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區年底將建成近200公裡生態步道,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超10.5平方米

2020-12-26 騰訊網

記者從今天上午舉行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市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閔行區積極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加快浦江郊野公園、生態廊道、綠道、綠地建設,到年底,將建成近200公裡生態步道,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將超10.5平方米,高於全市平均水平。

據介紹,這幾年,閔行區把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和美麗宜人的生態環境作為人民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引導人民群眾更加積極、更加有序參與城市治理,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推動城區功能品質不斷優化。

在深化城市治理方面,閔行區既狠抓「治」,更注重「建」。該區在全市率先開展「五違四必」綜合整治,打響華漕鎮許浦村全市整治第一槍,累計拆除違法建築近2100萬平方米,為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為居民帶來了更多實惠。在清理底板的基礎上,閔行區紮實開展667個小區「美麗家園」、788條段「美麗街區」建設,城市面貌和居民居住環境煥然一新。該區還率先推進「鄰裡中心」建設,搭建起15分鐘社區生活圈,目前已有近百家投入使用,居民可以就近享受醫療健康、生活服務、文體教育、公益互助等綜合服務,其中,公安「綜合窗口」入駐街鎮社區受理中心成為全市特色樣板,社區服務「最後一公裡」難題得到破解。

在平安建設方面,閔行區大力推廣平安小區協同治理「田園模式」,立體化、智能化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進一步健全,「十三五」期間入民宅盜竊案件數降幅達93.5%。康城小區是上海最大的居民住宅區之一,常住居民超過4萬,因配套設施不足、社區治理體制不健全等原因,一度導致治安等問題突出。如今,閔行區通過強化「四位一體」協同治理,完善物防、技防、人防等措施,使曾經的「老大難」社區成為現在老百姓拍手稱讚的幸福家園。

在生態建設方面,閔行區在全市率先啟動蘇四期綜合整治,以「河長制」促「河長治」,被評為全國河湖管護體制機制創新示範區,181條段中小河道黑臭整治順利完成。

相關焦點

  • 今年年底建成近200公裡生態步道,閔行推進「鄰裡中心」建設、搭建...
    在8月25日上午舉行的發布會上,閔行區委書記倪耀明表示,閔行將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和美麗宜人的生態環境作為人民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引導人民群眾更加積極、更加有序參與城市治理。為積極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閔行將加大水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加快浦江郊野公園、生態廊道、綠道、綠地建設,到年底將建成近200公裡生態步道,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將超10.5㎡,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在全市率先啟動蘇四期綜合整治,以「河長制」促「河長治」,被評為全國河湖管護體制機制創新示範區,181條段中小河道黑臭整治順利完成。
  • 截至2020年底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8.5平方米 「生態之城」未來...
    截至2020年底,上海森林覆蓋率達18.4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8.5平方米,溼地保有量達到46.46萬公頃。
  • 截至2020年底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8.5平方米
    全市新建綠道再增1000公裡,推進實施環城公園帶(一期)建設,形成外環「彩帶」截至2020年底,上海森林覆蓋率達18.4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8.5平方米,溼地保有量達到46.46萬公頃。昨天召開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總工程師朱心軍介紹稱,「十三五」期間,上海堅持綠化、彩化、珍貴化、效益化建設要求,積極拓展綠色生態空間,「環、楔、廊、園、林」的生態格局已經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間,上海城市綠道和生態廊道建設成效顯著,共完成綠道建設1093公裡,黃浦江濱江綠道45公裡核心段貫通。
  • 看上海丨家門口一片「花花綠綠」,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一間房
    這種「房間」,上海市民人均一間回望近5年,上海這座城市編織綠意的決心和力度,都堪稱「空前」。預計到今年底,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將達到8.5平方米。繼「一雙鞋」「一頁報」「一張床」後,不少市民對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有了全新的形象比喻——「一間房」。紐約中央公園、倫敦海德公園……世界知名的城市公園,從不只追求「多」和「大」,公園的生態效應和「以人為本」才是規劃建設的重點。
  • 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8.5平方米
    十三五期間,上海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在今天(14日)下午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程鵬表示,經初步核定,2020年上海全市的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4項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分別較2015年削減68.1%、38.1%、46.6%和28.2%,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減排目標。
  • 滬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目前已達8.3平方米 創歷史新高
    「十三五」時期,上海已新建3888公頃綠地,其中包括2175公頃公園綠地;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9.3%,全市城市公園數量達到300座,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8.3平方米,均創歷史新高。  這些綠色資源散布在街角巷尾、河畔濱江、社區內外、交通樞紐等市民生活的角角落落,共同演繹滿城繽紛。
  • 上海閔行將沿滬閔公路建設綠地慢行步道系統[圖]
    據介紹,該項目位於閔行區滬閔公路以東、北橫涇以西、閔城路以南、六磊塘以北,綠地為帶狀,總長約3.8千米,總面積約29.5萬平方米。該項目將於近期開工,計劃今年年底完成。  閔行區綠化市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稱,該項目現在所處位置為滬閔公路及輕軌5號線的防護林帶,根據規劃,項目開工後將在原有林帶的基礎上適當增減植被,形成疏密有致的景觀林帶,使其具有開闊的視野,形成曲徑通幽的秀美。同時,將修築一條貫穿林帶的道路,並通過適當改造穿插一系列健身步道、人行步道及自行車道,形成3.8千米長的健身景觀步道,構築滬閔公路慢行交通路線。
  • 今年新建市民健身步道89條 2020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爭取達2.4㎡
    市民健身步道項目在政府實事項目市民滿意度測評中位列前茅。截至目前,本市累計建成市民健身步道728條、社區健身苑點13445個、市民球場545處。  虹口區彩虹灣二期金楓裡社區是動遷安置小區,規劃中並未安排體育設施。居民陸續入住後,2700多戶中的老年人口比例達到42%,能在家門口鍛鍊成為居民的一大心願。
  • 成都「西控」三年成績單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升到16.4平方米
    郫都區剛性推行「五控五減」,單位GDP能耗、規上工業增加值能耗分別下降 10%、27%。大邑縣確立「西嶺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總體目標定位,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蒲江縣著眼打造「美麗蒲江·綠色典範」,完成全省丘區首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獲評國家循環經濟示範縣。
  • 上海:口袋公園今年再增50座總數超200
    上海「十三五」期間不遺餘力推進口袋公園建設,還綠於民。截至2019年底,上海已建成151個口袋公園,數量比2018年底增加了66%。今年,又有50座口袋公園計劃落成。這些市民「家門口」的小型綠色公共空間,將有效提升城市公園綠地布局的均衡性,更是公眾生態獲得感最直接的源泉。
  • 福州新增多個公園!9公裡步道月底貫通!
    湯斜溪串珠公園月底開放!登雲水庫、李園天橋附近新增兩處生態公園!於山風景名勝公園和閩江公園均迎來改造升級!此外,龍津河9公裡步道月底貫通!湯斜溪串珠公園月底開放在晉安區滿洋路,湯斜溪串珠公園目前已基本完工,預計月底將對市民開放。目前,沿河的濱河步道已基本完工,總長近5.8千米。
  • 黃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6.8平方米
    24日,記者從黃石市有關會議獲悉,今年來,黃石以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為抓手,按照「政府主導、市區共建、社會參與」的總體思路,全面推進「百園之城」建設,城市綠色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城市綠地面積不斷增加,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8.0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8平方米。
  • 西安市長安區明年底前將建成6個大型生態公園
    生態公園既能為城市增綠,又是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資料照片)記者張宇明 攝年底前完成10.8公裡的河道清淤綜合治理工作;不使用燃煤鍋爐成項目入區前置條件,建設6個大型生態公園……記者昨日獲悉水10.8公裡河道清淤年底前完成長安區內有灃、滻、潏、滈4大河流。生活汙水向河道直排、隨意向河道堆棄和傾倒垃圾、河道採砂等問題,已經影響到了長安區的水環境。為此,長安區將實施河道綜合治理。
  • 申城戶外體育公園超10個 人均場地爭取2.4平方米
    昨天,他詢問「萬能」的微信朋友圈:從5月20日起,全上海有164座公園「24小時開放」——上海市民身邊的體育公園越來越多,能否也能「24小時不打烊」?  並非簡單「草地加器械」  體育公園最大的特色,在於將運動體驗與生態自然相結合。體綠結合,首先保證有足夠活動場地,其他設施圍繞健身需求展開,最好一年四季充分利用。
  • 今年底上海公園總數將超過400座,比五年前增加一倍多
    既要數量更要品質回望近5年,上海這座城市編織綠意的決心和力度,都堪稱「空前」。預計到今年底,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將達到8.5平方米。繼「一雙鞋」「一頁報」「一張床」後,不少市民對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有了全新的形象比喻——「一間房」。
  • 見縫插針 口袋公園今年再增50座總數超200
    上海「十三五」期間不遺餘力推進口袋公園建設,還綠於民。截至2019年底,上海已建成151個口袋公園,數量比2018年底增加了66%。今年,又有50座口袋公園計劃落成。這些市民「家門口」的小型綠色公共空間,將有效提升城市公園綠地布局的均衡性,更是公眾生態獲得感最直接的源泉。
  • 今年底上海公園總數將超過400座 建在「家門口」的幸福
    5年前的初秋,要一睹「網紅」粉黛亂子草的芳容,家住浦東南路的倪阿姨要坐近80公裡的車去金山。5年後,踱步最多20分鐘,黃浦江東岸濱江沿線的多座公園就有粉黛亂子草。倪阿姨的「追粉之旅」不再折騰。越來越多上海市民都有類似獲得感。在他們看來,上海近幾年的綠意似乎一下子就在身邊「噴湧而出」。一組數據印證了這種普遍的獲得感。
  • 生態規劃看過來 至2035年上海將建成30處郊野公園
    新民晚報訊(記者 金旻矣)「生態之城」怎麼建,上海已出臺專項規劃。昨天,《上海市生態空間專項規劃(2018-2035)》草案在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網站、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網站公示,至2035年上海將建設2000公裡以上骨幹綠道,建成30處以上郊野公園。
  • 深圳:2018年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平方米以上
    到2018年,深圳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平方米以上,讓市民真正享受到綠色福利中國園林網8月11日消息:每個到過深圳的人,都對深圳的綠意盎然印象深刻。目前,深圳已經吹響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號角。該方案指出,到2018年,深圳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0%以上,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平方米以上,讓市民真正享受到綠色福利。道路林木綠化率80%以上據悉,深圳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深圳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力爭用3年時間實現全市各項建設指標達到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標準的目標。
  • 長沙今年投61億建"綠色城市" 沙灣公園年底迎客
    長沙晚報記者 餘志雄 攝 長沙晚報記者 陳煥明 已經拆除圍牆的長沙各個政府機關大院,成了一座座社區生態公園,亦是層次豐富的「綠色世界」;熱火朝天建設中的沙灣公園,佔地30萬平方米,未來將呈現一副紅花抱綠樹、青山環碧水的優美畫卷……去年以來,長沙啟動三年造綠大行動,大力推進「綠色城市」建設,預計到2016年末,長沙建成區綠地率將達35%,綠化覆蓋率達4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