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攻略 | ■街道弄堂 | □老鋪潮店 | □古蹟新訪
我認為,打卡網紅景點絕不是解讀一座城市的唯一途徑,獨特的人文視角能發現更多小眾的寶藏去處。我們計劃用一年的時間,探訪100個「最上海」的人文旅行地,今天推薦第97個旅行地:興順裡。
說起上海的石庫門建築,如今人們首先想起的就是新天地和田子坊,好像石庫門一直都是那麼拿得上檯面的上海一景。其實隨著上世紀30年代新式裡弄和花園裡弄的興起,石庫門就已經開始從外地官紳富商的住宅,逐步成為了城市下層居民的棲身之所,「亭子間」、「天井」、「七十二家房客」才是石庫門建築大部分時間裡的真實寫照。
於是當你站在新天地北裡的街頭,你確實能看到石庫門建築的外形,卻已經很難想像七十二家房客如何擠進侷促不堪的一個小小門頭裡,如何在「螺獅殼裡做道場」;田子坊誠然保留了更多裡弄生活的肌理細節,但愈發商業化的開發入駐已經逐漸把那一點人文精神和藝術品味驅逐殆盡。成功的商業開發,勢必會犧牲一部分乃至於大部分的歷史味道;但如果想看看石庫門原來的模樣,除了陝西南路上的步高裡,永康路上的興順裡也是值得一去的歷史寶藏。
特色:上海保留完好的最大的石庫門建築群之一
地址:永康路37號、38號
上世紀20年代,法商中國建業地產公司在嘉善路和永康路交匯處先後建造了興順北裡(1926年)、興順東裡(1928年)以及興順南裡(1929年)。三個裡弄規模巨大,規模甚至超過建業裡和步高裡。走在嘉善路上,你會發現裡弄面向道路的一側牆壁已經修整一新;轉身進到裡弄,風侵雨蝕的痕跡卻還歷歷可見。無論是沿街開出的袖珍店鋪、疲憊旋轉著的吊扇,還是苔痕斑駁的屋瓦牆磚、提筆練字的少年,仿佛都在都在告訴你,歲月的故事依然一遍又一遍地在這一幢幢老舊的石庫門裡重複著……
永康路38弄興順北裡35號,曾經開過一家石庫門家庭博物館。從客堂間、灶披間、天井到亭子間、老虎窗,從八仙桌、軍大衣、菜籃子到煤球爐、老鐘錶、木鋼琴,房主達世平先生把自家四代人的生活場景原汁原味地在這裡呈現出來,一景一物都充滿了對過去生活的深情懷念。雖然博物館已經閉門多年,但可以想見這裡弄深深的一門一戶中,或許都是未知的驚喜。
1941年皖南事變之後,新四軍駐上海辦事處在興順東裡15號成立;直到1942年末撤銷,這裡共輸送了1700餘位工人、職員、學生和文化界人士前往根據地,發展和壯大新四軍。經歷了形勢險惡的動蕩年代,物是人非的興順東裡也從未對外人誇耀過自己的的光榮歷史。只有那斑駁的一磚一瓦,抹不去歲月的滄桑。
在這普普通通的興順裡中,還住過徒步環遊地球的第一人——潘德明。1930年夏天,上海有幾個年輕人組織了一個「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立志要以徒步走向亞洲,向世界展現中國人勇敢無畏的精神。潘德明聞訊加入,未曾想卻是自己隻身一人、歷經七年走完了環球的旅程。一路上會見過世界上最有權勢的政要,潘德明回到上海後卻從此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興順南裡的住處靠熨燙衣物和繪製宮燈養家餬口,令人唏噓。
如今,週遊世界已並非聞所未聞的新鮮事,然而真正的見識恐怕是在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之後的沉澱和內化。即使囿於自己生活空間的這一小片天地裡,只要具一雙慧眼,我們也能讀出這街巷裡弄中的人文上海。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和我一起探索那些不為人知的人文上海:
©Kyle腳步不停 未經許可 謝絕轉載 盜圖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