代「保爾」張海迪:五歲高位截癱,享受正部級待遇,後來怎麼樣?
    她用自己頑強的信念作為生命的支撐,用對知識和對美好目標的追求作為生命的支柱,砥礪前行。張海迪,作為一位英雄人物一直存在著,普通人所了解的大多是那個在輪椅上發言、談笑風生的樣子,但是這僅僅是她表現出來的一部分。張海迪其實也有和普通大眾相似的地方,比如她有愛好,她有追求,她有煩惱,她有各種喜怒哀樂。
  • 茶館服務員愛上高位截癱小夥 每天背其進出
    一個眼神,就能心有靈犀他27歲,1米78意外截癱後遭戀人拋棄,當他攬住她的脖子,感覺人生又充滿了希望她24歲,1米55她用嬌小的身軀抱起他,仿佛抱起自己的整個世界——「不管他站不站得起來,我都要陪他到最後一天。」昨日上午,成都市一醫院高壓氧艙外。
  • 她高位截癱卻高山滑雪,獨自開車從拉薩回深圳……
    藍天是在初中的時候,跟隨著父母一起到深圳的,在深圳一住就是30年。她嚮往自由和遠方,為了能夠實現夢想,她學習了攝影,並且報考了中央美術學院攝影專業。畢業之後去了北京成為了一名專業的攝影師。可能是「藍天」嫉妒藍天觸摸到了它,並且活得太自由,太灑脫,太無拘無束了,所以它給了藍天致命一擊。2009年6月,這不是藍天第一次進藏了,這裡對於她來說輕車熟路。
  • 6歲女孩玩水上滑梯被撞高位截癱 街頭遊樂設施亂象誰來管?
    可是前不久,一場橫禍卻突然降臨到辰辰身上,導致她高位截癱!辰辰已經上小學一年級了,期末考試,辰辰的成績很不錯,媽媽獎勵給她一顆小星星。本來,這顆小星星會陪著辰辰度過一個快樂的暑假,可是現在,辰辰只能躺在病床上抱著它了。辰辰的媽媽回憶說:「那是一個充氣的橡皮滑梯,她剛從上面滑下來,然後上面一個十來歲的男孩就滑下來了,挺胖,得有一百多斤,他張著腿,屁股撞在孩子背上了。」
  • 4年前車禍高位截癱!4年後,川農小夥坐輪椅環青海湖拍紀錄片
    4年前,何彥明在青海旅遊時遇車禍,致高位截癱。4年後,他重回事故找勇氣,找自己。他說: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圓夢路上,驚險時刻他輪椅側翻過,車輪整個跑飛過,但一直很幸運地遇到了好心人幫助,「這趟輪椅環湖之旅,也讓我相信世界是溫暖的、包容的、友愛的」。
  • 高位截癱女孩勇敢產子,「美人魚」媽媽肖卓作:我真的很幸福!
    肖卓作是一位高位截癱殘疾女孩,因為癱瘓之後只有手跟頭可以動,為此,她成立了「美人魚公益」,如今她也是一位媽媽,勇敢地承擔起了養育寶寶的責任。然後剪兩個洞,把原來用過的(鬆緊帶)這樣穿過來,就可以當紙尿褲就便宜一點。
  • 拳館新學員只練6堂課就和教練對打,結果高位截癱了
    一位在拳館只練了6堂課的學員,就被安排和教練打實戰,結果被摔倒在地導致高位截癱?近日,小編獲得了這樣的一則消息。為了解事情真相,小編經HBW泰拳韓博惟老師介紹,聯繫到了當事人郝先生的姐姐,對她進行了電話採訪。
  • 學生在宿舍飲酒後高位截癱,學校、同學及超市該負什麼責任?
    宿醉昏迷後高位截癱2016 年 10 月的一天晚上,許昌某職業學院學生李某等 6 名同學從學校超市購買了白酒及花生米等零食,相約在宿舍一起喝酒。此時,住在斜對面宿舍的張某剛好到該宿舍借熱水吃泡麵,他吃完後便被同學們叫來一起喝酒直到深夜。
  • 許昌女子曾因車禍高位截癱 生子後被丈夫拋棄
    本報訊 全媒體記者王蘭蘭報導9月3日上午,許昌市花石鎮的董曉燕在母親的帶領下來到開封,給我市中醫陳建鵬送來一面錦旗以示感謝。董曉燕為何要給陳建鵬送錦旗?這事還得從一個多月前說起。董曉燕是不幸的,當她還是花季少女時因一場車禍而高位癱瘓;當她結婚生子後,丈夫卻拋棄了她和女兒。
  • 玩個水上滑梯,山東女童竟被撞成高位截癱!這種危險…家長千萬注意!
    一個活潑可愛的六歲女孩,去玩了一次水上滑梯,結果高位截癱!可是前不久,一場橫禍卻突然降臨到辰辰身上!辰辰媽媽看到後,還沒回過神兒來,又有一個男孩也從上面滑了下來,這也是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和那個孩子一樣,也是同樣的姿勢,孩子剛從水裡抬起頭來,他又下來撞倒孩子背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