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一寸光陰一寸金」,怎麼來的?「一寸陰」代表多長時間?
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農村老人喜歡把自己的經驗總結成通俗易懂的俗語來傳給後代,讓他們汲取經驗增長知識。其中,他們總結的經驗規律中,就包括時間的,比如「一寸光陰一寸金」,說的就是時間對人的重要性。
那麼,俗語:「一寸光陰一寸金」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古人早就使用「寸陰」這個詞了。據歷史記載,在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南宋陳亮《上光宗皇帝鑑成箴》:「當效禹王,寸陰是惜;當效文王,日昃不食。」此處均是用「寸陰」代表光陰。
將「寸陰」最早比作「寸金」的是唐代詩人王貞白,其詩云:「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後來元代詩人同恕《送陳嘉會》也這樣比喻:「盡歡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陰一寸金。」說的最完整的是清代周希陶編著的《重訂增廣賢文》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從此,這句話就十分流行。
大家都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至理名言是勉勵人們要惜時如金。那「一寸陰」又是代表多長時間呢?
在古代,老祖宗是用日晷計時的,日晷是由銅製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的計時儀器。銅製的指針叫做「晷針」,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晷針垂直地穿過晷面中心,日晷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之勢,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
在晷面上劃上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投影就會投向晷面,並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錶的指針,晷面則是錶盤,以此來顯示時刻。將晷面上的格子用「寸」來衡量,晷針投下的陰影,就叫「寸陰」,所以說「一寸陰」代表的時間相當於2個小時。
有句俗話說:「錢不是萬能,沒錢就萬萬不能。」因此金錢相對我們日常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們常人卻只知道用錢換生命,一天8小時,拿24小時換取8小時的工作報酬,因為除了工作8小時,其它時間我們都浪費了。
成功人士都非常重視時間的利用,他們的時間都是以分鐘計算,但是同時他們會科學管理時間,懂得勞逸結合,該休息就休息,該工作就工作。
在職場上,有很多人都會經常遲到,覺得幾分鐘的時間沒什麼關係,但其實這是一種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他人的方式。經常聽到有人說,自己每天時間不夠,可是又總是被人打擾,其實都是因為你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時間管理法則。
成功人士會嚴格地執行自己的守則,同時也會讓別人知道他是一個珍惜時間的人。如果不愛惜自己的時間,那別人又怎麼可能尊重你的時間呢?
對於高效的成功人士來說,時間管理、高效應對生活,是實現追求的保障。「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們要學會高效利用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珍惜時間,不要再浪費時間了。
俗語:「一寸光陰一寸金」,怎麼來的?「一寸陰」代表多長時間?大家都了解了吧!對此,你們還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