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快要到頭了,上觀新聞一年一度的「品區」時間也到了。
今年末的「品區」,我們品的是五年。往回看,是為了往前看。今年,楊浦的關鍵詞是——「破圈」。
195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八位年輕科學家從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威廉·肖克利的公司集體離職,創立了仙童半導體公司,一群年輕人開啟了在舊金山灣區南面的車庫裡白手起家的傳統。
1999年,一位來自中國的年輕人趙斌正是在矽谷的一個車庫裡寫下了聲網的第一條代碼,幾年後,他把公司帶回了上海楊浦區。在那個網絡還不普及的年代,這位20歲男孩的夢想有些「不切實際」,他要讓實時音視頻變成像水和空氣。
1971年,一個記者用製作晶片的「矽」和舊金山南邊的一大片「谷」來命名「矽谷」。從此,矽谷漫山遍野的杏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舊金山沿加州101號高速公路兩旁鱗次櫛比的科技園區。
2016年,在上海五角場的一角,一片佔地0.84平方公裡、名為「創智天地」的園區在淞滬路上平地而起,一下集聚了眾多科創企業。當年,楊浦區成為全國首批雙創示範基地。
歷史不會重複,但會押韻。相隔著一個太平洋的兩個地方,每天都在上演著相似的故事。似乎有種魔力,它孕育於一個不起眼的車庫、一座毛坯房、一間大學實驗室,但自誕生起便以不可阻擋之勢,打破一個個圈層蕩漾而去。
上世紀90年代,隨著上海城市結構調整,楊浦作為老工業的傳統優勢逐步弱化,上海從「四個中心」建設出發,做出創立楊浦知識創新區的決策。從老工業區轉型知識創新區,從產業更新到空間更新,楊浦努力打破一個個圈層蕩漾開去。
尤其這五年,是楊浦的「創業高峰期」。而一個個關於「破圈」的故事,總是出現在區域發展的每個關鍵時期。
一、對標矽谷
1978年,在美國訪問的核聚變專家陳春先沿著加州101號公路走下來,看到的是數千家由教授、大學生創立的公司。一位教授創立的20人永磁體小公司,就能為NASA和全球核實驗室供貨?陳春先意識到,科技與商業的高度協同所爆發出強大的生產力,正是美國科技經濟強大的奧秘。
如果要在中國建一個「矽谷」,誰能擔此重任呢?
上世紀70年代末,北京中關村已成為中國的「科技心臟」;90年代初,上海張江科學城啟動開發,幾年間集聚了上百家晶片企業,大型研發機構入駐。那麼此時的上海是否還能有一個地方,可以像早期的矽谷一樣承載草根創業,既有「大象起舞」,又有「螞蟻雄兵」?於是,上海把目光投向了從老工業區轉型的楊浦。
1997年,上海第一家高校周邊的科技企業孵化器——楊浦科技創業中心成立,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其對標的就是矽谷和斯坦福。2016年,楊浦區成為全國首批雙創示範基地。此後四年,楊浦每年都獲得國務院表彰。楊浦開始了瞄準「上海矽谷」的創業之路。
百度全球首款L4級量產自動駕駛巴士「阿波龍」
長陽創谷內智能應用
矽谷靠近大城市舊金山,而楊浦建成了五角場城市副中心;矽谷的科技企業沿加州101號公路集聚,楊浦沿淞滬路、長陽路等建設了濱江、大創智、大創谷、環同濟四大核心功能區;史丹福大學是矽谷的心臟和大腦,而楊浦有復旦、同濟、上海財大、上海理工……
近在咫尺的大學,為這些企業源源不斷地輸送著人才、智力和技術。楊浦走出一條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聯動」的發展之路。知識的力量突破了學校的圍牆,融入社區、園區的圈層,形成一個區域內生的自循環系統。
今年疫情期間,楊浦科技企業曉黑板為上海143萬中小學生提供「空中課堂」服務,用戶量從去年3000萬上升到4000萬。曉黑板的「逆襲」背後得益於兩位「鄰居」,雲服務商優刻得和在線音視頻提供商聲網。在楊浦,他們不但是物理上的鄰居,也是產業鏈的「上下遊」。創新力在企業間跨圈流動、壯大,最終實現外溢。
沿淞滬路分布的創智天地下沉廣場是一個集聚科技企業的「創新谷」。
二、隔著太平洋的召喚
今年6月26日21時30分,聲網Agora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交易,這是歷史上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實時互動雲公司。
創始人趙斌回憶在美國時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矽谷,只要有鼓勵科創企業、海歸回國創業的場合,一定能看到楊浦的身影。」每年,楊浦區領導帶「企業團」進高校宣講已經成為一個傳統,海外學子們感慨:「即使隔著一個太平洋,也能感受到楊浦的召喚!」
楊浦打破了地域的圈層,讓越來越多的矽谷人才回到上海楊浦創業。被稱為「清華三劍客」的顧晶、王翌和林暉,同畢業於清華大學,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如今都在楊浦創業。
王翌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就進了矽谷,成為谷歌的產品經理。那一年,顧晶創辦的晶為電子科技已經在楊浦落戶。「顧晶在楊浦幹得不錯,那裡的政策和服務很務實。」同窗好友的創業經歷讓王翌很受鼓舞,他給曾經的同班同學林暉打了個電話,後者出任了新公司的首席科學家。
2018年9月27日,流利說在紐交所上市。同一年,上海楊浦(矽谷)創新中心在舊金山灣區掛牌運營,楊浦與矽谷開始了隔著太平洋的協同發展。
今年,楊浦區入選全國首批、上海唯一的「科創中國」試點城區,楊浦區再次破圈,創新力輻射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
在長三角雙創示範基地聯盟中,楊浦區作為「東道主」牽頭推出的雙創券通用通兌是一個「創舉」。雙創券是一種電子券,企業申領後,拿著這張券就可以到長三角聯盟內的任何一個地區,找到經認證併入駐到「雙創券服務平臺」的機構,兌換出企業發展所需要的服務和科技資源。
小小一張券,就像投入水中的石子,讓圈層不斷往外蕩漾開去,讓創新資源交錯互融。
2020年元旦,小丑將巨型自行車騎進了五角場與市民互動,楊浦的城區環境充滿活潑與創意。
大學路上,年輕創業者在「後備箱市集」上擺攤。
三、濱江遠眺
這五年,楊浦產業更新與空間更新同步,楊浦濱江是一個閃亮地標。全長15.5公裡楊浦濱江岸線,新與舊、歷史與未來交匯,是楊浦超越時空維度的一次重要「破圈」。
楊浦濱江是中心城區最後一塊大規模整體開發的濱江區域。區領導透露,楊浦預計未來十年將投入近萬億元進行開發建設。新空間的開發,促使濱江實現了最大體量的世界級工業遺存轉化,和最大規模的城市舊區改造。
在黃浦江畔,定海129、130兩個街坊舊改後,將成為一處百萬平方米的城市綜合體。楊浦大橋下,近10萬平方米的老城區、涉及3400餘戶居民的大橋街道89街坊舊改成功,創下了楊浦史上體量最大的記錄。今年11月14日,楊浦大橋93街坊舊改高比例籤約生效,楊浦區提前完成今年徵收1萬戶的目標。楊浦的二級以下舊裡從上世紀90年代的14.2萬戶,減少到了如今的1.5萬戶。
濱江公共空間也在加速開發。今年10月30日,前身是上海制皂廠的「皂夢空間」開放第一天,一批廠裡退休工人故地重遊。坐在沉澱池改造的咖啡館裡,店員送上一塊裝在搪瓷肥皂盒裡的「肥皂蛋糕」,那一瞬間,工人們仿佛回到了十多年前的肥皂生產現場。
89歲的全國勞模黃寶妹,退休前是國棉十七廠的紡紗工人,退休後依然住在楊浦濱江。筆者曾和黃寶妹一起重返她當年上班的廠房舊址,如今已經變成了國際時尚中心,老人家指著那些奧特萊斯店四處張望,極力地去回憶它們當年還是老廠房的樣子,興奮不已。
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時,在楊浦濱江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
一年多來,楊浦濱江徹底「火」了。今年上半年,楊浦高標準完成南段濱江貫通工程總體實施方案。6月,楊浦區發布醞釀已久的「濱江三年行動計劃」,定下2022年初步建成人民城市建設示範區的目標。9月的上海旅遊節開幕式上,楊浦濱江被評為上海「最有溫度的生活秀帶」。而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6個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名單裡,楊浦濱江同樣位列其中。10月國慶中秋黃金假期,楊浦濱江迎來了12.8萬人次來此「打卡」。
不過,熱度總有散去的一天。一個區域的「網紅氣質」,是一種可借力的優勢,卻不能長久依賴。
此時的楊浦,更應開始思考如何利用這種熱度,乘勢而上,讓濱江從一個吸引人「打卡」的地方,變成區域發展的「點睛之筆,讓濱江獨有的城市文化魅力激發出創新創業的活力。
上海正在打造在線新經濟的「浦江C圈」,楊浦是其中重要一環。楊浦的目標是在濱江15.5公裡的岸線打造一個擁有十餘家龍頭企業、幾十萬從業人員、千億級產出的在線新經濟產業生態園。如果想成為C圈裡面的「C位」,楊浦更需要有「等不起」的緊迫感。
大橋街道89街坊舊改成功,居民迎來新生活的陽光。
四、仍要「這股勁」
楊浦最出名的「圈」,應是環同濟知識經濟圈了。張曉亮是同濟1998級建築系本科畢業生,畢業後兩次創業、兩次回學校深造,10多年間她始終沒有離開過環同濟。她和圈內3000多家設計企業一樣,被稱為「同家軍」。
從「設計一條街」,到楊浦最有望衝擊千億級的產業圈,在張曉亮看來,環同濟「奇蹟」背後有一套純粹的邏輯。「同濟總是告訴學生和老師,如果創業失敗了,隨時歡迎你們回到學校工作和深造。」於是,同濟人紛紛走出校園,走到廣闊天地開創未來,而同濟也成為了楊浦區初創企業創始人的「西點軍校」。
不管做什麼,圈子的重要不言而喻,但有時候,只有走出舒適區,才能找到更廣闊的天地。楊浦區內共有7家大學科技園,累計孵化企業10474家。環同濟十分耀眼,而其他的幾家大學科技園有強有弱。
一直以來,大學校園與身在其中的城區之間,看似距離相近,但圍牆卻難打破。對區域來說,象牙塔的圍牆總是有那麼點「高冷」,而對於以教育科研為主的高校而言,談產業似乎有點「掉價」,或者缺乏動力。這導致了長期以來的「產學研結盟」故事,經常停留在籤訂合作協議的那一刻,而缺少後續的「化學作用」。一方面高校的知識外溢不足,大學科技園缺少活力,高校帶動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另一方面城市反哺高校的能力也不足。
有專家指出,上海實現國際科創中心戰略目標的瓶頸就在於,大規模的科技人員,尤其是高校各領域的國際頂級專家,不能像紐約、倫敦那樣成為城市科創經濟的直接推動力。
楊浦區,作為全國首批、上海唯一的「科創中國」試點城區,能在這方面探索一條新路嗎?
楊浦的不少科技園區,成立之初依靠大學而建,但到生態圈成熟以後,地域優勢已不再明顯。如今,上海的交通四通八達,從市中心到最偏遠的崇明區,半天時間就能打個來回;網際網路的便捷,更是讓各類創新主體「天涯若比鄰」。楊浦的校區、園區、社區的「三區」聯動與融合,如何織成更緊密的、牢不可破的紐帶?作為地方政府,如何助推創新力走出象牙塔,走向大千世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楊浦區是上海高校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區域內10所高校集聚了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每年有3萬名高校畢業生。將人才轉化為在地的新生力量,也是一個重要課題。
引進人才,能否讓年輕人找到未來發展的明確方向,獲得歸屬感?
營造環境,能否持續提升區域創新氛圍的實際感受度?
城區管理,能否將精細化理念融入每個細微的角落?
原標題:《楊浦「破圈」帶來了什麼?》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