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利峰,詩人。有多篇作品見諸於報刊。
延安,歷史厚重,紅色基因流淌在血液裡,骨髓裡;延安,令人嚮往,盪氣迴腸;延安,炎黃子孫的精神家園,滋生前行的動力之源。
(一) 延安,延續輝煌的熱土
帶著夢幻的期待
捧上這把熱土
心中日思夜想的夙願
在華夏的版圖上
彈丸之地
南接鹹陽、銅川、渭南之襟
北連榆林邊關之沿
東沁黃河之水
西吻隴原慶陽之嶺
古稱膚施,延州
鬼斧神工山川河流
溝壑縱橫,氣勢磅礴
三秦鎖鑰,五路襟喉
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鼎立
延河、汾川河交匯
延安延續輝煌的熱土
今日格外熠熠生輝
流連忘返
時光易失永不回
3萬年前「黃龍人」的棲息地
滋養了民族精神之源
蒼松翠柏
繼往開來的炎黃子孫
朝聖天下第一陵
犬戎與獫狁人
白狄部落、羌胡人
從西周到春秋
消失在三國的煙雲之裡
無蹤無影
時空在變幻
黃河之水天上來
滔滔不絕
奔流大海不復回
華夏民族一統
這片熱土
註定承載一種厚重
綻放輝煌
李闖王揭竿而起
瞬間偃旗息鼓
理智再次喚醒人們
對明天的期盼
毛澤東帶領的共產黨人
在人們的視線裡放大
萬裡長徵落腳點
時間定格在1935年的10月
路漫漫其修長
吾將上下而求索
十三個春秋
共產黨人的初心被熱土點燃
建設一個新社會的使命
在貧瘠的土地上伸展
向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
夢想從這裡展翅翱翔……
(二)延河,流動的記憶
在寶塔山的目光裡
延河大橋不算高大上
3孔6拱空腹式石拱橋
1956年,仿照趙州橋建成大橋
土牛拱胎
與寶塔山渾然一起
相諧相輝,聯芳濟美
在遊人的眼裡
構成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徘徊在寬廣的橋面
車水馬龍
大地跳動的脈搏
從河邊柳枝梢頭傳遞
思緒隨微風飄動
探訪1935年10月
紅軍戰士足跡
歷史,塵封在寶塔的記憶裡
當年,河床的泥沙上
淹沒草鞋的烙印
48年重慶談判
渴望和平的人們
趟過冰凌延河水
撲向河岸迎接一個時代偉人
咱們的領袖毛澤東
(二) 寶塔,前行的航標
往事難以回味
幾回回夢裡回延安
雙手摟定寶塔山
一代文豪賀敬之《回延安》的詩句
久久在世人的心田迴蕩
如痴如醉
大腦裡浮現崢嶸歲月
寶塔,千年古塔
聳立在山腰
彰顯嘉嶺山的靈性
夕陽下,古時為人們報時鐘
戰時報警徹全城
如今是如此的坦然和安詳
與摘星樓遙相呼應
把酒臨風
公井、東嶽廟、嘉陵書院、烽火臺
「胸中自有萬甲兵」範公
高枕而息
天邊,那片抹不去的雲彩
站在山頂之上
高超碧空,俯視紅塵
鳥瞰延安容貌
盡收眼帘
延河大橋上的人們
舉目仰望
九層寶塔的睿智
傍晚,霞光燃燒的天邊
為寶塔披上了挺拔的金裝
夜幕下,寶塔山展示燈光秀
五彩繽紛,絢麗多姿
新徵程的出發點
歷史、現代、人文、自然、革命的之光
照亮了延安的夜空
(四)革命紀念館,冉冉升起的朝陽
夢裡喚你千萬遍
一切就在眼前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照亮清涼山的時候
延安革命紀念館前
領袖的巨大雕塑闊步走來
帶來自信和豪邁
浩氣凌雲
折射出耀人的光芒
展館裡, 3.5萬件文物、5500張照片
革命歷史的畫卷綿延不盡
毛澤東神採奕奕
朱德笑容可掬
劉少奇剛毅挺拔
周恩來瀟灑飄逸
山風感受到生活的純真
他們工作、生活場面
書寫出的一條
人間滄桑的正道
深深刻印在延安的山山水水
隨霞光照亮了山川河流
劉志丹,謝之長瞑目
革命自有後來人
傳播馬克思主義
宣揚共產主義思想
歷史的畫面如火如荼
展現在人們的腦海
十三年革命的火種
熊熊燃燒
構築一道道銅牆鐵壁
萬眾一心
抗日戰爭的硝煙漸遠
解放戰爭的炮聲散去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為人民服務
實事求是
延安精神的傳家寶
世代相傳
中國,一艘古老的巨輪
起帆遠航
(五)楊家嶺、棗園,勝利的燭光
清水不是酒
情到深處也醉人
楊家嶺,陝北的一個小山村
兩山對峙,一水中流,山峁聳立
踏著青石板
拾級而上
坡前的泥土散發著誘人的芬芳
山上幾口窯洞前
人們前來參觀的人們絡繹不絕
院外,木質建構的涼亭依然挺拔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洪亮的湖南口音
洋人安娜.路易斯.斯娜屁股下
石凳為之一震
震撼了世人的耳目
歲月留下的一排窯洞
默默地講述著時代的故事
一張木質桌子,一架木床
一個舊暖瓶,一盞舊油燈
一部電話機,一個暖瓶
如此親切和簡樸
把人們的思緒
引向3千多個不眠之夜
大山作證
星星和月亮作證
窯洞窗戶透出的冉冉燭光
點燃東方的朝霞
多少個不眠之夜
《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巨著
在紙菸的燃燒中
隨煙霧迸發
繪製中國革命的藍圖
山腳下,一座基督教教堂
俯視像一架降落的飛機
1945年4至6月,547名代表
代表121萬名黨員
召開了中共七大
毛澤東思想的光芒
從此正式閃爍
跨入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長河
匯集成革命的洪流
波濤洶湧
信步棗園內
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
老一輩革命家闊步前行的塑像
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中央書記處紅色牌子
掛在西北角一間不大平房的門前
山坡上,領袖居住過的窯洞以此排開
與楊家嶺不同之處
每人的窯洞裡多了一部紡車
古老而簡易
講解員吐露出一個秘密
周恩來、任弼時曾獲紡線能手
中央醫務所、幸福渠
依然展現人們的面前
《為人民服務》的講臺
毛澤東激揚頓挫的聲音
迴響在人們的耳邊
《論聯合政府》《抗戰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
為棗園注入了生命力
活力永駐
(六)南泥灣,革命的風情
深深的吻著你
屏住思念的呼吸
一條的爛泥灣
荒山臭水黑泥潭
一片荒涼少人煙
曾經幾何成為了夢想神往的地方
渴望了很久
一次難得的會面
徹夜難眠
抹不去的思念之情
初秋,南泥灣四周山巒
層林盡染
別有一番風韻
獨領風騷
漫步在南泥灣
遠遠飄來香菇面的芳香
幾位耄耋的老紅軍盡情享受著
眼神充滿對新生活的嚮往
郭蘭英的響亮歌喉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
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
陝北的好江南
鮮花開滿山
好地方來好風光……
上世紀四十年代
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展顯在人們的腦海
朱總司令現場勘查背影
印在大山的深處
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開荒屯田 生產自救
三五九旅的名字
22名生產英雄
記載在南泥灣革命的豐碑裡
牛羊豬雞滿山跑
糧食瓜菜堆如山
譜寫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壯麗凱歌
九龍泉、桃寶峪紅樓、大生產展室
閃爍延安精神的光彩
耀眼奪目……
佇立在延河大橋,有割捨不了的情懷,445處革命舊址歷歷在目,浮現無數革命先烈前僕後繼景象,耳邊響起人民群眾耳熟能詳的歌曲《繡金匾》, 一繡毛主席人民的好福氣,你一心為我們,我們擁護你;二繡總司令革命的老英雄,為人民謀生存能過好光景;三繡周總理人民的好總理,鞠躬盡卒為革命人民熱愛你……
文藝輕刊編委會
主 編:許 仙副主編:白素貞
編 輯:羅米歐編 輯:朱麗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