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車禍高位截癱!4年後,川農小夥坐輪椅環青海湖拍紀錄片

2020-12-23 紅星新聞

拉緊手套,握緊輪椅,貼好反光條,頭上戴著相機,頂著30℃太陽暴曬,21歲的何彥明滑著輪椅挑戰環青海湖,並和3位同學一起拍攝紀錄片《尋》,想以此片鼓勵更多殘障人士勇敢出行。

9天,355公裡,磨破2雙皮質手套。這位來自四川農業大學的輪椅小夥獨自滑行在路上,只為「尋夢」!

4年前,何彥明在青海旅遊時遇車禍,致高位截癱。

4年後,他重回事故找勇氣,找自己。他說: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

圓夢路上,驚險時刻他輪椅側翻過,車輪整個跑飛過,但一直很幸運地遇到了好心人幫助,「這趟輪椅環湖之旅,也讓我相信世界是溫暖的、包容的、友愛的」。

物品準備:遮陽帽、 圍脖、頭巾、手套、戶外雨衣、防身手電、反光條、乾糧、攝影器材等。

行程: 7月25日, 二郎劍青海湖景區——江西鉤,20公裡;7月26日,江西溝——黑馬河,48公裡;7月27日,黑馬河——石乃亥,39公裡;7月28日,石乃亥——得逸灘,35公裡;7月29日,得逸灘——剛察,47公裡;7月30日,剛察——甘子河,42公裡;7月31日,甘子河——沙島,39公裡;8月1日, 沙島——勒格目日那瓊,43公裡8月2日,勒格目日那瓊——二郎劍青海湖景區,42公裡

尋夢

車禍致男孩高位截癱 4年後重回事故地「尋夢」

4年前,何彥明17歲,陽光開朗,喜歡旅遊。曾爬過高原雪上,看過山川湖海,他說:「我想用腳步丈量世界,去所有我想去的地方。」然而,一次青海旅行回程時,一場車禍讓他失去行走能力,醫生診斷其為高位截癱。

他說,自己哭過,自閉過,抑鬱過。但心中仍有一團嚮往自由的火,「腳不能走,我還有手。」何彥明說,4年前就在心裡為埋下了一個夢: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我一定要再回青海,還要滑著輪椅環青海湖……這是尋夢,是找自己,也是尋找勇氣」。

車禍後的何彥明開始鍛鍊手部力量,練習用輪椅行走,掌握力度和速度。隨著年齡漸長,他現在已是四川農業大學大二管理學院的一名大學生,他的世界觀也在學習中逐漸成長,也有了一些能聊心事的朋友。今年21歲的他說:「我認識很多殘障人士,發現他們和我不太一樣,由於身體缺陷他們大多害怕受到異樣眼光,躲在家裡不願出行,不敢出行的很多。」

何彥明知道那種孤獨的感覺,於是他又有了一個新的想法,想拍一部紀錄片來記錄自己的環青海湖之行,用行動鼓勵和他一樣的殘障人士大膽出行,他說:「我可以滑著輪椅環青海湖,去旅遊,去尋找,我希望他們也可以像我一樣走出去,找到堅強,找到自信,找尋到心中想要的東西。」不僅如此,他還想通過紀錄片讓大家關注殘障設施的使用,以便幫助他人。

追夢

坐輪椅滑行355公裡 9天磨破2雙手套

環青海湖,拍記錄片的想法,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何彥明心裡瘋長。直到今年寒假,他和3位川農同學聊起此事,4人一拍即合,決定暑假出發。至於紀錄片的拍攝,4位同學各有特長,有剪輯師,攝影師,後勤和財務,大家分工明確。不過,他們約定好,輪椅環湖這件事由何彥明獨自完成,其他人不幫忙也不陪伴同行,大家各自分散取景拍攝。

出發前,他們做足功課,不僅準備好必備物資,還做了各種安全預案。計劃從成都自駕到青海湖景區,然後用9天時間坐輪椅滑行355公裡。根據團隊成員計算,把路線分段,以何彥明坐輪椅滑行的速度,每天早上9點出發,下午5點到到達計算好的目的地,一天能走40公裡左右。而每天,團隊3名小夥伴會開車到別的地方取景,並在計劃的目的地等待他。

戴好防曬頭套、圍脖、手套、穿好防曬衣等裝備,7月25日,何彥明全副武裝出發了。當天最高氣溫30℃,頂著大太陽滑了10多公裡,他就有些吃不消,「太陽很毒,暴曬頭暈眼花,儘管一直喝水,但嘴唇還是被曬裂了。」從二郎劍青海湖景區到江西鉤,僅20公裡路就滑得他精疲力竭。第二天,他按計劃滑行了48公裡,「有種體力透支感,儘管包得嚴實但太陽還是灼傷了裸露在外的腳踝和手。」

當對周圍的風景產生視覺疲勞後,一個人在路上的孤獨感被放大。一路走來沒有人陪他聊天,只有耳機裡循環播放的音樂陪伴,何彥明靠執念堅持,看著前方的路,他擺動手臂讓手套和輪子產生摩擦以加快滑行速度。9天時間裡,他磨破了2雙皮質手套。腳踝和手背都有大面積曬傷。

這一路走來,何彥明雖然孤獨,但心卻一直被溫暖著,「路上遇到騎行的車隊或者自駕的人,他們都會叫我加油給我鼓勵。」最驚險的時候,由於下坡速度態度,他沒控制住輪子的速度,又遇顛簸起伏大,他的輪椅整個翻了,車輪也掉了,辛虧路過的驢友幫忙修車才得以脫險。而他也在用行動溫暖著別人,在第七天從甘子河到沙島途中,他救下從高處摔落的雛鳥,並給它餵食送它回家。在第八天的行程裡,他雖然在滑行途中弄丟手機,走錯路,但由警察護駕尋找手機的經歷也讓他頗感溫暖。

圓夢

環青海湖拍紀錄片 為鼓勵更多殘障人士出行

坐輪椅滑行355公裡路,由於約定好了同伴不陪行,他也是頭戴著取景照相機拍攝完行走過程,「全憑心中的執念堅持到最後」。何彥明回憶,在獨自行走的路上,更像一場與自己的對話,想起曾經遇到的人和事,想不明白的道理,似乎在路上尋到了方向,「關於未來,我以前總是很迷茫,可這次環湖行,讓我堅定了考研的決心。」

團隊把此行拍攝的紀錄片命名為《尋》,「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想尋找的東西。」團隊成員介紹,本片以何彥明為主角,記錄了沿途的風景、人文,以及給過他溫暖和幫助過他的人們。想以此片鼓勵更多殘障人士勇敢出行,「要相信世界是溫暖的、包容的、友愛的。」

目前,團隊成員拍攝的紀錄片已出了一個宣傳片,正式片子仍在剪輯和完善中,不久的將來將會和大家見面,成都商報記者也將持續關注此事。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趙雨欣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餘孟祥

相關焦點

  • 九天磨破兩雙手套 小夥青海旅遊遇車禍四年後坐輪椅環青海湖
    拉緊手套,握緊輪椅,貼好反光條,頭上戴著相機,頂著30℃氣溫的太陽暴曬,21歲的何彥明滑著輪椅挑戰環青海湖,並和3位同學一起拍攝紀錄片《尋》,想以此片鼓勵更多殘障人士勇敢出行。9天,355公裡,磨破2雙皮質手套。這位來自四川農業大學的輪椅小夥獨自滑行在路上,只為「尋夢」——4年前,何彥明在青海旅遊時遇車禍,致高位截癱。
  • 北京到三亞高位截癱勵志小夥講述輪椅旅行故事
    原標題:高位截癱勵志小夥講述輪椅旅行故事 8月27日,50多名殘疾人在志願者的陪同下,坐著輪椅「走」向天涯海角景區。 本報記者 翁葉俊 攝 從北京出發,坐著輪椅「走」到三亞,高位截癱小夥權鵬歷時3年完成這一壯舉。
  • 濟南小夥何鵬高位截癱練滑翔傘 不能站立卻能飛
    這次起飛創造了一個新的紀錄:一位因頸椎骨折高位截癱的青年,在教練的幫助下實現了自己的飛行夢想。  這個小夥子名叫何鵬,28歲,老家四川綿陽,目前在濟南開網店為生。正如他的名字一樣,他一直有一個飛行的夢想,然而21歲那年,他遭遇車禍,導致高位截癱。
  • 許昌女子曾因車禍高位截癱 生子後被丈夫拋棄
    董曉燕是不幸的,當她還是花季少女時因一場車禍而高位癱瘓;當她結婚生子後,丈夫卻拋棄了她和女兒。而董曉燕因為長期臥床和坐輪椅,患上了嚴重的褥瘡。陷入困境的董曉燕絕望了,但幼小的女兒需要母親,董曉燕強打精神生活著,同時希望得到幫助。董曉燕是幸運的,因為一場愛心接力,讓她的生命重燃希望。
  • 茶館服務員愛上高位截癱小夥 每天背其進出
    張學成坐在輪椅上,豔子收拾完他的尿液後,雙手攬過去,一手挽著他的頸部,一手抱著他的腿,緩緩將他抱進旁邊一輛小車裡,一系列動作非常嫻熟。張是一名高位截癱患者,豔子是茶館的一名服務員。幾乎每天,她都要憑自己1.55米的身高、106斤的體重,去背負1.78米高、140多斤重的他。
  • 戶外極限運動達人鍾承湛:高位截癱後依然選擇「做自己」
    外極限運動達人鍾承湛:高位截癱後,依然選擇「做自己」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今年的主題是:「提高殘疾人的參與度和領導力:根據《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採取行動」。然而,2013年的一場意外,導致他高位截癱,但他繼續用行動向世界證明:即使坐在輪椅上,人生依然可以「開掛」。他的名字,叫鍾承湛。「我的血液中流著不安分的因子」鍾承湛出生在湛江。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極限運動的畫面,他就覺得「很酷」。
  • 從月薪上萬的廚師長,到以輪椅為伴的創業廚師:「兄弟就是我的雙腿」
    2018 年 3 月,高位截癱的陳浩拿到了殘疾人專用的 C5 駕駛證,原本不敢獨自出門的他,現在也可以自己開車外出談生意了。" 有些客戶一看見我都說,就憑我高位截癱還自己開車出門談生意的精神,都要試一下我的貨。" 陳浩說。
  • 63秒丨東營輪椅上的養豬青年周永軍 因車禍負債30多萬變脫貧致富領...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4日訊 接連的變故讓利津縣鹽窩鎮肖家村的周永軍變成了一貧如洗、高位截癱的殘疾人,但他沒有向命運低頭,始終堅強向上,在政府扶貧政策的幫助下,讓自己的生活充滿了希望,走出了一條輪椅上的脫貧路。
  • 一場車禍,高位截癱後:我,成了時尚博主,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
    高位截癱後,我成了時尚博主璐英流 | 29歲 | 文案- 故事梗概 -人生海海,是一句閩南語,意思是人生像大海一樣茫茫然,沒有固定的去向,總是會起起落落,總是有很多不定因素。本期故事的講述者璐英流,原本是一個非常愛漂亮的姑娘,她有30多雙高跟鞋,搭配不同的裙子和口紅,陪伴她走過一個又一個異國他鄉。
  • 張海迪5歲高位截癱,後官至正部級,被贊輪椅上的當代「保爾」
    我們所了解的都是那個坐在輪椅上談笑風生的張海迪,可卻不知她在這背後承擔了多少壓力與心酸。她出生於1955年,從小就是被父母捧在手心裡長大的,父母也是非常的開明,在生活中也是充分尊重她的選擇,可以說,她是被愛包圍著長大的小公主。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家庭環境,養成了她樂觀開朗的性格,這樣幸福的生活沒過多久,就有一個噩耗降臨在了她的身上。
  • 輪椅新傳 中國老人為愛發明爬樓輪椅
    3、 自強不息,高位截癱者發明站立式、爬樓式輪椅1998年,做電工的王樹成在一次意外中不幸高位截癱。倔脾氣的他還想重新站起來幹點有用的事,普通輪椅日益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乾脆,自己改造!無數次的失敗後,2002年,「站立式輪椅」,發明成功。
  • 她高位截癱卻高山滑雪,獨自開車從拉薩回深圳……
    在電影《七十七天》中有一句經典臺詞:「我的人生,是分為輪椅前和輪椅後。」藍天即是如此。藍天是在初中的時候,跟隨著父母一起到深圳的,在深圳一住就是30年。她嚮往自由和遠方,為了能夠實現夢想,她學習了攝影,並且報考了中央美術學院攝影專業。畢業之後去了北京成為了一名專業的攝影師。
  • 2020福建農信福州國際馬拉松賽側記
    福州日報記者 葉義斌 攝 福州日報記者 曾建兵20日上午,2020福建農信福州國際馬拉松賽鳴槍開跑,在「福馬」這條更快更安全的逐夢賽道上,2萬名跑友用腳步點燃榕城的活力、丈量有福之州秀美的同時,體會奔跑的快樂,享受奔跑的樂趣,傳遞奔跑的力量。
  • 車禍後只能坐輪椅,遊說建設無障礙旅遊通道,他讓更多殘疾人能遊覽...
    因為要參加10月27日在長沙橘子洲舉行的第二屆全國肢殘人輪椅馬拉松健身賽,來自張家界的向永生10月9日就到了長沙。提前這麼早到,也是因為他想來長沙練練車,這裡有可以讓殘疾人學車的駕校。他想早些拿到殘疾人駕照——他曾經是老司機,2011年的一場車禍讓他只能靠輪椅行走。
  • 輪椅上的「舞蹈天團」:用雙手舞出人生新可能
    因為她們都坐在輪椅上。這是由四個輪椅女孩組成的「舞蹈天團」,成立於2019年10月,名為「非比輪椅舞團」,取意自「非比尋常」一詞,這個名字寄託了她們對人生的期待。後來,我在網絡上看到有人坐在輪椅上跳舞,我就覺得,我一定也可以實現舞蹈夢想。」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利嬌結識了成都某文化傳播公司的老闆,對於組建一支輪椅舞蹈隊,兩人一拍即合。
  • 【香港戶外專題】黎志偉:坐輪椅再登獅子山
    2011 年12 月9 日,香港攀巖高手黎志偉遭遇嚴重交通事故導致下肢癱瘓;五年後的同一天,2016 年12 月9 日,他再一次登上了「香港坐標」的獅子山。和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是在輪椅上。
  • 坐著輪椅來旅遊 卻被酒店拒入住
    南都記者 梁煒培 攝    南都訊 記者葉孜文 為組織好廣州旅行,吳霞提早10天從北京飛來廣州踩點,安排好遊玩路線,酒店也交了訂金,然後在商談細節時,酒店得知來住的是30個坐輪椅的殘疾人後,又將其拒之門外。    霞光在線中途之家是中國肢殘人協會旗下的公益組織,吳霞是該組織創辦人。吳霞曾是一名職業摩託車賽車手,在一次比賽時意外受傷,導致高位截癱。
  • 感應故事:一,高位截癱念佛的奇蹟(轉之網絡)
    活動期間,有一位法師坐在輪椅上被護法推進了會場。我特別吃驚,發現那個法師脖子上打著石膏做的護頸託,身體固定在輪椅上,我看著比較慘。坐在我身邊的一位師兄,她悄悄地跟我說,我以前就是這位法師的那個樣子,比他還要嚴重得多,我不能相信,因為當時她看起來與正常人沒有任何區別。
  • 坐著輪椅去旅遊!90後小夥為完成78奶奶心願 用輪椅推奶奶到北京旅遊
    坐著輪椅去旅遊!90後小夥為完成78奶奶心願 用輪椅推奶奶到北京旅遊時間:2016-08-31 15:09   來源:騰訊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坐著輪椅去旅遊!90後小夥為完成78奶奶心願 用輪椅推奶奶到北京旅遊 2016年8月30日報導,安徽90後小夥張偉用輪椅推著78歲奶奶來北京旅遊。從天安門到故宮,從飛機高鐵到高級餐廳,全部體驗一遍。 張偉說,奶奶2次中風,生活無法自理,看天安門是她最大的夢想。   原標題:坐著輪椅去旅遊!
  • 高位截癱的63歲老人以布帛束筆「綁手而書」,用筆險絕精到
    高位截癱的63歲老人以布帛束筆「綁手而書」,用筆險絕精到張錫庚「書法作品是我的孩子,孩子是我的靈魂,靈魂來源於我的生命。」記者看到,張錫庚穿著一件樸素的格子襯衫,留著幹練整潔的短髮,儘管飽受病痛折磨,只能坐在輪椅上創作的張錫庚仍嘴角掛著笑容,張錫庚對記者說,是書法給了他第二次生命。1957年,張錫庚出生於長江之畔的江陰水鄉,祖輩以養鴨為生,張錫庚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也是最調皮的一個。8歲那年,張錫庚的父親從大哥就讀的南菁中學回來後,對張錫庚說:「你大哥的字寫得真好,他的字都掛到了校門口的櫥窗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