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因為那裡的自然風光,現代都市,博物珍奇,熱帶和亞熱帶風情……
到訪臺灣的大陸遊客和學者,常會由衷地感慨:臺灣在保護、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方面有太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
因為,在與我們相隔一灣淺水的寶島臺灣,傳統文化的根扎得很深。國學在年青一代心中種下精神的根、文化的根、並對臺灣民眾的整體文化素質和道德價值觀產生了深遠影響,臺灣人的儒雅與普及國學教育密不可分。
處於轉型期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面對新舊的變遷,充滿迷惘、惶惑、浮躁、掙扎。精神層面的「危機」促使人們到中國傳統文化裡去尋找慰藉和支持。
我們這個有著偉大「文統」和「道統」的國度,這個向世界貢獻了孔子、孟子、老子、莊子、李白、杜甫等無數傑出人士的國度和民族,經過對「國學」的否定和拋棄,再經過全盤西化,眼下出現了文化斷層和精神缺鈣!我們今天的虛無感、今天的功利主義,很多都源於我們對於歷史的失憶。
傅佩榮先生說:「國學是中國人安身立命之基」。 如今,我們快要成了無根的人群。
正因為如此,我們把目光投向臺灣……
臺灣一直在努力傳承傳統文化的經典。
臺灣的國學教育有一個統一的哲學基礎,那就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幹。這個哲學基礎,也可以說是信仰,經過幾千年的實踐證明是適合中國人生活的。有了統一的哲學基礎,才能幫助學生形成一個比較統一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道德、倫理與人格的教育也才有落腳點。
臺灣學校一直延續「國文」的稱謂,使用沿用幾千年的繁體字。在小學階段,臺灣學校注重傳統文化思想的薰陶和古文訓練,以國文、歷史和傳統文化課程為主。在高中階段,文科的必修課程有三種:《高中國文》、《國學概要》、《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前兩種是語文基礎知識,以及經史子集的基本介紹,《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則完全是「四書」內容。
臺灣保持著傳統的倫理秩序。
臺灣的家庭關係很傳統。到臺灣旅遊的大陸人總會留下一個印象,那就是:臺灣更像傳統的禮儀之邦。老人是臺灣家庭裡的爺,兒女如果不孝就是大逆不道。即便只是遊走臺北市區的幾條主幹道,你就會發現,路名依次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此外還有「四維」、「八德」之類出自「四書五經」的路名,對於學習經典誦讀的孩子來說,穿梭其間,即是耳濡目染,躬行實踐。
臺灣有淳樸的民風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正應該歸功於其傳統教育。
臺灣道德教育的宗旨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繼承固有道德」。臺灣各級學校立下了「禮、義、廉、恥」的共同校訓,今天台灣的中小學教育更加重視修身養德。「小學開設《生活與倫理》課程,重點加強對小學生『社交禮儀、生活起居、孝親敬長、善友樂群、待人接物、愛國』等方面的教育。國民中學(初中)開設《國民與道德》課程,重點強化對初中生『修己善群、立身處世、互助合作、濟人利物、民族意識、民主法制、國家尊嚴』等方面的教育,意在『弘揚中華優良文化』。高級中學則開設『公民』課程,在『學養、知能與價值觀念、健全品格、弘揚優良文化、培養法制精神、建設和樂社會』等方面作為教育的重點」。可以說,「禮儀廉恥、溫良恭儉讓」已經成為臺灣人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東西。
走進臺灣,我們所見到的「中華傳統文化」,不是口號,也不是符號,而是深深地紮根在土壤裡,濃濃地融化在血液中,是藏於典雅館舍內的瑰寶,是融入各色建築裡的泥沙,是學校課本中的白紙黑字,是市井裡巷的言談舉止……
和本心老師一起遊歷臺灣,讓我們換一種方式浸潤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