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研討會現場。 湖南日報記者 趙持 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王晨12日在湖南韶山出席弘揚延安精神理論研討會並講話。他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延安精神的重要論述精神,進一步做好延安精神的學習研究、宣傳貫徹等各項工作,讓延安精神在新時代不斷發揚光大,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12月13日《湖南日報》)
作為一個湖南人,一個紅色熱土上的基層黨員,我對延安精神始終心嚮往之,為了觸摸延安精神的內涵,讓延安精神在新時代發揚光大,不久前,我來到革命聖地延安。
莽莽黃土高原,最美的還是延安窯洞。
就像久別的親人重逢,一切都是那麼熟悉,那麼親切。站在楊家嶺窯洞賓館樓上,舉目四望,巍巍寶塔山下,滾滾延河水旁,隨處可見的一排排一孔孔拱形門窗毗鄰相連的窯洞,構成了延安一道著名的風景。上鳳凰山,過王家坪,進楊家嶺,再赴棗園。每到一地一處,我都仔細觀看這些山溝溝裡的黃土窯洞。令人難以忘懷的是,革命領袖居住的窯洞裡,木桌、木椅、土牆、土炕……每一處擺設都簡單到不能再簡單,樸素得不能再樸素。
在毛澤東等領導同志住過的窯洞裡,散發著這種樸素而高尚的氣息。延安窯洞同延安的小米一樣,營養著貧血的生命,培育了一代革命志士。窯洞裡、油燈下,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部署一次次驚天動地的戰鬥。他們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裡,從容指揮著世界上最大的革命戰場。窯洞簡陋,油燈如豆,卻如沉沉夜空中明亮的北鬥,照亮了中國革命的航程。
我在窯洞裡久久徘徊,看著綿軟的黃土,不禁勾起了遙遠的追憶。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面對氣焰正盛的日本侵略者,迷茫和焦慮的情緒在中華大地散播蔓延……正是在鳳凰山麓那孔簡陋的窯洞裡,毛澤東寫出《論持久戰》這篇光輝著作,撥開了當時籠罩在國人頭上的陰雲,也留下了因為專心寫作直至棉鞋被炭火燒穿方才發覺的佳話。
一夜夜的挑燈苦思,一夜夜的奮筆疾書,不知花費了多少心血,不知熬幹了多少燈油。在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展廳裡,就陳列著一盞小小的煤油燈。當年,在延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辦公桌上,都擺放著一盞這樣的燈。在燈下,毛澤東等領導同志寫下了卷卷雄文,指引中國革命闊步前進。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下,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解放坦途。
或許當初很少有人會想到,12年後,就是這群住土窯、點油燈、吃小米、穿草鞋的共產黨人掌握了全國政權,帶領人民當家做主人。歷史的興替,竟然肇端於幾孔土窯!靜默的延安窯洞向世人宣告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這類興亡之數,也引發了一位名叫黃炎培的老人的關注。不知是否天意,歷史把他和毛澤東的一段著名對話,就安排在了延安窯洞,時值1945年7月抗日戰爭即將勝利、解放戰爭即將爆發的前夕。
黃炎培先生說:「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律的支配力。……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周期律的支配。」毛澤東肅然回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轉眼75年過去了,中國共產黨也即將迎來百歲華誕。當年的對話者逝去久矣,然窯洞依舊,言猶在耳。今天,從延安梁家河窯洞裡走出來的人民領袖,帶領我們昂首闊步走進了新時代。弘揚優良傳統,踐行群眾路線,是破解歷史周期律的法寶。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但烽火年代用血肉鑄成的延安精神日益彰顯出強勁的生命力。延安窯洞,如同一尊無字豐碑,一盞指路明燈,一座長鳴警鐘,一面歷史明鏡,而寶貴的延安精神,就蘊藏在這大大小小的窯洞裡。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這一孔孔窯洞都像一隻只巨手,招引人們走進那個火紅的時代,賡續紅色基因,用滾燙的薪火溫暖自己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