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截癱的63歲老人以布帛束筆「綁手而書」,用筆險絕精到
張錫庚
「書法作品是我的孩子,孩子是我的靈魂,靈魂來源於我的生命。」將書法事業融入整個生命的張錫庚,以一手漂亮獨特的書法作品斬獲首屆國展行書一等獎、蘭亭教育獎等獎項,他曾被評為首屆「蘭亭42人」、「中國書法2006十大年度人物」,成為當時書壇矚目的青年。
張錫庚在美國書法展上
然而,在張錫庚的「高光時刻」,命運和他開了一個「玩笑」,一場突然來襲的車禍讓他雙手、雙腳失去知覺,連最基本的吃飯、穿衣都不能自理,甚至連他最熱愛的書法也成了「奢望」。生理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煎熬,導致張錫庚曾經有過輕生的念頭。
當一切都歸零後,在妻子、學生和社會人士地幫助下,他以「保爾」的意志與病痛作鬥爭,將自己癱瘓狀態下的身體從新扶起,把失去知覺的手開始和毛筆「結合」起來,用紗布把毛筆綁在他的手上進行創作,用這種他所稱的「綁書」創作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作品。
在病房第一次綁筆寫字
7月22日,張錫庚接受了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的採訪,為記者揭秘了他在病痛中,如何將書法轉換成他精神的良藥,如何打破了所謂的「執筆法」的規則,從最初「束手無策」到今天「 束手有策」的曲折道路。 張錫庚告訴記者,這是蒼天給他特殊的創作姿態,也是蒼天賦予他的新「執筆法」。
從小埋下「書法」的種子,立志要寫好「字」
7月22日下午3時左右,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來到了常熟東南經濟開發區,見到了正在「綁」手而書的張錫庚。記者看到,張錫庚穿著一件樸素的格子襯衫,留著幹練整潔的短髮,儘管飽受病痛折磨,只能坐在輪椅上創作的張錫庚仍嘴角掛著笑容,張錫庚對記者說,是書法給了他第二次生命。
1957年,張錫庚出生於長江之畔的江陰水鄉,祖輩以養鴨為生,張錫庚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也是最調皮的一個。8歲那年,張錫庚的父親從大哥就讀的南菁中學回來後,對張錫庚說:「你大哥的字寫得真好,他的字都掛到了校門口的櫥窗裡了。」父親滿臉自豪及滿足的神情,從此定格在年幼的張錫庚腦海裡。「從那時起,我立志要把字寫好,一定要超過哥哥,也讓父親為我驕傲。」張錫庚對記者說,到那以後,別的同學在上課,他就在底下在練習字,「不管是我的書本,還是同學的書本,都被我寫的滿滿的,沒有一絲空白之地。」
命運常常磨鍊有志有為的人,12歲那年,張錫庚的父親病逝,母親不久也離世了,生活的重擔壓在了張錫庚稚嫩的肩上,一夜之間,讓他從懵懵懂懂的孩童變成了大人。1974年,高中畢業後的張錫庚選擇回鄉種田。不久後,張錫庚欣然接受了養豬的任務,「別人眼裡可能覺得養豬會低人一等,但我不這麼想,養豬有很多的閒餘時間,可以讓我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張錫庚對記者說,在務農幹活的同時,他不忘練習書法,一有時間就練字,「我不僅把豬養的膘肥體壯,還將圈裡收拾的清爽乾淨。」
從農村來到「象牙塔」,書法功底也突飛猛進
張錫庚因人品好,豬養得好,字也寫得好,在1977年,被生產大隊推薦為工農兵大學生,就讀於蘇州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系。從農村來到憧憬的大城市,張錫庚不僅增加了知識,也對自己的書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有一次,張錫庚在臨帖書法時被他的老師時光看到,「你字寫得很好,很有靈氣,但光臨帖是不夠的,如果你要走書法這條路,必須臨摹。」時光的評價「擊中」了張錫庚,在時老師地推薦下,他開始模仿顏真卿、柳公權、歐陽修的字帖。
「80年代,哪有那麼多的錢來買字帖做臨帖,都是翻來覆去重複使用。沒墨就用水,沒紙就在地上寫,拿起什麼就寫什麼。」張錫庚對記者說,經過長期的臨摹,他發現自己有了獨特的書法審美觀。雖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修的作品極其優秀,但他寫著寫著,潛意識裡喜歡上了碑版墓誌,就這樣,碑版墓誌成為20世紀80年代張錫庚書法的主要風格。
張錫庚在教學活動中
1986年,已留校任團委副書記的張錫庚,被學校中文系派送到南京藝術學院進修,進行系統而又正規化的書法學習。「當時教我們的是黃惇、徐利明兩位老師,在創作上他們都十分注重對經典碑帖的研習與傳承,不肯對臨帖有絲毫馬虎,但同時又強調要走出經典,在理性地錘鍊中打磨自己的個性風格。」張錫庚告訴記者,雖然他喜歡的是碑版墓誌,但骨子裡的江南情調與文人的書齋生活一刻都沒有離開過。
屢獲書法大獎,成為當時書壇矚目的中青年
經過系統正規的學習後,張錫庚隻身一人前往北京,在《中國書法》雜誌社任編輯記者。工作之餘,張錫庚在故宮和中國美術館之間來回徜徉,飽覽了大量的經典碑帖。那些傳說中的好字,直接呈現在他的面前,激化了他固有的文化呼喚,先賢墨跡糾正了他原來的偏見與誤讀,固化了他堅持走傳統的審美取向,也讓張錫庚找到了自己飛行的軌跡。
九十年代張錫庚在習書
20世紀90年代,北京給予張錫庚書法人生的美好回憶,他的創作隨之迎來的是更新突破,「我對書法作品形式進行大膽地繼承並適度地開拓,比如作品右邊是大字大板塊,左邊是小字小板塊,將數件小字手朼拼接成大幅作品。」張錫庚說,當時在全國引起了較大反響並成為效仿的流行形式,並多次在全國書法大賽中脫穎而出,獲得首屆國展行書一等獎,第二屆蘭亭獎「教育獎二等獎」,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書法培訓中心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成為當時書壇矚目的中青年。
張錫庚在中國書壇新人作品展上
儘管北京是藝術的聖地、藝術家夢想的天堂,但張錫庚還是想回到常熟,「因為我受恩於常熟,這裡是我書法人生開始的地方,我要回饋於它。」談對回到常熟的初衷時,張錫庚說,他心中的江南情結時刻提醒著自己,只有將他的畢生所學鑲嵌到常熟的文脈之中,才能有恆久的價值,更何況,還有經他一手精心打造的「新虞山書風」己初具規模。
突逢意外,高位截癱,與人交流只能點頭或搖頭
然而,在張錫庚的「高光時刻」,命運和他開了一個「玩笑」。2009年5月23日,一場突然來襲的車禍將張錫庚送進ICU。「已確診是高位截癱,有生命危險,搶救過來,就和桑蘭一樣。」張錫庚的妻子金愛紅想起那天醫生說的話,仍歷歷在目。金愛紅告訴記者,醫生對她說,張錫庚這一生只能坐輪椅了,還要終身導尿,肯定不能提筆寫字了,「當時腦子裡一片空白,用顫抖的手在病危通知書上簽了字。」
張錫庚老師在病房
在ICU,張錫庚醒來對妻子說的第一句話是,「我的手腳都不能動了,你去告訴醫生,一定要保住我的手,我的手要寫字。」金愛紅告訴記者,看到他孤獨無助地躺著,握著他那雙原本那麼有力、靈動而現在變得軟弱無力的手,特別難受。
入院第3天,為了張錫庚的身體安全和醫療需要,醫生給他做了個氣管切開手術,張錫庚開始了4個多月的無聲世界,「與人交流只能用口語、眼神、點頭或搖頭。」金愛紅回憶,氣切第一天,我們怎麼也看不懂他的口語,「好在兒子聰明,採用問答式、排除法,什麼吸痰、喝水,逐步地看懂了他的口形。」
然而,命運似乎並未因為張錫庚的堅強與執著報以溫柔,病魔再次來襲。在醫院治療的一年多時間裡,張錫庚身上又長了褥瘡。「致命的褥瘡和身體無休止的疼痛,對他情緒影響很大,意志非常消沉,感覺生活無望,前途渺茫。」金愛紅對記者說,他當時說,再也不能寫字,我就不想活了,活得太憋屈了。
從零開始,再次拿起手中筆,用書法「良藥」療愈精神世界
幾十年的相扶相助,金愛紅深知書法是丈夫精神世界最好的良藥,「改變,必須改變。」金愛紅鼓勵丈夫從零開始,重新拿起筆寫字,「之前在做康復治療的時候,有的病人手戴輔助工具練習寫字,我們也可以試試。」
張錫庚在家綁筆寫字
金愛紅將張錫庚無法握筆的手和毛筆捆綁在了一起,利用手腕的力量讓他進行書寫。「開始的時候我不讓他蘸墨,用水寫,只要他願意練就不會亂想了。」金愛紅說,沒寫幾筆手就抖得非常厲害,寫一筆,就讓兒子幫忙拉兩下,按摩按摩。
「太醜了,不忍直視,自己都沒辦法接受,這是我寫的字。」回憶起當初看到自己寫的字時,張錫庚對記者說,橫不像橫,豎不像豎,第一眼就哭了,但家人和學生一直都在鼓勵著我,讓我堅持堅持,「我在新聞裡看到有位69歲的截肢老人都爬上了珠穆朗瑪峰,他們都這麼努力的面對生活,我為什麼不能呢。」就這樣寫了又寫,練了又練,當張錫庚出院時,病房的牆上都掛滿了他寫的字。
為了拿筆,每天堅持3小時康復訓練,有時還會痛昏過去
為了讓手有力氣握筆,防止肌肉萎縮,張錫庚始終每天堅持著3個多小時的康復訓練,他要反覆依靠器械「坐」「站」、「踩單車」等運動。「有時一動他就痛得昏死過去。」金愛紅對記者說,旁邊的人都不忍看下去,但他總是用虛弱而又堅定的語氣說,「我能忍,請再來一次」。
張錫庚的生活越來越有了規律,身體在逐漸好轉,書法水平也逐漸恢復、提高。「上帝為我關掉了一扇門,同時為我打開了一扇創作的窗。」張錫庚對記者說,上天不讓我做書法活動家,而是讓我用智慧更加專注於書法的創作。妻子和學生鋪氈、展紙、磨墨,依靠肘腕運筆.....慢慢地張錫庚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綁書,「只要綁上筆,所有的病痛、煩惱都會拋到九霄雲外,書法成了我生命的動力。」
他將靈魂和書法捆綁在一起,「束手」創造了眾多奇蹟作品
張錫庚用「束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作品,他的書風為之一變,書法創作有了質的飛躍。2013年,時任中國美術館館長範迪安看到張錫庚用「綁書」創作的書法後,立場邀請他到中國美術館辦展覽,還許諾作為公益展覽,不收取任何展覽費。「這個邀請一下子就打動了我,要知道這是我以前身體好的時候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仿佛一下子看到了希望,有了莫大的精神力量。」張錫庚對記者說,於是,他花了一年的時間來準備,那一年他下了很大的功夫,讓他有了很大的改變,從原來大字沒有提按、使轉,到後來能夠用非常精細的動作把字寫出來,中國美術館給了我第二次藝術的生命。
張錫庚老師與沈鵬先生在一起
2014年10月19日,中國美術館、中國書法家協會聯合舉辦了「束手有策—張錫庚書法展」。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沈鵬以「人的潛力不可思議」來讚譽張錫庚作品。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說,他的毛筆飽蘸著生命意志這份特殊的濃墨,每個點畫具有了重新生長的意義,他的身軀成了殘疾,但他的書法卻鑄就了完美,並且是具有高遠意向和充實內涵的完美。
中國美術館「束手有策」展覽開幕式上
「一般人把手綁起來,就已經沒有辦法做任何事了,而我要反過來,我寫字時必須把手綁起來,這應該就叫『束手有策』吧。」張錫庚對記者說,他用印「錫庚綁書」,不是獲取人們異樣眼光的技巧,而是一種生命狀態的述說。張錫庚說,用紗布把毛筆綁在手上,這是蒼天給他特殊的創作姿態,也是蒼天賦予他的新「執筆法」,「我的靈魂和我的書法已經深深地綁在了一起。」
張錫庚在中國書協進萬家活動上點評作品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見習記者 柴軍虎 視頻 周俊崧
校對 丁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