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故宮建成六百年,追根溯源,故宮又是在元大都皇宮的基礎上建成的。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改中都為大都(今北京),開始了元大都時代(1272-1368)。元大都是當時的世界之都,漢人和蒙古人稱之為大都,西域人稱之為汗八裡(突厥語,意思是帝都)。
元人《宦跡圖》,描繪了元大都宮城正門——崇天門的舊貌,其後為大明門頂部。
如今北京還有少量元大都的古蹟遺存,包括白塔寺、居庸關雲臺、元大都土城遺址等。元代皇宮在明初就已被毀,無跡可循,只有故宮武英殿旁邊有個元代御河的朝宗橋。但幸運的是,一幅元朝末年的古畫,讓人們還能一窺當年大都皇宮的真實樣子。
這幅畫是元人《宦跡圖》,藏於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作者可能是元代宮廷畫家李時。題頭「篤恭」二字,是北元昭宗愛猷識理答臘(1339-1378)御筆。畫的主人公是元末名臣察罕帖木兒(1328-1362,別失八裡人,蒙古乃蠻氏),畫卷的前部,他身穿汝寧府達魯花赤官服,頭戴展腳幞頭官帽。之後,他到大都崇天門前,脫下官服官帽,穿上皇帝賜的窄袖御衣,頭戴元代的鈸笠帽。
在這個畫面中,可以看到崇天門的原樣。崇天門是元大都宮城正門,相當於故宮午門,位置在今天故宮太和殿下面。自唐代以來,宮城正門皆具有外朝性質,與元代皇宮主殿大明殿有相同的重要性。關於崇天門的建築形式,元人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宮闕制度》裡有記載:「正南曰崇天,十二間(註:應為十一間),五門。東西一百八十七尺,深五十五尺,高八十五尺。左右趓(duǒ)樓二,趓樓登門兩斜廡,十門,闕上兩觀皆三趓樓。」
當代著名建築歷史學家傅熹年繪製過崇天門的復原圖,正面取十一間,但把崇天門畫成了重簷,根據《宦跡圖》的描繪,崇天門並非重簷。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滷簿鐘上,有北宋汴梁皇宮宣德門的圖像,和崇天門幾乎一模一樣,可見崇天門的風格繼承於宋金時代。明代以後,皇宮建築風格大變,現在的午門是重簷的,闕上兩觀也沒有趓樓。
傅熹年繪製的崇天門復原圖(局部),屋簷為重簷。
《宦跡圖》上唯一的問題是崇天門的城樓被畫成了正面五間,歷史上實際是十一間,應該是畫面空間有限,於是簡化了。但幸運的是,《宦跡圖》上還能看到元代皇宮大明門頂部的樣子,這個門的地位相當於今天故宮的太和門,但是建築式樣差異極大。大明門後面是正殿大明殿,畫面上看不到了。
關於元代皇宮的規格,明代初年的廬陵工部郎蕭洵曾經寫過《故宮遺錄》,做了詳細的記述。他對大明殿是這樣描述的:「大明殿殿基高可十尺,前為殿陛,納為三級,繞置龍鳳白石闌。闌下每楣壓以鰲頭,虛出闌外,四繞於殿。殿楹四向皆方柱,大可五六尺,飾以起花金龍雲……」
從蕭洵的記載來看,大明殿是非常有特色的,它不是現在太和殿的廡殿頂風格,而是盝頂(也稱鹿頂)風格,就是殿頂的上部是個平臺。這樣的盝頂殿在故宮還有,就是建於明初永樂年間的欽安殿。欽安殿不但殿頂沿襲元代,柱礎石和月臺欄楯也極有元代風情。柱礎石上雕刻有來自西亞沙漠的延命菊,應該是從元朝屬國伊兒汗國(今伊朗)傳來的紋樣。月臺欄楯的石雕和武英殿旁元故宮朝宗橋非常相似,精雕的雙角五爪龍紋如出一轍。
欽安殿是故宮極罕見的明初遺構,上面眾多的元代要素,說明當時的工匠還在承襲元代的傳統。有學者認為欽安殿是石雕大師陸祥所造,陸祥出身於元代的工匠世家,祖先陸憲曾任諸路工匠都總管,他參與了明初南京和北京的宮廷修建,把元代的宮廷藝術帶到了明朝。
元代皇宮在明初被拆毀,為了鎮壓王氣,明代皇帝甚至在延春閣上堆土成山,就是今天的景山。現在的北京故宮,主要是以清代建築為主,明代建築已經不多了,有元代特色的更是罕見。不過,元代皇宮的影響依然十分明顯。
從歷代宮殿平面復原圖來看,元代和宋代布局差異極大。元大都皇宮沿中軸線分為南北兩個宮殿區,北部為延春閣,南部為大明殿。明清故宮在布局上沿襲元代,南北兩宮成了乾清宮和太和殿兩大宮殿區。元朝起源於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元世祖忽必烈將國號由蒙古改為大元(改國號是元代官方的正式說法),並遷都北京,但他也強調成吉思汗的正統性,所以元大都皇宮的布局,參考的是當時蒙古帝國的首都和林(又稱哈拉和林,在今蒙古國境內前杭愛省)。
元大都皇宮與和林城之間,有很多刻意安排出來的相似。和林城的南門建於漠北名泉「湯泉池」的西北,所以大都皇宮的南門崇天門建於燕京名泉「大庖井」(在今故宮傳心殿院內)的西北。和林分為南北兩城,於是大都有南北兩宮。和林北城龍庭行宮外有羊圈、鹿苑、馬圈,還有皇后宮帳斡耳朵,所以大都北宮延春閣的外面,也按照相同的方位布置了一圈。
元大都皇宮給今天故宮留下的另一個影響,就是中軸線。從地圖上看,故宮的中軸線並非正南正北,而是微微偏西。這個是元代故意設計的,中軸線的北端不是鐘樓,而是260公裡外的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元朝是兩都制,所以大都的中軸線對著上都,後來明清沿用了這條中軸線,直到今天。
從大量的歷史記載和圖像資料來看,元大都皇宮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特色的宮殿之一,只可惜幾乎沒有留下什麼實物遺存。故宮欽安殿旁還有元代寶雲殿的太湖石山石座,工藝精美絕倫,為當年的輝煌做了最後的註腳。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