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中軸線為何不是正南正北?這個「誤差」竟是元朝遺存

2021-01-16 瀟湘晨報

今年是故宮建成六百年,追根溯源,故宮又是在元大都皇宮的基礎上建成的。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改中都為大都(今北京),開始了元大都時代(1272-1368)。元大都是當時的世界之都,漢人和蒙古人稱之為大都,西域人稱之為汗八裡(突厥語,意思是帝都)。

元人《宦跡圖》,描繪了元大都宮城正門——崇天門的舊貌,其後為大明門頂部。

如今北京還有少量元大都的古蹟遺存,包括白塔寺、居庸關雲臺、元大都土城遺址等。元代皇宮在明初就已被毀,無跡可循,只有故宮武英殿旁邊有個元代御河的朝宗橋。但幸運的是,一幅元朝末年的古畫,讓人們還能一窺當年大都皇宮的真實樣子。

這幅畫是元人《宦跡圖》,藏於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作者可能是元代宮廷畫家李時。題頭「篤恭」二字,是北元昭宗愛猷識理答臘(1339-1378)御筆。畫的主人公是元末名臣察罕帖木兒(1328-1362,別失八裡人,蒙古乃蠻氏),畫卷的前部,他身穿汝寧府達魯花赤官服,頭戴展腳幞頭官帽。之後,他到大都崇天門前,脫下官服官帽,穿上皇帝賜的窄袖御衣,頭戴元代的鈸笠帽。

在這個畫面中,可以看到崇天門的原樣。崇天門是元大都宮城正門,相當於故宮午門,位置在今天故宮太和殿下面。自唐代以來,宮城正門皆具有外朝性質,與元代皇宮主殿大明殿有相同的重要性。關於崇天門的建築形式,元人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宮闕制度》裡有記載:「正南曰崇天,十二間(註:應為十一間),五門。東西一百八十七尺,深五十五尺,高八十五尺。左右趓(duǒ)樓二,趓樓登門兩斜廡,十門,闕上兩觀皆三趓樓。」

當代著名建築歷史學家傅熹年繪製過崇天門的復原圖,正面取十一間,但把崇天門畫成了重簷,根據《宦跡圖》的描繪,崇天門並非重簷。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滷簿鐘上,有北宋汴梁皇宮宣德門的圖像,和崇天門幾乎一模一樣,可見崇天門的風格繼承於宋金時代。明代以後,皇宮建築風格大變,現在的午門是重簷的,闕上兩觀也沒有趓樓。

傅熹年繪製的崇天門復原圖(局部),屋簷為重簷。

《宦跡圖》上唯一的問題是崇天門的城樓被畫成了正面五間,歷史上實際是十一間,應該是畫面空間有限,於是簡化了。但幸運的是,《宦跡圖》上還能看到元代皇宮大明門頂部的樣子,這個門的地位相當於今天故宮的太和門,但是建築式樣差異極大。大明門後面是正殿大明殿,畫面上看不到了。

關於元代皇宮的規格,明代初年的廬陵工部郎蕭洵曾經寫過《故宮遺錄》,做了詳細的記述。他對大明殿是這樣描述的:「大明殿殿基高可十尺,前為殿陛,納為三級,繞置龍鳳白石闌。闌下每楣壓以鰲頭,虛出闌外,四繞於殿。殿楹四向皆方柱,大可五六尺,飾以起花金龍雲……」

從蕭洵的記載來看,大明殿是非常有特色的,它不是現在太和殿的廡殿頂風格,而是盝頂(也稱鹿頂)風格,就是殿頂的上部是個平臺。這樣的盝頂殿在故宮還有,就是建於明初永樂年間的欽安殿。欽安殿不但殿頂沿襲元代,柱礎石和月臺欄楯也極有元代風情。柱礎石上雕刻有來自西亞沙漠的延命菊,應該是從元朝屬國伊兒汗國(今伊朗)傳來的紋樣。月臺欄楯的石雕和武英殿旁元故宮朝宗橋非常相似,精雕的雙角五爪龍紋如出一轍。

欽安殿是故宮極罕見的明初遺構,上面眾多的元代要素,說明當時的工匠還在承襲元代的傳統。有學者認為欽安殿是石雕大師陸祥所造,陸祥出身於元代的工匠世家,祖先陸憲曾任諸路工匠都總管,他參與了明初南京和北京的宮廷修建,把元代的宮廷藝術帶到了明朝。

元代皇宮在明初被拆毀,為了鎮壓王氣,明代皇帝甚至在延春閣上堆土成山,就是今天的景山。現在的北京故宮,主要是以清代建築為主,明代建築已經不多了,有元代特色的更是罕見。不過,元代皇宮的影響依然十分明顯。

從歷代宮殿平面復原圖來看,元代和宋代布局差異極大。元大都皇宮沿中軸線分為南北兩個宮殿區,北部為延春閣,南部為大明殿。明清故宮在布局上沿襲元代,南北兩宮成了乾清宮和太和殿兩大宮殿區。元朝起源於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元世祖忽必烈將國號由蒙古改為大元(改國號是元代官方的正式說法),並遷都北京,但他也強調成吉思汗的正統性,所以元大都皇宮的布局,參考的是當時蒙古帝國的首都和林(又稱哈拉和林,在今蒙古國境內前杭愛省)。

元大都皇宮與和林城之間,有很多刻意安排出來的相似。和林城的南門建於漠北名泉「湯泉池」的西北,所以大都皇宮的南門崇天門建於燕京名泉「大庖井」(在今故宮傳心殿院內)的西北。和林分為南北兩城,於是大都有南北兩宮。和林北城龍庭行宮外有羊圈、鹿苑、馬圈,還有皇后宮帳斡耳朵,所以大都北宮延春閣的外面,也按照相同的方位布置了一圈。

元大都皇宮給今天故宮留下的另一個影響,就是中軸線。從地圖上看,故宮的中軸線並非正南正北,而是微微偏西。這個是元代故意設計的,中軸線的北端不是鐘樓,而是260公裡外的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元朝是兩都制,所以大都的中軸線對著上都,後來明清沿用了這條中軸線,直到今天。

從大量的歷史記載和圖像資料來看,元大都皇宮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特色的宮殿之一,只可惜幾乎沒有留下什麼實物遺存。故宮欽安殿旁還有元代寶雲殿的太湖石山石座,工藝精美絕倫,為當年的輝煌做了最後的註腳。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規規矩矩的故宮,為何高空俯瞰中軸線卻是歪的?原因讓人深思!
    我們國家有很多的標誌性建築,比較出名的就是北京的故宮了,很多人在去北京旅遊的時候總是希望能夠見識一下故宮的雄偉,故宮也成為了很多外國遊客認識中國的第1站。現如今故宮博物院無論是從歷史文物還是建築修建上都有著其獨到之處,這也不得不讓人們感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特別是故宮的建造非常精妙,各種建築的布局也十分的講究。今天小編向大家介紹的就是規規矩矩的故宮,為何高空俯瞰中軸線的時候卻是歪的?原因讓人深思。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內的很多建築都是按照子午線的方向進行中軸線設定,其實中軸線並不是一條具體的線,而僅僅只是一條虛擬的軸線。
  • 元大都皇宮宮殿在中國歷史上極具特色,故宮欽安殿旁還有元代實物遺存
    如今北京還有少量元大都的古蹟遺存,包括白塔寺、居庸關雲臺、元大都土城遺址等。元代皇宮在明初就已被毀,無跡可循,只有故宮武英殿旁邊有個元代御河的朝宗橋。但幸運的是,一幅元朝末年的古畫,讓人們還能一窺當年大都皇宮的真實樣子。這幅畫是元人《宦跡圖》,藏於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作者可能是元代宮廷畫家李時。
  • 修故宮的人怎麼把故宮修歪了?專家:古人測量技術水平沒問題
    而所說的「歪」指的是故宮中心的中軸線與地球的子午線不重合,地球的子午線有無數條,但每一條都是連接地球南北兩極的「線」,這個線是抽象的。換句容易理解的話說,題目指的「修歪」,意思就是故宮不是「正南正北」朝向。
  • 故宮中軸線是歪的?但為何延長線卻指向這裡?到底謎底是什麼?
    對於故宮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雖然可能沒有去過,但一定都聽說過,那你們知道故宮中軸線是歪的嗎?但為何它的延長線卻指向這裡?到底謎底是什麼?為此專家決定從歷史與文化方向出發去研究,甚至拜訪了不少的歷史和規劃專家,但這位專家卻聽到了這樣的說法,作為北京市的發展,從遼金史開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原來的京城是在宣武門,廣安門一帶,但元朝時期,就在中都的東北方向建立了大都,而大都的位置是如今的元大都遺址公園。
  • 京城的中軸線有點歪——自駕從北京出發(二):內蒙古元上都遺址
    北京城的中軸線,從元大都建城,就存在了。至明清後,形成了現有的結構,即北京城有一條沿著東西對稱布局的中軸線,諸多建築物位於這條中軸線上。從最南端的永定門,一路向北,經過故宮,景山,鐘鼓樓,隨著經濟的發展,一直向北延伸到奧林匹克公園,著名的鳥巢和水立方也分立中軸線兩側。
  • 從高空拍回故宮的全景圖看到,故宮是「歪」的,故宮怎麼修歪了
    故宮是皇室居住的地方,按理來說,修建故宮的人一定是當時天下最傑出的建築師,否則也不會入皇帝的法眼,從故宮的構局和故宮內部的房屋的建設,還有各種雕刻工藝,都可以看出修建故宮建築師的技藝高超。但是十幾年前,卻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從故宮上空中拍回的圖片來看,整個故宮似乎有點歪,不是方方正正的。
  • 全球各地正午影子的朝向:要麼朝正南、要麼朝正北,要麼沒有影子
    正午影子朝向同樣道理,正午時刻物體的影子方向,主要是由正午時刻太陽的方位決定的,而正午時刻全球任何地方太陽的方位只有三種可能,那就是要麼位於某地正上方,要麼位於某地正南,要麼位於某地正北這樣一來,正午時刻任何地方物體影子的方位只有三種可能性,如果太陽位於正上方,那麼物體就沒有影子;如果太陽位於正南方位,物體影子就朝正北方位;如果太陽位於正北方位,物體影子就朝正南方位。
  • 有人說風水是迷信,看看北京故宮你就清楚了!
    故宮的座山朝向,也就是它的中軸線,它的確定到底有何風水特色?下面我們來走馬觀花般的看看吧。故宮的中曲線:故宮的中軸線,是故宮的幾個門串成的一條正南正北的中心線,延伸後把北京城東西分開,所以它也是北京城的中軸線,它落在子午線上。今天的北京城的中軸線與元朝的中軸線是同一條線。
  • 元大都中軸線北端為何是鐘鼓樓?
    宋金時出現三層回字型都城  在元大都城建造之前,中國古代的都城隨著歷史進程而不斷變遷,最主要的都城先在西安和洛陽,是從西周和東周時期開始的,歷經秦漢到隋唐時期,都城模式基本固定,皇城和宮城大多是在都城的北面,而都城和皇城、宮城的中軸線也往往不是在一條直線上。  到宋金時期,都城建造出現了一種新的模式,成為都城套皇城、皇城又套宮城的三層回字型式。
  • 紫禁城為什麼不是正北朝南?故宮座山偏兩度的意義
    都知道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城,這幾百年來都是中華文明的權力中心。皇宮的布局是坐北朝南的對稱格局,座山是根據中軸線立子山午向。有去過故宮博物院遊覽的風水學者都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事情,紫禁城的座山居然不是正中的子山午向,而是坐北偏西兼了2°,實際是坐子山午向兼壬丙。
  • 最美中軸線丨故宮:中軸線上的中軸線
    編者按丨最美中軸線一條中軸線,一部中國古代史。南起永定門、北至鐘樓,全長達7.8公裡的北京中軸線是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被譽為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本欄目將帶領讀者遊走這最美中軸線,一起了解北京中軸線的歷史變遷、建築遺蹟,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
  • 正北的呼和浩特,正南的海口,經濟差距為什麼這麼大
    正北的呼和浩特與正南的海口,均是省會城市,按照中國經濟結構分析的話,北方除了北京、天津、鄭州、青島、西安等幾個城市,其他城市大都在經濟上「打不過」南方城市。不過,也有例外,就如正北的呼和浩特與正南的海口,以2019年為例,呼和浩特的GDP為2791.5億元,而海口的GDP為1671.93億元,雙方差距有1000多億元,可謂差距明顯。為什麼地處南方,尤其是旅遊資源發達的海口不如地處北方且無礦產資源的呼和浩特呢?
  • 對話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宮鬥劇」貽害無窮,對傳統文化的錯誤解讀
    那條南起永定門、北達鐘鼓樓、穿紫禁城而過的長約8000米的中軸線,被稱為「偉大的軸線」「神聖的軸線」「王者的軸線」。 從前,只有皇帝等少數人可以從中軸線進入太和殿,如今,遊客也能沿著中軸線穿行紫禁城。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紫禁城營建的軸線結構意義,紫禁城的重要建築都在中軸線上,沒有中軸線,紫禁城就失去了靈魂。
  • 從故宮的營造原則來看其空間布局
    世界上的博物館大大小小無數座,甚至於在我國有很多鄉鎮都會有鄉鎮博物館,但是偌大的中國,最出名的博物館則是處於首都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了,故宮成為了網紅景點拍照聖地,每年承載著數以百萬計的遊客就是其最好的證明。那為何故宮會如此備受矚目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故宮這座「城」,它原本是座皇城,是一座皇家專有的紫禁城。
  • 北京城的中軸線 _光明日報 _光明網
    按理說,從麗正門向北延伸的中軸線應該與地球經線相重合,應該是正南正北。但通過測繪發現,這條中軸線並不是正南正北而是逐漸向西偏移,為什麼會是這樣?主持興建大都的劉秉忠採用天文測量方位,出現這樣的低級錯誤是難以想像的。後來,經測繪專家考證,如果將中軸線從大都繼續向北延伸,則可以抵達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的元上都遺址。
  • 故宮正北,有屬於你的山
    每到這個時節,周末堵車就成了尋常事。說到底,為了留住秋日盛景,哪怕車水馬龍,哪怕行人如織,只要看到那漫山遍野的絢麗色彩,一切的舟車勞頓都是值得的。這也讓很多人藏在心底的那個「山居夢」,再度湧上心頭。圖片來源於網絡其實,無論古今,山居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人生態度。
  • 北京中軸線:一條線,8公裡,有啥了不起?怎麼玩兒轉?
    《周禮·考工記》更加明確,「匠人營國……左祖右社,面朝後市……」此後,歷朝歷代都在努力追求形成城市中軸線,但直到元朝才得以按照《周禮》的理想模式真正實現。從 古 到 今元朝,在元世祖重要謀士劉秉忠的提議下,緊傍今什剎海東岸,以今天北京北海公園的瓊華島為中心確定了元大都的規劃設計中軸線,北京中軸線的雛形基本形成。
  • 北京中軸線中心之故宮
    故宮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公元1406年,由明朝皇帝朱棣建造,直到1924年,廢帝溥儀出宮,共有24位皇帝在這裡居住過。 故宮這個名字並不是生來就有的,也不是解放後才叫的。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故宮。
  • 北京故宮遊覽路線詳解:中軸線上的古建築群
    今天,小編先向大家介紹一條中軸線上的遊覽路線,這是一條用時最短(2—3小時)、故宮精華都能看到的路線,特別適合時間有限的遊客。具體路線是:故宮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神武門 。如果從神武門進入,則順序相反。
  • 曾經的南京明故宮為什麼會最後就消亡了?
    我們都知道北京故宮,其實在明朝時期還有個南京明故宮,這個故宮是朱元璋在即位之後建成的,南京明故宮氣象萬千,氣勢磅礴是當時社會上的世界第一宮殿。這一座曾經這麼輝煌存在的故宮,可惜最後消亡成了一道公司的慘景。那麼曾經氣勢蓬勃的明故宮究竟毀於誰手?流傳甚廣的一個看法是,明故宮毀於太平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