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早的皮革、甲冑,到如今的防彈衣、紅外夜視儀,單兵裝備的變遷,可以說很直觀地反映出了軍事科技的發展。而最近,我國單兵裝備就傳出新消息,我國科研團隊航天科工二院研製的「黑科技」已得到應用。
據《環球時報》在11月12日的消息顯示,我國航天科工二院206所成功研發的單兵敏捷型無動力外骨骼,第一批產品已經成功交付高原部隊使用。主要作用,就是幫助前線士兵在高海拔地區和山地地形的活動,更加輕便、省力。而且因為這些地形複雜,往往導致運輸車輛甚至是騾馬都無法順利通過,只能依靠人力進行搬運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海拔越高大氣壓越低,氧氣也更稀薄,士兵們在高海拔地區的活動,體力消耗遠超低海拔地區。有數據顯示,當海拔高於3500米之後,人體的運動能力就會開始出現嚴重損耗。比如如今喜馬拉雅山脈對峙地區一些重要高地,其海拔高度就在5000米左右。身處此地,人體運動能力往往只剩下一半多了,加上地形複雜,消耗體力更加嚴重。基於這樣的情況,一款能夠為我軍將士節省體力的減負裝備至關重要。
根據航天科工二院206所副總師張利劍,在接受採訪時的說法,這款敏捷型無動力外骨骼主要針對的就是高海拔地區的活動,比如攀爬和搬運工作。因為採用了大量的碳纖維材料,整個裝備的重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削減。4公斤左右的重量因為要連接地面,腿部都不會感受到太多負擔。而且考慮到地形複雜難免會磕磕碰碰,所以用碳纖維材料還能夠保證其材料韌性,不容易損壞。
據了解,這套敏捷型無動力外骨骼,採用彈性儲能設計,人體70%到80%的負重會直接傳導至地面。經測試,負重50斤的情況下也能完成快速奔跑。也因為這種設計,這套外骨骼裝備在為士兵減少體力損耗的同時,還能加快士兵的體力恢復速度。而且,因為考慮到實戰性要求,可能出現需要擺脫外骨骼的特殊情況發生,整個外骨骼的穿脫採用了簡易化設計,正常情況想要擺脫這套外骨骼裝甲,只需要10秒鐘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研發單位,航天科工二院206所給出的說法是首批的敏捷型無動力外骨骼產出,需要20來天。每月產量在1000套左右,價格並未公布。如果官方準備量產化製造,恐怕數量上就遠非這個數值可比擬的了。
無獨有偶的是,在今年8月初,我軍官方帳號「人民陸軍」還在社交媒體上放出過一段視頻,是我國陸軍勤務學院在實戰演練中,使用外骨骼裝甲的畫面。當時展示的這套外骨骼裝甲還是用於後勤保障方面,可讓單兵擁有160斤的負重能力。在單位時間內,士兵可以單人完成幾百公斤重物的搬運工作。這在以往通常需要多人進行,該外骨骼裝甲的投入,對我軍後勤運輸工作有著極高的效率提升。
從這幾個消息來看,我國在外骨骼裝甲技術上的研究,顯然已經有了一個不錯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