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反思:這個鍋到底是不是該讓蝙蝠背鍋?
萬物皆有靈:聆聽自然的聲音
「萬物共存,緊密相連,只有在自然中,人才能成為完整的人。」
——《寧靜無價》
疫情肆虐,痛定思痛
2019年末,一場未知的傳染病席捲武漢三鎮,人們在道聽途說和奔走相告中陷入恐慌和無助中。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就這樣肆虐荊楚、蔓延華夏、擴散境外,中華民族面臨新中國成立以來所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這個冬天,一隻「蝙蝠」在武漢畫了一個圈,隨後這隻蝙蝠攜帶的「病毒」洶湧地爆發滾滾疫情,不可逆地蔓延每一座城市。
新春將至,人們都在忙著,鬧著,笑著,為春節的來臨做足準備,大紅的燈籠高高掛起,街邊的霓虹燈閃閃發光,路上的車輛川流不息,繁華的街道熙熙攘攘,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卻不曾料想,在那熱鬧之下,醞釀著一場巨大的浩劫,新型病毒在黑暗中摩拳擦掌,蓄勢待發。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統籌全局、沉著應對,果斷採取一系列防控和救治舉措。在產生了巨大的損失後,我們痛定思痛,卻不得不重新回到了古老而又常新的哲學問題:人與自然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
世間萬物,生命共同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中華文明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對「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時明確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也特別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讓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再度認識「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深入思考生態文明建設當中如何構建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管控體系。
儒家認為:萬物為天地所生,人在所有動物中最富有靈性,所以人也被稱為「萬物靈長」。世間萬物,得之於天。人也是萬物的一種。人和動物的區別有很多,但很多方面又與各種各樣的動物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在大腦,人類腦的進化,讓我們擁有更多的情感,擁有更高的智慧,我們沒有碩大的身軀,卻能開山修路;我們沒有尾鰭和腮,卻能遨遊海洋,我們是萬物之靈,我們是地球上最智慧的動物,但這一切都不是我們摧毀我們的家園,迫害其他的動物的理由。
從前山河湖海,山間涓流,河潭映星月。一條不大不小的河流穿過城鎮、街道、農田,滋養沿岸千千萬萬人;如今,馬路寬敞,房屋亮堂,河流卻垃圾肆虐、山泉乾涸,我們不斷地往大山深處去,最後移山填海,將一眾雀鳥山獸驅逐,迫使它們另尋家園;我們在世間輕如鴻毛,卻散於世間每一個角落,最後撂倒了重如泰山的大象,並成功從它們嘴裡拔下了象牙;我們力量微弱,和善文明,尋常人甚至沒有武松鬥虎的勇氣,卻敲了虎骨、砍了犀角、剝了穿山甲……
萬物有靈,知之益明
我們愛花鳥,便囚了花鳥;我們喜新奇,便獵了新奇。當我們以為徵服了大自然、以為全世界都在我們腳下而沾沾自喜時,大自然轉身就是狠狠的一巴掌,敲上一個警鐘。生態系統平衡被打破,物種入侵和滅絕,水土流失,資源耗竭——還有目前最令人忘卻不得的新冠,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們錯了,「徵服」侵略意味十足的詞放在人與自然之間本就是悖論,我們耳熟能詳的「眾生平等」被這個詞碾得連渣都不剩。
當北極熊被逼到棲息在一塊方寸之地、漂在冰洋之上,當白鯨因為食入過多海洋垃圾中毒而亡,當小象被迫與母親分離、淪為馬戲團謀人捧腹的工具……所謂「平等」此時不過是個烏託邦、桃花源。所謂共生,是相互依託,不是一味地讓步,更不是一味地索取。我們當然可以從自然界得到藥材,但是我們不能因此毀了一座山的生態。
或許大家聽過「生物累積性」,我們往海裡扔的垃圾最終吃進了魚的肚子裡,或許塑料被消化了,但重金屬及其他不明物質並沒有那麼容易被生物體的酶搞定——而那條魚最後進入了我們的肚子裡。所謂共生,是一張網,每一個節點都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整個星球上的生命休戚相關。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表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要根植在意識中,更要落實到實踐中,形成全社會的行為準則。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萬物之靈,我們之於整個自然如滄海一慄,但對於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卻應當肩負最大的責任。生而為人,作為高等動物,更應該為生態平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新冠病毒不久將僅存在於我們的集體記憶中,如果人類能從本質上重新反思我們與自然的關係,那我們付出的這麼沉重的代價沒有白付,至少我們可以防止將來數百種冠狀病毒的發生。
蒼穹之下,萬物皆有靈,萬物皆值得被愛,請理解、尊重、善待每一個生靈,仔細聽聽它們的聲音,讓世界重歸於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