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美平 王洪臣
來源|野馬財經
「券商老大」中信證券(600030.SH)與中信建投(601066.SH)長達十幾年的關聯,在6月25日晚上迎來重大變化,有關二者「分手」的傳言引發市場關注。在此之前不久,雖然中信建投連遭同行下調評級、高估值受到詬病,但是中信證券「一股不剩」的清倉舉動仍出乎市場預料。中信建投官網上,慶祝公司上市一周年的海報還未撤下,上漲勢頭正猛的股價卻已被「老大」這一招當即砸到跌停。這兩家券業龍頭何以要分手?
6月25日晚公告顯示,中信證券清倉式減持中信建投A股股票,涉及的總市值過100億元。該消息引發行情震蕩,隔天一個跌停之後,中信建投6月27日才打開了跌停板。
「老大」清倉式減持
在中信證券的該減持計劃拋出前,中信建投的股價已連漲數天,漲勢一片大好。
此時,距離中信證券所持股票的一年解禁期剛剛過去不足一周。中信建投招股書顯示,上市之初,中信證券曾稱「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擬長期、穩定持有公司股份。」
如今,中信建投的官網上慶祝A股上市一周年的海報仍在,而昔日「信誓旦旦」的第四大股東、行業「老大哥」準備清倉而去。
作為證券行業龍頭老大,中信證券此舉想必是深思熟慮。在此之前幾個月,被市場稱為「牛市總旗手」的中信建投就已經被多家同行「敲打」,一度處於相當尷尬的境地。
中信建投發布2018年年報後,華泰、中銀和華金等曾發布給出中信建投下調評級的研報,其中,華泰證券更是認為其估值顯著高估,並將其下調至「賣出」評級,引發市場譁然。
華泰證券在研報中還認為,中信建投A/H溢價372%,遠超同梯隊可比券商。
同期對中信建投同樣給出「賣出」評級的華金證券則認為,中信建投ROE並不突出,尤其130億元增發完成後。公司目前PB大幅高於可比公司,其盈利能力難長期支撐目前估值。
可見,高估值已成為中信建投的「槽點」之一。而據6月26日收盤數據顯示,中信建投動態市盈率為30.62倍,市值相近的華泰證券則為17.87倍,而中信證券則為16.57。不難推算,中信建投A股價格明顯處於高位。
在這種股價水平下,中信證券如果減持將獲利頗豐,也有利於滿足中信證券自身資金需求。
似乎,中信證券的清倉更加符合資本市場的邏輯,況且自去年底宣布收購廣州證券後,相關規定對於證券公司「一參一控」的要求,也促使中信證券要有所選擇。
滬深交易所的數據顯示,去年一季度,中信證券市場份額分別為6%、緊隨其後的是國泰君安證券,市場份額5.3%。收購廣發證券後,其市場份額將有效提升0.4%左右。這對其他券商是一種潛在的壓力。同時,這也暗含,中信證券正在發力主營業務。
申萬宏源在昨天(6月26日)發布的研報中也表示,從長期發展來看,中信證券此次從中信建投退出可以釋放資本金,並提升資本金運用效率,聚焦長期重點發展的機構業務。
圖片來源:社交平臺
那麼此次清倉減持是否就意味著雙方要徹底「分手」了呢?據券商中國報導,早在2011年中信建投的黨組織關係便由中信證券黨委整建制劃歸中信集團黨委管理。而中信證券雖已清倉中信建投,但中信股份全資擁有的海外投資控股公司鏡湖控股仍是中信建投重要股東,且將由第四大股東進位為第三大股東。
可見,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想說再見不容易」,未來或許仍將以另外的形式攜手並進,而這也與雙方的歷史淵源密切相關。
巨頭往事
說起中信建投,不得不提其前身華夏證券。
1992年,資本市場還處於混沌初起的狀態。華夏證券成為那一年批准成立的三大全國性證券公司之一,另外兩家是南方證券和國泰證券。
牽頭成立華夏證券的是工商銀行,註冊資金10億元。作為一個新行業,彼時連員工都是直接從工行借調過去的。不過,因為是第一個吃螃蟹的,華夏證券佔盡了先發優勢,在發展主營業務之外,也積極進行實業投資和二級市場的投資,迅速發展為券商行業的老大。
在華夏證券發展過程,有一個標誌性的人物是邵淳。從1993年到1999年,邵淳一直是華夏證券的掌門人。
1996年底,股市曾一度因故暴跌。在連續兩天的大跌後,邵淳曲線救市,調動8億元資金,砸進二級市場以拉抬股價,讓市場重新活躍。此番救市,不同於現在國家隊入場,是邵淳使用自有資金(包括客戶的保證金)。
彼時,市場對客戶保證金還沒有約束,很多營業部挪用客戶資金炒股是常態。這也為華夏證券日後的發展埋下隱患。在華夏證券後來破產之時,其中有一條就是挪用用戶保證金。
1998年,華夏證券下發通知要求全國各營業部、分公司上報各自的帳戶、倉位、實業投資等,並表示不報或謊報者,責任自負。
平地一聲雷,炸出了很多潛在問題。其中被隱匿的保證金多達30多億元,實業投資33億元。當時券商為了獲得更高利潤,投資主要是期限較長的行業,這也最終導致華夏證券資產負債錯配,流動性危機迫在眉急。
隨後一年,一直在推動強監管的邵淳卻黯然離場。此時的華夏證券面臨巨額保證金的挪用和巨額的不良資產。
2002年,華夏證券遇到中國券業的艱難時候。隨後3年,股市疲軟,券商經營慘澹,多數券商虧損嚴重。到2004年底,華夏證券累計虧損60億元左右。一年後,華夏證券就因為巨額虧損,被宣告破產。
一代「霸王」,慘澹離場。
之後,中信證券和建銀投資參與了資產重組,兩家出資46億元,中信證券持股60%,建銀投資持股40%,由中信證券指派高管,成立了新的證券公司中信建投。當時主導這次重組的是王東明,他曾經擔任過華夏證券投行領域的負責人,後來碾轉到了中信證券,奮鬥7年,成為中信證券的一把手。
由於中信證券的管理層實際上控制了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兩家券商,這不符合當時的監管規定。最終,中信證券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交出了實際控制權,45%被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拿走,另外8%被世紀金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拿走。而後,隨著中信建投在H股和A股上市,中信證券持有的股份最終降為5.58%。所以,如今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實際上是競爭關係。
王者歸來?
中信建投重組十多年後,2016年在港股榮耀上市,2018年又在上交所上市敲鐘。同年,公司實現營收109.07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0.87億元,合計給高管發放薪酬超6000萬元。從華夏證券演變來的中信建投坐穩了頭部券商的位置,上演「王者歸來」。
上市之前,中信建投就已經是行業中的明星券商。因為自稱整體水平居於市場水平的75分位之上,中信建投一度被坊間稱為「75司」。
然而,早在2015年因為巨額年終獎,中信建投成功進階為「99司」,號稱平均年終獎500萬元。很快,中信建投就以高獎金在券商界聲名鵲起,重回券商「霸主」之位。這一次距離華夏證券破產過去了整整10年。
10年河東,10年河西,昔日券業大佬再度站到了山巔之上。但是,就在中信證券高歌猛進之時,其隱患也逐漸顯現端倪。
其中,作為次新股,較小的流通盤以及大量股份處於限售狀態等因素,對中信建投的估值有所影響,前述一眾同行的「敲打」並不致命。而中信建投的業績下滑,似乎才是真正值得重視的大問題,給它的「榮耀」蒙上了一層陰影。
野馬財經翻閱中信建投財報,據其6月6日發布的5月財務數據顯示,中信建投(母公司)營收6.81億元,同比減少25.53%;淨利潤3141.39萬元,同比減少90.92%。在目前已披露5月份業績的券商中,中信建投的淨利潤下滑狀況較為嚴重。
而在4月份中信建投業績同樣不樂觀,當月營收9.14億元,淨利潤3.46億元,較3月份的8.36億元下滑約六成。再往前追溯,2018年年報顯示,中信建投當年營收109.07億元,淨利潤30.87億元,同比下降23.11%。
可見,中信建投所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其發展較好的科創板業務能否挽回危局,目前尚未可知。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說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