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國文教育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受與發揚比我們大陸好麼?

2020-12-15 繭破

首先我們有一個直接的印象,那就是臺灣遍布與使用的繁體字,讓我們感覺臺灣的國文教育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受與發揚要比我們大陸好,更加重視,素養也高一些。

實際上臺灣人的國文(語文)學習的時間也遠比大陸人要多,相較而言大陸則更重視「實用主義教育」(科學文化素養),所以臺灣人平均國文水平一般不會太差,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修辭也都比較好。

具體而言體現在兩個方面:

1、對經典的理解和運用;

2、語言表達的連貫性與優雅性。

對同一事物的表達,臺灣人可能表達得比大陸人更文學性一點。

總的說來,臺灣國民教育比較完整地繼承了中國傳統教育的思想,注重中國儒家倫理道德對學生的 薰陶,把立高遠志向、孝敬父母、學會感恩、勸學惜時、做品行修養高潔之人作為國文教育的主要目標。

到了普通高中,國學教育的份量就更大了。不僅制定了專門的《"論孟選讀"課程綱要》。在《"國文"課程綱要》中,也明確把國學教育列為它首要的兩個目標:

1、培養閱讀文言文及淺近古籍之興趣,增進涵泳傳統文化之能力;

2、研讀文化經典教材,培養社會倫理之意識及淑世愛人之精神。

但同時在現在也有了一些變化:

1、臺灣的國文教育正在逐步邊緣化,這與臺灣治理大局正在逐步去中國化是相應的。

2、臺灣的國文教育重接受,這與對幾千年中華傳統的尊重是一致的;不像大陸一直以審視的居高臨下的所謂現代人的姿態質疑自己的祖宗,甚至徹底否定。

3、不同學校對國文的重視程度差異很大。

4、學生真正沉浸其中的也是極少數。

5、國文教育的教學方法以傳授為主,較少思辨,這與其教育目標是一致的。

而我們大陸現在也很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對語文的重視程度就可見一斑,高考語文180分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

圖片源自網絡繭破文字原創;

關注編者繭破請分享此文章;

一起交流討論幸福快樂生活。

相關焦點

  • 儒家傳統在臺灣:為何他們能延續傳統文化?
    根據閻鴻中的說法,在臺灣有60年歷史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於上世紀50年代開始編寫,卻在1960年左右才正式被納入課程。真正被官方標榜為重要課程,則緣於「文化大革命」在中國大陸發生。根據資料,1966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發生,對傳統文化破壞嚴重。
  • 看完臺灣傳統文化方知大陸「四不像」
    那裡保存著傳統的「仁義禮智信」和「溫良恭儉讓」。在大陸卻無法看到真正的傳統文化,大陸的文化,只是一個「四不象」。   對於西方文明,中國大陸只是吸收了淺層次的、表面的物質文明,而不是精神文明。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大陸早已革了它的命,「棄之如敝屣」。這造就了一個結果:今天中國雖然在「硬體」上已經開始「超英趕美」,各種超級工程震驚外邦,而在精神上卻日益走向病態。
  • 王立群:大陸與臺灣相比 缺少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
    [摘要]大陸的傳統文化教育,缺少一套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一以貫之的系統性讀本,這就和臺灣等地拉開了距離。 習得中國傳統文化不能靠突擊,應該是一種細水長流的學習。放大到整個社會層面,目前系統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比較少。大多數人知道一些古詩詞、了解一些歷史人物,對中國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只知道個大概,知識比較零碎。這與學校的教育方式有關。最近,教育部出臺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 【本心·活動】「本心教育·臺灣自然人文遊學夏令營」行程發布
    不僅僅是因為那裡的自然風光,現代都市,博物珍奇,熱帶和亞熱帶風情……到訪臺灣的大陸遊客和學者,常會由衷地感慨:臺灣在保護、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方面有太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因為,在與我們相隔一灣淺水的寶島臺灣,傳統文化的根扎得很深。
  • 蔡英文再這麼搞,以後大陸人要嘲笑臺灣人「沒文化」了!
    臺灣多家媒體17日都報導了大陸教育部的新舉措。《聯合報》稱,「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如今成了大陸新版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的重點之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各部分。其中古詩文原本只要求誦讀,將改為必須背誦,推薦篇目從14篇暴增至72篇;美術、音樂、體育與健康、數學等課程標準增加了有關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像美術課增設「中國書畫」,涉及中國傳統繪畫、書法、篆刻等經典作品欣賞及傳統畫論。
  • 臺灣國學教育變遷:日據時代也不曾中斷
    根據閻鴻中的說法,在臺灣有60年歷史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於上世紀50年代開始編寫,卻在1960年左右才正式被納入課程。真正被官方標榜為重要課程,則緣於「文化大革命」在中國大陸發生。根據資料,1966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發生,對傳統文化破壞嚴重。
  • 臺灣「高考」國文試題的啟示(上)【3】
    原標題:臺灣「高考」國文試題的啟示(上) 值得尋味的是,在臺灣學測國文試卷中,沒有這類以整篇小說作為題乾材料的閱讀題,也沒有這種糖葫蘆式的「題串」。如果要進行比較的話,與之相近的有下面這類題,如2011學年度學測國文第一部分選擇題第12、13組題: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12-13題 臺灣有許多河流深情地低吟新舊生命的更新與輪迴,孕育高山與平原的歷史、文化及各族群的光輝。 ……如果沒有了河流,人們仍然能活下去,但卻會變得毫無情意。
  • 揚州邗江區與臺灣兩地攜手共培傳統文化教育之花
    揚州邗江區與臺灣兩地攜手共培傳統文化教育之花 2016年11月30日 10:21: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 兩岸高考語文試題分析:臺灣更注重古代文化
    筆者搜集由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編制的1994-2014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試題,與大陸近年高考語文試題做了一番比較。其中的異同之處,折射出兩岸對漢語文本質及母語教育價值觀的各自理解,也反映出共同的文化歷史淵源。
  • 兩岸三地文化差異:臺灣比大陸更「傳統」
    比如我們說掉頭,臺北叫迴轉,洗手間他們叫化妝間,我們這邊說的電車臺灣人會以為是地鐵,我們說的地鐵他們那邊叫做捷運,很多稱謂上的不同,不僅是用語用詞的不同,背後還有文化歷史社會的因素。儘管我們三地是同文同種,因為三地成長道路太不同了,因此找不到差異,很多事情交流起來會很困難。另外香港和臺灣又不同。
  • 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作者 夏守智 陳小願  1988年1月14日,首個臺灣返鄉探親團從臺北出發,繞道香港前來大陸。  她還記得,1970年代臺灣流行「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的順口溜;西方文化處於強勢地位,唱英文歌曲、吃漢堡喝可樂、讀美國名校成為一代乃至幾代人共同的價值追求,而「我們自己的文化與歌曲被忽視了」。
  • 臺灣同胞來大陸蓋了個藝術村,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你知道在哪嗎?
    華泉小村位於江西省鷹潭市龍虎山景區內,佔地250畝,是集旅遊、休閒、住宿、娛樂、體驗於一體的綜合藝術村,由「臺灣首富」王永慶之女王瑞華女士和臺灣教父級音樂大師劉家昌先生聯手打造,旨在保存和宣傳中華傳統文化,並為當代的中國藝術家提供理想的創作和創業場所。
  • 臺灣人身上特有的氣質——男生儒雅大氣、女生嗲聲嗲氣
    當然他們只是臺灣人的「一亮點」,不能蓋「面」,但就是這「點」可以映照臺灣特有的生活成長環境。從臺劇中,也能體會到臺灣人的說話、處事風格。說話柔聲細語,估計脾氣再火爆的人,遇到這樣的對白,也能消消氣。臺灣人的彬彬有禮,溫文爾雅,淳樸的民風和良好的道德風尚,體現了中國文化或傳統道德美好的一面。
  • 在臺灣,中華文化基因這樣傳承(臺灣在線)
    新華社記者 魯鵬攝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北師大與師生交流時說,不贊成把古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番話引發大陸文化教育界的深思,使在當代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 臺灣桃園縣長吳志揚:中國傳統文化會影響世界
    談兩岸:大陸為臺灣提供了很大的市場  「我覺得大陸給臺灣各行各業提供了的很多的機會,大家都很有創新。」吳志揚說,「臺灣欠缺的是一種大勢發展的市場,現在大陸市場可以讓我們做充分的發揮。」  在大陸出臺了一系列惠臺政策以及兩岸籤「ECFA」協議後,臺灣的企業成為直接的受益方,企業的市場頓時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吳志揚說,「臺灣的企業受惠使老百姓能夠間接受惠,我們現在鼓勵這些受惠的企業要幫員工加薪,讓老百姓感覺到這些好處,而不僅僅是讓企業得到好處。」
  • 六藝、雅文化、匠人精神……「明方教育」想把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帶...
    六藝、雅文化、匠人精神……「明方教育」想把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帶進中小學校 作者:郝方舟 發布時間:
  • 臺灣年輕「流浪者」大陸尋訪傳統文化之源
    中新社新北5月6日電 題:臺灣年輕「流浪者」大陸尋訪傳統文化之源中新社記者 劉雙雙 劉舒凌6日,鏗鏘有力的鑼鼓聲在臺灣新北的雲門劇場響起。這是臺灣青年黃智琳在大陸黃土高原、甘南藏區「流浪」二個月、尋找中國鼓文化之源的收穫之一——山西威風鑼鼓。
  • 從臺北故宮博物館國寶創意課看臺灣STEAM教育進中小學課堂
    (臺北故宮文物STEAM課程)做為文化部門,臺北故宮此次的國寶創意課程是臺灣政府推動STEAM教育的一項具體活動。不僅文化部門,科技及產業等其他部門也都參與了STEAM教育的推廣。而最重要的教育部在近年推動的108課綱明顯偏向STEAM教育。除了增加實作課程學分,還讓跨學科領域課程PBL式教學進入正式課表。
  • 兩岸高考作文題 「畫風」不太像 大陸外向臺灣內觀
    臺作文分值二十七僅佔全卷四分之一  臺灣地區的大學入學考試制度與大陸較為不同,分為大學學科能力測驗與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分別簡稱學測和指考。其中的語文科目臺灣稱為「國文」,是學測和指考都有的科目之一。以學測的「國文」試題來說,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大部分。
  • 臺灣升五星紅旗人士接受本報專訪:盼大陸"王師"統一臺灣
    這是臺灣愛國人士魏明仁組織的升旗儀式,他的行為立刻引發了兩岸民眾的關注,2日,《環球時報》對魏明仁進行了專訪,魏明仁表示,拿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護照行走天下,是他的最大期盼,他希望大陸「王師」立刻武力統一臺灣!當電話接通,記者詢問魏明仁「是不是碧雲禪寺升國旗人士」時,他首先糾正了記者的說法:「我們這不是碧雲寺,而是『社會主義民主思想愛國教育基地』,簡稱為『愛國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