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牆,又名滿壇香、福壽全,是福建福州的當地名菜,屬閩菜系。相傳,它是在清道光年間由福州聚春園菜館老闆鄭春發研製出來的,又據費孝通先生記,發明此菜者乃一 幫要飯的乞丐。
佛跳牆通常選用鮑魚、海參、魚唇、犛牛皮膠、杏鮑菇、蹄筋、花菇、墨魚、瑤柱、鵪鶉蛋等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福建老酒,文火煨制而成。
成菜後,軟嫩柔潤,濃鬱葷香,又葷而不膩,味中有味。
「佛跳牆」名的由來,在福州民間有幾種傳說:
說法一:
清朝道光年間,福州官錢局的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席間有道叫做「福壽全」的菜、是用雞、鴨、羊肘、豬蹄、排骨、鴿蛋等以慢火煨製成的。周蓮吃後很滿意。回家後即命廚師鄭春發依法仿製在原菜基礎上,減少了肉類用量,又加入了多種海鮮,使成菜內容更加豐富,鮮美可口。後來,鄭離開布政使衙門,到福州東街上開了一家「三友齋」菜館(吟福州「聚春園「菜館的前身),在一次文人聚會的筵席上送上此菜。文人們品後紛紛叫好,有人即席賦詩日:「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從此,這道菜就叫做「佛跳牆」。
說法二:
據費孝通先生記,發明此菜者乃一 幫要飯的乞丐。這些乞丐拎著破瓦罐,每天到處要飯,把飯鋪裡各種殘羹剩飯全集在一起。據說有一天,有一位飯鋪老闆出門,偶然聞到街頭有一縷奇香飄來,遁香而發現破瓦罐中剩酒與各種剩菜倒在一起。這位老闆因此而得啟悟,回店以各種原料雜燴於一往,配之以酒,創造了佛跳牆。
其他:據說,唐朝的高僧玄荃,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傳經路過「閩都」福州,夜宿旅店,正好隔牆貴官家以「滿壇香」宴奉賓客,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頓棄佛門多年修行,跳牆而入一享「滿壇香」。
「佛跳牆」即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