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浦江夜景為幕,在遊輪上聽一曲「良辰美景奈何天」;在網紅書店和熱門酒吧「沉浸」入一部好戲;在「老字號」美食地標邂逅一段古風快閃……這是眼下最受本地文藝青年和來滬遊客青睞的文藝消費模式之一。
遍布黃浦、靜安、長寧、虹口、徐匯、楊浦等地,突破原有經營範圍,增設演藝屬性的60家「新劇場」,聚合著新節目、新樣式和新業態;一年內突破6000場次的演出,為申城演藝商旅成功結合打開無數「新空間」。正如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榮廣潤所說,申城「演藝新空間」的蓬勃興起,開啟了文旅結合藝術消費的新模式和新路徑,刷新著城市夜色的動人美景,更彰顯出上海「亞洲演藝之都」建設的繁榮與活力。
演藝資源深度融合,場地方、演出方共同創造新的合作模式
去年5月,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在全國率先制定《上海市演藝新空間運營標準(試行版)》——「演藝新空間」模式誕生,大世界、水上大舞臺、林肯爵士樂上海中心、和平飯店等滬上首批十家「演藝新空間」掛牌。
看似劇場,不像劇場,又勝似劇場——「演藝新空間」貴在「新」。「『演藝新空間』的誕生伴隨著產業思維的創新。它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表演空間形態,與演出方僅僅發生租賃關係,臺上臺下涇渭分明按傳統套路行事,而是主動向前一步參與創作,」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會長韋芝說,「在這種全新的業態融合下,場地方與演出方聯手,共同立足於創意誕生的過程,對雙方資源進行共享、整合、再發掘。」
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現有「演藝新空間」總數增加到了60家,年演出總量超過6000場次。其中,以水上大舞臺、林肯爵士樂上海中心為代表的16家「演藝新空間」,全年演出更是佔到了總量的六成以上。打破傳統常規運營模式,使「演藝新空間」具有強大的適應性、包容性和協調性。甚至面對疫情帶來的經營壓力,「演藝新空間」模式也經受住了考驗,有的還「活」出了可圈可點的新成績。
位於黃浦區「演藝大世界」內的林肯爵士樂上海中心,即便缺席了爵士音樂家溫頓·馬沙利斯的駐場,也絲毫不影響其高質量的音樂節目在樂迷中口耳相傳。如今,林肯爵士樂上海中心已經成為國內爵士音樂高手一決高下的舞臺,每周四場演出總是座無虛席。近期的節目單上,伊克拉木樂隊、曹侃原創曲目專場、爵士鋼琴大師經典作品音樂會、田果安五重奏等精彩紛呈。在傳統專業劇場和「新劇場」之間的文化藝術活動獲得了流通,促進了整個文化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和推陳出新。
多樣性助推文旅消費升級,激發城市夜文化活力
「演藝新空間」的發展,推動了一批極具個性魅力的文旅新產品誕生,激發著申城夜色經濟的文化活力。
黃浦江畔,停靠著上海首批戶外「演藝新空間」之一的「快樂船長8號」網紅遊輪。它將「非遺」劇種崑劇推廣到旅遊第一線,攜程網站上,這一售價368元的套餐是今年夏天申城文旅消費「人氣」項目。在浦江遊輪上賞美景、聽崑曲,在陸家嘴璀璨夜色的「天幕」下聽上海崑劇團青年演員低吟淺唱,體驗穿越時空的魔都魅力。
如今,全市300多家註冊民營院團通過跨界、破圈找到了藝術創作的新平臺和新機遇。在上海商務旅客經常光顧的大虹橋區域,康德思酒店的駐場演出遠近聞名。滬上資深民營話劇團——上海現代人劇社與康德思酒店深度合作,為酒店「12次方」酒吧量身打造了《我只是一個過客》《蝙蝠的回憶》《JACK的星空》等多部環境戲劇。演藝資源的到來,賦予了消費與服務更多文化內涵,極大地滿足了年輕消費群體的休閒與社交需求。上海現代人劇社社長張餘說,「演藝新空間+民營院團」攜手,催生出不少創新演藝產業的「私家定製」。憑藉演出賦能的「演藝新空間」有望走上IP化的道路,成為一家家擁有品牌粉絲的「演出專賣店」。
淮海路上的商業綜合體K11也是滬上「演藝新空間」之一,音樂會、遊園會、非遺展多元組合而成的文化體驗矩陣,為這個新潮時尚的消費空間引入了更多文化流量。今年夏天,大世界駐場演出人氣爆棚,光是皮影和藝術導賞就有100多場,與抖音平臺和網紅達人們的深度合作,更是讓大世界在線頻頻「出圈」。(記者 童薇菁)
原標題:「商」和「演」破圈牽手 上海增設60家「新劇場」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經濟視野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