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遊洪峰提前平穩通過了武漢。
據《長江日報》消息,7月1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全市應對高水位汛情工作舉措。會上市防辦通報,長江洪峰已通過武漢,未來一段時期,水位仍將在高位運行,防汛形勢依然嚴峻。
上午8時,長江漢口站水位28.67米,超警戒1.37米,持續超警戒8天;漢江新溝站水位29.12米,超警戒1.62米,持續超警戒9天。
監測顯示,7月12日23時,長江武漢段水位達到今年入汛以來最高峰,漢口站洪峰水位28.77米,流量56400立方米/秒。7月13日,長江洪峰通過武漢,本輪洪峰水位是有水文記錄以來的第4高水位,低於1954、1998、1999年。
「長江洪峰通過武漢並不意味著險情解除了。」
7月14日,武漢市城市防洪勘測設計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孟建軍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他指出,此輪洪峰過後,不排除還有新的一輪洪峰到來。並且,退水時期堤防更容易發生險情,對於武漢江段來說,要及時按照響應的應急等級加大巡堤力度,特別防止洪峰過後長江退水對堤防的影響。
長江洪峰7月13日順利通過武漢江段。 武漢發布 圖
澎湃新聞:長江洪峰通過武漢,能說武漢已經經受住本輪洪水考驗了嗎?
孟建軍:
根據目前的初步預測,從宏觀上看,未來長江武漢段水位會走入一個下行區間,再有大洪水的可能性不大。但洪水形成的因素很多,此輪洪峰過後,誰也說不清是否還有新的一輪洪峰到來。
並且,退水時期堤防更容易發生險情。當江水退去,堤防臨水坡水位下降,堤坡就會失去江水的支撐,受力平衡被打破。退水過快的時候,土壤中所含的水會跟著往低處流,很可能會帶出泥沙,對於堤岸和護坡造成影響,甚至引發潰堤、崩岸等險情。事實上,在1998年、1999年、2016年,都曾在退水過程中出現過險情。
從7月14日起,長江武漢段的水位會有比較明顯的下降。對於武漢江段來說,要及時按照響應的應急等級加大巡堤力度,特別防止洪峰過後長江退水對堤防的影響。
澎湃新聞:此次洪峰過境,是漢口江灘在2002年建成之後,「三級平臺」第一次經受全面過水行洪。有什麼特殊意義嗎?
孟建軍:
漢口江灘從本質功能來說是防洪體系的一部分,本身就是一項防洪工程,所以「三級平臺」經受全面過水行洪是非常正常的。
武漢市於1998年後,逐漸開始對沿江的違章建築進行拆除,以提升本市行洪能力,並開始在長江和漢江兩岸建設江灘公園。按照當初的規劃,江灘首先要有利防汛,確保行洪,避免建設任何阻水、影響行洪的建、構築物。江灘共分為三級平臺,逐級增高,應對不同汛情的防禦要求。第三級平臺高程為23米,每年平均被淹沒時間為9個月,相當於長江武漢段的常年水位。第二級平臺高程為25米,每年平均被淹沒時間為3個月,為長江武漢段防洪的設防水位。第一級平臺高程為28.80米,相當於武漢20年一遇的洪水高度。而在三級平臺之上,武漢市還配置了各類的防洪牆。
澎湃新聞:今年武漢防汛形勢的複雜性體現在哪?未來長江武漢段的水位情況如何?
孟建軍:
武漢的防洪壓力源於自身地勢較低這一「先天不足」。除少數山丘和湖塘外,武漢市區的一般地面高程為21米至27米,平均地面高程為24米,自有記錄以來,長江武漢關多年平均最高洪水水位為 25.56 米,高出地面1.56米。打個簡單的比喻,武漢就像一個蓄水盆,這裡的水是易進難出,今年主要體現在「上洩下頂兩邊灌」。上洩指的是長江上遊的下洩流量;下頂指下遊鄱陽湖對長江武漢段的頂託;兩邊灌,分別是指漢江和洞庭湖方向的來水。其中,上遊來水是武漢洪水量的主體。一旦四方同時施加壓力,就有可能導致大洪水的爆發。
從7月14日起,長江武漢段的水位會有比較明顯的下降,根據目前的預測,未來5天都將是洪峰過後的退水過程,初步估計到18日回落到28米左右。若後期沒有新一輪的降雨或來水影響,水位將不會返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