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考古:消失的羅布泊、樓蘭古城探謎
驀的世界
歷史愛好者
中國沙漠面積約有70萬平方公裡,如果算上戈壁灘的面積,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3%,處於極度乾旱的環境。雖然我們每年都在治理,也僅僅是控制沙漠面積不再擴大。
中國地理圖
我國最著名的八大沙漠都在中國的大西北:塔克拉瑪幹沙漠、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準噶爾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庫木塔格沙漠、柴達木盆地沙漠、庫布齊沙漠、烏蘭布和沙漠。
西北沙漠圖
1935年,中國地理專家胡煥庸提出,中國人口的地域分布以黑河和騰衝畫一條線(胡煥庸線)為界,把中國分為東南與西北兩大區。幾十年過去了,世事巨變,但唯獨這條線還未改變。線的西北方向,國土面積佔64%,人口卻僅有4%;而線的另一頭,36%的國土,卻聚集96%的人口。
胡煥庸線
我國的沙漠成因歸為兩類, 自然因素和人為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是西周時期結束了大暖期,地球變冷,北方降水減少。不過最近三十年,天氣開始轉暖,北方降水有所增加。但是北方依舊偏乾旱,土壤中水分少,植被也少,土地疏鬆,容易形成顆粒,特別是北方的大風,很容易把沙粒吹到遠方,形成新的沙漠區。中衛沙坡頭地區的沙漠就存在沙粒過黃河的現象。
中衛沙坡頭
中國人口持續增長,一些地區常有濫墾、濫牧、濫伐等粗放的掠奪方式,加速了對植被的破壞, 水土流失,沙漠化持續發展。把不應該成為沙漠的地方破壞成沙漠,比如在陝西和內蒙古伊克盟的毛烏素沙漠,大都是這樣造成的,即為「人造沙漠」。
我國沙漠的三種類型為,沙質草原荒漠化、固定沙區活化和沙丘遷移入侵。
毛烏素沙漠
根據野外調查及航空衛星照片的分析,以土地利用為主的沙漠化:過度農墾佔沙漠化土地面積的25.4%,過度放牧為主的佔28.3%,過度樵柴為主的佔31.8%,水資源利用不當及工礦建設破壞植被所引起的佔9%,單純由風力作用的沙丘前移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僅佔5.5% 。
可見,人為原因是沙漠化過程中最為主要的因素。
內蒙古沙漠分布圖
過度放牧使呼倫貝爾陳巴爾虎旗草原開始退化。由於大面積開發農田和砍伐林木以及氣候的變化,呼倫貝爾的生態逐漸惡化。目前,呼倫貝爾草原沙化面積達到87.6萬公頃,形成一條縱貫呼倫貝爾草原和大興安嶺西麓的巨大沙帶,成為繼科爾沁、毛烏素、渾善達克沙地之後的全國第四大沙地。(來源:光明日報,2004年07月23日)
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分布著很多沙丘,也稱為沙地。
原來這裡距今35億年至5億年,一直是汪洋大海,地質學家稱作古興安海。後來形成若干孤島式陸地,再受到華力西運動的影響,中國北方海洋大部分都變成了陸地。
呼倫貝爾草原
在該草原上,發現很多細石器遺址,這是漁獵民族使用的工具。遼代時期,契丹人在這裡墾種,建城,挖水渠,開邊壕等,不僅破壞了草原植被,也破壞了地表土層,使得地下沙粉露出擴散,形成流動沙丘。到了元代仍有一定數量的農業耕種。
現在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沙漠化更為嚴重,修建鐵路砍伐森林,尤其濱州鐵路沿線的沙漠化特別嚴重。
科爾沁沙地,由古松遼大湖而來,其地下沙土很厚,鑽孔80米左右,皆是粉沙,有的厚度居然要超過100米。
科爾沁最早的文化是著名的興隆窪文化,距今8200年—7400年,這裡是中國最早使用玉器的地方。其後,又產生了最要的紅山文化,出土了玉龍,以及祭壇、廟、冢,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
遼金時期,這裡大規模遷徙,砍伐大量森林,破壞草場,改成耕地。長期耕種後,地表的流沙越來越多,形成流沙。清代大量墾荒,造成的危害更大。
科爾沁煤礦
烏蘭布和沙漠位於內蒙古阿拉善高原的東北部,黃河後套平原的西南部。這裡是典型的「人造沙漠」。原來這裡一些地區屬於匈奴人的原住地,頭曼城在後套平原的五原縣境內,曾經也是「草木繁盛,多禽獸」。
烏蘭布和沙漠
漢人驅趕匈奴後,在這裡進行大量屯墾,不斷砍伐森林進行耕種。漢代墓葬,喜歡使用大量木材,導致森林面積減少,耕種導致扶沙出現。西夏的強大,使這裡再次復興,但是沙漠化更加嚴重。
到了清代,這裡已經是「沙深數尺,流走不定。馬蹄過處,沙復掩之」。
毛烏素沙漠在內蒙古烏審旗與陝西榆林地區。這裡曾經是少數民族生活的地方,在南北朝時期,生態環境就保持相當好。但是,到了唐代一些地區出現了流沙堆積。北宋時期,無定河流域的流沙又擴大了。
無定河
追究原因,首先在修建統萬城的時候,為了蒸土築城,就砍伐了大量樹木當作燃料,大規模取土,使得附近地表支離破碎,這些地區水土流失,使得河水泥沙增多,河床抬高,左右動蕩不定,於是奢延水在唐代改稱無定河。
統萬城
西夏時期,這裡也進行了大規模的墾耕。明朝在這裡修建明長城,擴大了沙地範圍,加速了沙漠化。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這裡曾有過輝煌的綠洲文明,消失的樓蘭、尼雅、米蘭、精絕等古城。然而氣候變化,河流、湖泊的乾涸,綠洲消失,輝煌的西域古城成為沙漠裡的墓碑,這都與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變遷有關。
距今2.3億年至2500萬年,這裡曾經是特提斯海(特指現在的喜馬拉雅山海洋沉積物和海洋生物化石的古海域)。由於地殼的變化(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海水逐漸退去,形成一些湖泊,由於喜馬拉雅山系的阻擋,印度洋暖溼的海風很難吹到這裡,塔裡木盆地就逐步出現了極端乾旱的荒漠現象。
塔克拉瑪幹沙漠最常見的季風為東北風和西北風,而東北風最強。因此,沙漠最早形成於東部,東部的沙丘多在50—200米之間。而西部的沙丘多為10-50米之間,沙丘的年齡越早,形成的高度越高。
也正是因為季風,風吹黃沙,天降黃土。古人稱為「天雨黃土」或「雨土」,也就是我們現代人說的「沙塵暴」。在《竹書紀年》中,記載了殷商時期的降土現象:「帝辛五年(公元前1150年),雨土於亳」。
經年累月的堆積形成黃土,中國著名的黃土高坡的厚度為100-200米,甘肅蘭州附近最厚處可達336米。看起來,絲綢之路南道上的綠洲被掩埋消亡,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黃土高坡
塔裡木盆地乾旱少雨,河流的水源主要依靠冰川融雪來補充,差不多每條河流都有數百條以上的冰川。比如來自天山、崑崙山和阿爾金山的冰川融雪,形成塔裡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和米蘭河,以及來自敦煌附近冰川的融水,不斷注入羅布窪地,形成了羅布泊。
塔裡木盆地
大暖期結束,中國北方地區降水減少,冰川水源補充不足,使得很多河流流程變短,已經不能流入塔裡木盆地的腹地。而塔裡木河的斷流,就直接導致了羅布泊的消失。
塔裡木河
羅布泊曾經是中國第二大鹹水湖,就這樣神秘消失了。
在1934年,斯文·赫定得到盛世才的批准去羅布泊考察,他們沿著塔裡木河—孔雀河水道航行。5月16日,他們的船划進了羅布泊。他首次明確指出羅布泊是塔裡木水系的終端鹹水湖,並且測算羅布泊的大致面積為2800平方公裡,不過夏季由於蒸發嚴重,湖面會迅速縮小,減至1900平方公裡。他還進一步完善了羅布泊的「遊移湖」說,而且對遊移的周期做了具體的推論。
斯文·赫定在羅布泊
王炳華先生在《新疆訪古散記》寫到,接近羅布泊荒漠的孔雀河下遊,已是一片乾涸的河谷。這一變化,開始於50年代初期,開發建設的要求,在塔裡木河、孔雀河上遊修建了水壩,庫爾勒地區農業得到了足夠的開發用水。
羅布泊、小河墓地、樓蘭古城、古墓溝
由於人類活動,農業耕種需要灌溉,河流築壩,下遊斷流從而使得羅布泊在地球上消失。
而樓蘭古城的消失,由於篇幅原因沒有細談。
樓蘭王國最早的發現者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險隊沿著乾枯的孔雀河左河床來到羅布荒原,在穿越一處沙漠時才發現他們的鐵鏟不慎遺失在昨晚的宿營地中。赫定只得讓他的助手回去尋找。助手很快找回鐵鏟甚至還揀回幾件木雕殘片。赫定見到殘片異常激動,決定發掘這片廢墟。
樓蘭古城
斯文·赫定挖掘,發現了一座佛塔和三個殿堂以及帶有希臘藝術文化的木雕建築構件、五銖錢、一封佉盧文書信等大批文物。隨後他們又在這片廢墟東南部發現了許多烽火臺一起延續到羅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風沙掩埋的古城,這裡就是樓蘭古城。
樓蘭古城衛星圖
目前樓蘭古城進去花費較多,並且還需要得到文物相關部門的批准,也只能在裡面瞻仰一圈。不過裡面的文物嘛,你只能看不能拿。
樓蘭人曾經對周邊環境有所破壞,濫砍濫伐導致水土嚴重流失。曾有記錄,「嚴禁砍伐活樹,否則罰馬一匹」,可見當初破壞環境相當嚴重,才有此禁令。
樓蘭古城
《水經注》曾記載,東漢以後,樓蘭嚴重缺水。估計是塔裡木河中遊改道,才導致如此。正如,斯文·赫定預測的那樣,河道泥沙容易淤積,導致改道,羅布泊才成為「遊移湖」。這才有小河墓地的存在,樓蘭古城的消亡。
小河墓地
最近,有學者提出從西藏取水,可以直接改變新疆缺水的現狀。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對於中國人來說問題不大,但還是要考慮到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我心裡總有一份情懷,希望能見到沙漠成綠洲,滄海變桑田。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特別鳴謝驀的世界公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