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大陸與臺灣相比 缺少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

2020-12-15 騰訊網

[摘要]大陸的傳統文化教育,缺少一套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一以貫之的系統性讀本,這就和臺灣等地拉開了距離。

《漢字英雄》(圖片來源於網絡)

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最愛是中華》剛剛落下帷幕,第二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就緊隨其後播出,完成了這類節目在螢屏上的接力。自去年以來,《漢字英雄》《中華好詩詞》等多檔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輪番登場,使傳統文化通過大眾傳媒,以一種更輕鬆的姿態走進人們的生活,也讓更多人重拾對中華文化的熱情。

日前,在《最愛是中華》擔任嘉賓的河南大學教授、文化學者王立群,做客人民日報、人民網《文化講壇》。傳統文化類節目有何利弊,如何讓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結合得更緊密?且聽王立群的講述。

——原編者

電視節目讓傳統文化輕盈、活潑起來,但剛剛起步

去年是中國電視節目的一個轉折點,以漢字、成語、詩詞為內容的電視節目數量突然井噴,這是一個好現象。

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的面比較廣、比較寬,綜合性很強,比如在錄《最愛是中華》時,一集裡面涵蓋了從上古到近代,從歷史到文學、語言文字等方方面面的知識點。這種形式,適合如今閱讀碎片化的網絡時代。而且,相比於我此前錄過的演講式的《百家講壇》,這類節目的觀眾參與性更強,海選、導師制等娛樂化手段的引入,也讓傳統文化輕盈、活潑起來,加強了觀賞性。這種互動,有利於普及傳統文化。

我很高興得知,看了這類節目後,有人開始讀《史記》了,有人「撿起」了學生時代痴迷過的古詩詞,這便是文化傳播的帶動效果。這類節目還有一個意義在於,它像一個放大鏡,讓人們看到當下社會成員的傳統文化素養到底是什麼狀況。多看看這類節目,或許可以幫助官員在制定關於推廣傳統文化的政策時、幫助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更切合實際,更對症下藥。

這種文化傳播很有意義,但要做好,其實很不容易。我在大學教了幾十年書,學生有考試壓力,只要你講得好,一般都願意聽;而且他們的知識儲備水平基本不相上下,課比較好講。而電視節目作為大眾傳播,由於年齡、職業、文化積澱等多方面因素,不僅參加節目的選手水平差異大,觀眾的口味也大相逕庭。考題設計得深一點還是淺一點?偏重於歷史人物,還是古詩詞?有的節目娛樂性太強、專業性不足,怎麼調配?目前,傳統文化類節目還處於起步階段,節目水平參差不齊,這些難題的答案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

多數人傳統文化知識比較零碎,急需系統性讀本

我們的國家需要有人、有電視臺來做這類節目,這體現了一種社會擔當。但通過大眾傳媒讓傳統文化走進千家萬戶只是一方面,在提高曝光率之後,如何使傳統文化深入人心,還需多方合力。

在錄《最愛是中華》的時候,我最大的感觸是,有的選手對知識點的把握是靠死記硬背,這是不對的。習得中國傳統文化不能靠突擊,應該是一種細水長流的學習。放大到整個社會層面,目前系統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比較少。大多數人知道一些古詩詞、了解一些歷史人物,對中國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只知道個大概,知識比較零碎。

這與學校的教育方式有關。最近,教育部出臺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我認為,當務之急是推出一套系統性的傳統文化讀本。

在教學中,我發現,大陸的傳統文化教育,缺少一套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一以貫之的系統性讀本,這就和臺灣等地拉開了距離。傳統文化也不都是精華,哪些糟粕需要剔除?時代日新月異,哪些經典值得我們今天再去研讀?從小學到大學,如何步步為營、循序漸進?系統性讀本的編著需要解答這些問題。這項工作,高校教師或者傳統文化的研究者,可以多出力。

此外,傳統文化不僅指四書五經、經史子集,也包括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如果傳統文化熱僅僅停留在螢屏上,或教材上,這種回歸也是比較膚淺的。對於很多人來說,最遠的距離就是從說到做。學習傳統文化,重要的是要知行合一,並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應用。比如在酒桌上多想想成語「移樽就教」,這教導人們在飯桌上不要光拼酒吹捧,而應該多向他人請教。再比如,如今中國正邁入老齡化社會,子女當常思「風樹之悲」,在精神、物質各方面及時盡孝,莫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要讓傳統文化「活」起來,需要重新定義其內涵與外延

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密集推出,並且反響不俗,這種「回歸」具有時代意義。為什麼當下我們要重提回到傳統文化?

一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資源十分豐富,而且獨一無二。就世界文明史看,能夠延綿幾千年而不中斷的,中華文明是一個很罕見的例證,這是我們的優勢。中國的影響力不僅僅體現在政治經濟上,更應體現在文化上。以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把中國文化傳播出去,是中國得到世界認可、尊重的關鍵。

此外,傳統文化曾是中國老百姓的「信仰」,但這種「信仰」因為各種原因而不斷被削弱。丟掉了傳統使得人們價值觀混亂,沒有敬畏之心導致底線不斷降低。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但社會問題不少,道德滑坡、人際關係惡化、環境汙染……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傳統文化日漸式微。在社會轉型時期,回歸傳統文化,有助於引導社會心態。這是基於現狀提出來的,也是迫在眉睫的。

有人疑惑,中國傳統文化在農業文明中孕育發展起來,近些年中國社會變革巨大,在工業化、網際網路化時代,傳統文化還適用於我們這個時代嗎?事實上,在新時代,主流價值觀與優秀的傳統文化緊密相關,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的土壤正是當下的社會生活,只是它的內涵與外延需要重新定義。例如,並不是所有傳統文化都要傳承,比如守喪盡孝的禮儀,如喪服、丁憂等,在當代早已不適用了,但孝敬父母的傳統仍然有巨大的生命力;再比如,貴賤尊卑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在當下,強調貴賤尊卑的傳統文化應當被摒棄,但尊老愛幼仍然是我們要大力提倡的傳統美德。

相關焦點

  • 王立群分析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熱:別只停留在螢屏
    自去年以來,《漢字英雄》《中華好詩詞》等多檔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輪番登場,使傳統文化通過大眾傳媒,以一種更輕鬆的姿態走進人們的生活,也讓更多人重拾對中華文化的熱情。   日前,在《最愛是中華》擔任嘉賓的河南大學教授、文化學者王立群,做客人民日報、人民網《文化講壇》。傳統文化類節目有何利弊,如何讓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結合得更緊密?且聽王立群的講述。
  • 臺灣的國文教育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受與發揚比我們大陸好麼?
    首先我們有一個直接的印象,那就是臺灣遍布與使用的繁體字,讓我們感覺臺灣的國文教育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受與發揚要比我們大陸好,更加重視,素養也高一些。實際上臺灣人的國文(語文)學習的時間也遠比大陸人要多,相較而言大陸則更重視「實用主義教育」(科學文化素養),所以臺灣人平均國文水平一般不會太差,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修辭也都比較好。
  • 馬來西亞中學細數臺灣教育的7項弊端:與中國大陸相比差遠了!
    在臺灣,一些沒來過中國大陸的年輕人總認為大陸這邊還是落後的,連茶葉蛋都吃不起的地方,所以內心還保留著90年代那時的優越感!一些臺灣的年輕人來過大陸以後就感慨臺灣現在已經落後了,於是想告訴不願接觸大陸的臺灣年輕人:我們已經落後了,你們快醒醒!可是這些臺灣年輕人還是聽不進去。
  • 王立群:忻州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大市
    王立群說,大會以長城為核心元素,將歷史與現代融合,呈現了一幅綿延西來的萬裡長城,與奔騰東去的黃河在山西相遇的圖景,凸顯了忻州長城在山西乃至全國旅遊中的重要位置。王立群被觀眾譽為「最佳學術主講人」。談及忻州,他讚不絕口,作為文化學者,擁有豐富學識,自然也是和愛好文化密不可分。王立群強調,忻州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影響力大,打造文化之城恰逢其時。
  • 揚州邗江區與臺灣兩地攜手共培傳統文化教育之花
    揚州邗江區與臺灣兩地攜手共培傳統文化教育之花 2016年11月30日 10:21: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 看完臺灣傳統文化方知大陸「四不像」
    要看民國時的中國,就去臺灣。那裡保存著傳統的「仁義禮智信」和「溫良恭儉讓」。在大陸卻無法看到真正的傳統文化,大陸的文化,只是一個「四不象」。   對於西方文明,中國大陸只是吸收了淺層次的、表面的物質文明,而不是精神文明。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大陸早已革了它的命,「棄之如敝屣」。
  • 兩岸三地文化差異:臺灣比大陸更「傳統」
    這就是本周由三聯書店推出的《對照記@1963》,該書亦在香港、臺灣同步出版。大至談臺灣、香港、大陸,或是影響華人社會深遠的人物,如孔子、耶穌、瓊瑤;小到尋常生活中的火車、電車、男廁所、報紙,或談及少年時代的初戀、女老師、女同學……以這些詞語為題,三位來自三地的知名作家,展開了「對照」寫作。
  • 讀解新詩話:文化學者王立群推出新作,妙評100首經典古詩詞
    半島記者黃靖斐近日,著名文化學者、中國詩詞大會嘉賓王立群新作《王立群妙品古詩詞》出版。此次,王立群著力於恢復中國古人點評詩文的傳統,全書見解獨到,風趣幽默。書中,王立群用深入淺出的流行語言讓傳誦一千多年的經典古詩詞活在了當下,可以說是一本新詩話。
  • 單霽翔、王立群等「大咖」雲集彭城「論道」兩漢文化
    為凝練漢文化的獨特價值和鮮明特色,提升徐州漢文化品牌知名度、影響力,助推世界級漢文化傳承與旅遊目的地建設,更好地為江蘇文化繁榮發展貢獻徐州力量,首屆漢文化論壇將於10月16日至18日在徐州舉行,論壇邀請了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嘉賓約150人。單霽翔、王立群等「大咖」將雲集徐州,為兩漢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獻計獻策。
  • 和大陸相比,臺灣真的是「原始社會」嗎?
    不過和大陸相比,這些APP的使用便捷性確實不高儘管臺灣也有各式各樣的手機應用,但沒有帶來很好的用戶體驗,使用率也不高。所有這些對習慣於使用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的大陸人來說,確實感到很不方便。「第三方支付」,臺灣落後大陸十年如果說臺灣網際網路與大陸相比有什麼地方相對落後,「第三方支付」就是一個重要方面。
  • 儒家傳統在臺灣:為何他們能延續傳統文化?
    臺灣佛光大學創校校長、北大中文系教授龔鵬程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事實上,從鄭成功時期起,臺灣就建立了正式的科舉考試制度。到清朝,整個臺灣的漢文化教育已經相當普及。日本統治時期雖然大力推廣「國民教育」,建立現代化教育制度,但臺灣的傳統私塾房仍被允許存在。「在當時,小孩一邊讀現代的小學,一邊也在私塾堂念念四書五經,這種情況非常普遍。直到日本快戰敗,日本政權才開始壓制臺灣的書院,禁止漢文。
  • 臺灣年輕「流浪者」大陸尋訪傳統文化之源
    中新社新北5月6日電 題:臺灣年輕「流浪者」大陸尋訪傳統文化之源中新社記者 劉雙雙 劉舒凌6日,鏗鏘有力的鑼鼓聲在臺灣新北的雲門劇場響起。這是臺灣青年黃智琳在大陸黃土高原、甘南藏區「流浪」二個月、尋找中國鼓文化之源的收穫之一——山西威風鑼鼓。
  • 《王立群讀史記》王立群有哪些經歷?
    1977年恢復高考時,王立群已經32歲。按當時的規定,超過30歲的考生必須是1966、1967、1968三屆的高中生,因為這三屆沒有參加過高考。王立群是1965年畢業的高中生,參加過高考,不符合報考條件,錯失了高考機會。1978恢復招收研究生,王立群當即下了考研的決心,並決定就近報考河南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
  • 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時差」  作者 夏守智 陳小願  1988年1月14日,首個臺灣返鄉探親團從臺北出發,繞道香港前來大陸。  原本也打算赴美留學,楊祖珺因緣際會進入了《夏潮》雜誌社工作,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洗禮,也了解了當時大陸的發展情況;受到李雙澤等民歌運動奠基者的影響後,她響應「唱自己的歌」的號召。  「《少年中國》《愚公移山》《送別》這些歌對我影響很大。唱歌不僅是娛樂消遣,更是自我文化表達。『唱自己的歌』代表了文化覺醒,既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繼承,也是對一味西化的反對。」她說。
  • 賞詞如風,王立群帶您品鑑宋詞之美
    楚天都市報1月12日訊(記者徐穎 通訊員單明宇)1月11日下午,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的新作——《賞詞如風——王立群品讀經典詩詞Ⅰ》,在北京國際會展中心中原出版集團展區內,舉行了推介會。據大象出版社相關編輯介紹,《賞詞如風——王立群品讀經典詩詞Ⅰ》為「王立群品讀經典詩詞」系列的第一本,是其回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老本行的心血之作。王立群作為嘉賓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及即將推出的2018年《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中所闡釋的諸多詩詞理念,以及其在「喜馬拉雅FM」中所作的詩詞賞析的講座中的精華都會在該系列中有所體現。
  • 王立群說,如果把李子柒的院子搬到鄭州北龍湖……
    在隨後的「品院論道共話傳承」論壇上,海馬集團董事長景柱與王立群,哲學博士、中國景德鎮海景美術館館長海田等重量級嘉賓就「院子文化與家族傳承」等展開深度討論。  王立群與景柱,共啟中原院子時代12月27日上午,儘管冬日嚴寒料峭,來賓們依舊陸續來到現場。
  • 臺灣有幾十家行動支付平臺,相比大陸的行動支付他們缺少什麼?
    當我們覺得大陸的行動支付很發達很方便的時候,殊不知臺灣有幾十家行動支付平臺。其中,一些國際性的行動支付平臺有Apple Pay、Samsung Pay、Android Pay,帶有本土性質的行動支付平臺有橘子支付、街口支付、行動支付、PChome Pay、歐付寶、橘子支付、國際連、智付寶、臺灣支付、Line Pay、Pi行動支付、GOMAJI、Yahoo奇摩等等,據臺灣有關專家說,臺灣至少有三十五加行動支付平臺。
  • 祛魅「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破解「文化臺獨」第一步
    在這個意義上,我是不認同前面幾位臺灣嘉賓的「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的說法。我認為,那是上一代大陸人在經歷了劇烈社會變革後的不自信和迷惘。為什麼呢?因為人只有不知道怎麼往前走了才會向後看。 至於蔣介石在臺灣發起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我們要說,任何政策都不能脫離時代背景去討論,那是一個全世界範圍左翼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而這個運動從屬於蔣介石「反共」的政治目的,而且存在偏重傳統倫理道德等局限性。 此外還有一個很大的「悖論」,如果「中華文化傳統在臺灣」並且做得很好,那麼上一代的死硬「臺獨」分子是誰教育出來的呢?
  • 蔡英文再這麼搞,以後大陸人要嘲笑臺灣人「沒文化」了!
    臺灣多家媒體17日都報導了大陸教育部的新舉措。《聯合報》稱,「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如今成了大陸新版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的重點之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各部分。其中古詩文原本只要求誦讀,將改為必須背誦,推薦篇目從14篇暴增至72篇;美術、音樂、體育與健康、數學等課程標準增加了有關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像美術課增設「中國書畫」,涉及中國傳統繪畫、書法、篆刻等經典作品欣賞及傳統畫論。
  • 臺灣交換生:到了大陸才發現臺灣人的短視
    2013年9月,我再次踏上大陸的土地,心情卻與此次超重的行李一般,沉重而不安。因為,這一次我不是去當一個短暫的觀光客,而是為期半年的交換學生。我將獨自在大陸生活、學習,並試圖融入、接納當地的文化,即使我「可能」被「不民主」地對待,我卻不能反抗,因為我所在之處是大陸,是「共產主義」國家,所以,我必須忍耐並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