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實體書店「破圈」又有新場景新玩法,這一次在哪裡?

2020-12-12 騰訊網

「假如不是真正來到這裡,你不會想到現在年輕人喜歡住什麼樣的地方,喜歡玩什麼,看什麼。」東方出版中心副總編輯、上海中版圖書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佩英說。

「這裡」是哪裡?地鐵二號線江蘇路站出口300多米、距離百年愚園路一箭之遙,東諸安浜路上一棟似有年代的大樓,底樓被改造為開放式的空間。天花板垂下幾條紅底白字醒目條幅——進來休息一下?你今天開心嗎?你來上海多久了?歡迎你隨時來坐坐……牆壁上有近期上海各類演出、展覽的海報;邀請你隨機抽出的任務卡片,留下車票、門票、演出票根、明信片的城市印記回收處。拾階而上,邁上二樓前,先會經過一排標識著「邊走邊看閱讀書單」的書架,接著是一幅提供文壇情史路線、上海絕戀路線、陸家嘴財富路線、浙商路線、愚園路諜戰路線等的「用腳步丈量上海」地圖。

這是「一起一起青年旅舍」在上海的首店,10月10日,中版書房新品牌「青書房」隨之首次亮相。自去年上海書展期間開出第一家實體書店項目起,「國字號」中國出版集團已在上海落地長寧店、交大店、奉賢店等三家門店,探索社區型書店、校園書店和郊區書店等不同方向。

對在青年旅舍落地的新品牌「青書房」而言,銷售並非主要功能。「瞄準青年讀者群體,帶著愛與尊重,希望和他們打成一片、產生互動,了解受眾對什麼感興趣,這是更重要的。」劉佩英說。

作為中版·青書房的首個落地空間,「一起一起青年旅舍」隸屬新一代住宿服務運營商ttg旗下,以旅行中的社交、文化與本地探索為特點,上海首店有158張床位,6月試營業以來入住率頗高。除了可以享用咖啡、簡餐、閱讀的大堂「客廳」,走道裡還有自習室一般的學習、工作位。

從旅宿場景和青年文化出發,中版書房·青書房精選了580餘種、1600餘冊圖書,同時提供借閱和售賣服務,將閱讀深度植入旅舍大堂「客廳」、房間等複合空間和消費場景,以更新鮮便捷、觸手可及的方式提供內容,通過閱讀拓展生活體驗,讓書籍成為社交及文化探索的載體。

與年輕態旅舍品牌合作,利用場景化的閱讀空間,吸引更多青年讀者關注閱讀、享受閱讀、碰撞多元的文化火花,是青書房運營者的志向。市委宣傳部印刷與發行處處長曾原觀察到,這是「一次有益的破圈探索——未來的閱讀需要以貼近年輕人的方式,讓更多青年參與進來;對閱讀進行場景化設計,有助於將閱讀推廣至更寬泛的群體;將閱讀與生活關聯起來,更能讓讀者愛生活、愛閱讀」。

相關焦點

  • 實體書店進入新賽道②:從顏值時代到破圈經營
    戲劇理論家、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榮廣潤欣喜地表示,戲劇書店的開張,對於戲劇人來說,是非常重大的一個事件,戲劇書店對於上海的戲劇文化建設,乃至上海整個文化建設是非常有意義的。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作家孫甘露認為,戲劇書店更像是一個文化生活的空間,可以舉辦大量的讀書活動,讓作家和戲劇人可以在這裡和讀者見面:「戲劇書店的誕生將為上海這座城市的戲劇生活注入新的可能性。」
  • 走出商圈、走進公園酒店學校,京城實體書店如何打好「破圈」戰
    來源:北京商報全文共2118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從曾經的獨立店面到走進商圈,實體書店正嘗試在更多生活場景中開花結果,但商圈並不是實體書店「破圈」的最後一站。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野霏在日前的北京市實體書店項目扶持工作會上透露,未來將研究讓實體書店向公園、酒店、學校等其他空間進一步拓展。與此同時,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現階段京城內已出現少數旅遊景點及酒店開設實體書店或流動圖書館,在吸引外界目光的同時也證明了市場需求。而隨著實體書店向多元生活場景邁出新的一步,下一步便是思索如何打好這場「破圈」戰。
  • 圖書網店新場景:實體書店線上店「裝修一新」迎讀者
    年中促銷季,買書有折扣,賣書也有新想法。日前,記者在網店平臺組織的的系列活動中發現許多大書店、老品牌都玩起了新花樣,如入駐京東的中國書店、Page One等特色線下書店首次上線6.18,讀庫、《參考消息》等特色店鋪也都在積極參與年中活動,湖北新華書店、安徽新華書店、上海書城等在線下以場景化直播助力銷售。一連串的優惠活動和營銷玩法,讓讀者在6月盡購好書,盡享好課。
  • 「聚焦」上海書展聚焦實體書店疫後發展之道
    同時,集團將攜手鍊家集團,共同創辦『新華書店·城市書房』,書展期間首批入駐20家鏈家門店,年底前計劃入駐50家,未來三年入駐全市200家門店,真正讓社區居民對閱讀空間觸手可及,讓上海這座城市更有溫度和文化的質感。」劉航說。
  • 日本設計大師隈研吾打造新華書店落地上海,疫後實體書店這樣出彩
    據中金易雲監控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實體書店銷售碼洋40.39億元,同比下降31.47%;動銷品種113.72萬種,同比下降5.25%;新書動銷品種35021種,同比下降32.57%。 不可否認,疫情對實體書店造成衝擊,如何化危為機、破圈出彩?「實體書店這個行業不能被全部當成生意,因為它是推廣全民閱讀的陣地。但我們必須把它看作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 新媒:中國新一代實體書店不得不採取「書店+」模式
    新書店不斷冒現的同時,傳統書店告別的故事卻也陸續上演,被視為上海文化地標的獨立書店「季風書園」,將在1月底熄燈。以方所、言幾又、鍾書閣、西西弗等品牌為代表的新店如雨後春筍在各大城市湧現,讓書店這個文化符號以高顏值、高體驗感的形式,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上海2017年就有20多家中大規模的實體書店亮相,最近兩個月進入大眾視線的新書店,其中包括1月6日開始試運營的大隱書局智創新天地店,成為上海目前唯一的「深夜書店」。
  • 上海實體書店回暖,政府扶持政策初見成效
    在推廣閱讀的同時,實體書店的經營狀況同樣引人關注。在世界讀書日這一天,上海大中型書店就有4家開業。實體書店生存的關鍵是什麼?它的未來在哪裡?「經歷了3年多低潮,這兩年上海實體書店回暖,總體發展情況不錯,」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他看好上海實體書店的未來。徐炯介紹,上海實體書店確實有過低潮期。
  • 北京實體書店發展「翻開新一頁」
    一家家有特色、有亮點的書店落地北京街面和社區。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北京實體書店呈現融入城市發展布局、規劃合理、地域分布更趨均衡的特點。「在北京,投資者開辦書店的積極性日益提高,一批高水平、高品質的特色實體書店在北京落地開張,成為北京生動的文化符號。」王野霏表示。
  • 進景區進酒店 京城實體書店開打「破圈戰」
    11月22日,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野霏在北京市實體書店項目扶持工作會上透露,未來將研究讓實體書店向公園、酒店、學校等其他空間進一步拓展。與此同時,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現階段京城內已出現少數旅遊景點及酒店開設實體書店或流動圖書館。而隨著實體書店向多元生活場景邁出新的一步,如何打好這場「破圈戰」成為了重中之重。
  • 2020上海書展圓滿落幕,「破圈」「出圈」成流行詞
    據初步統計,截至8月17日,上海書展圈內圈外相關頁面總量破億(1.14億次),線上活動觀看量破610萬次達(611.37萬次)。「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線上平臺訪問量達到55.58萬次,成為市民讀者了解書展信息的首選。
  • 關鍵詞中的實體書店2017:設計潮、新空間、新技術
    而許多人稱實體書店這幾年「復甦」或者「重生」了,但百道網更覺得,這不是書店活力恢復的復甦,而是一次徹底的新生——從內到外,都是全新的。但這個「新」會帶來哪些新變化,未來書店會變成什麼樣的業態,在整個大商業、大零售的體系中,佔有什麼樣的位置,他們也無法預測。
  • 實體書店回暖「世界讀書日」一批新書店在滬集中開業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用兩個字評價實體書店在上海蓬勃發展的勢頭。這個周末「世界讀書日」,4家新書店將分別在浦東浦西開業——進入上海最早的民營書業之一的大眾書局將開出世博源店和惠南鎮禹州廣場店;去年新入書業的大隱書局將在淮海路巴黎春天開出第二家分店,新品牌「大隱精舍」現身重慶南路。上海是全國率先實行實體書店扶持政策的城市。過去5年間,實體書店在上海逐步回暖。
  • 新模式、新理念、新技術賦能滬上實體書店「柔軟轉型」
    張亨偉 攝由快閃書店「延伸」而來的思南書局實體店、打造上海文學朝聖地的作家書店、創新融合無人技術的志達書店……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一批經新模式、新理念、新技術賦能的實體書店在上海「相約」開業,讓這座城市的書香版圖更具活力、更富特色。當天下午,復興中路上一棟有近百年歷史的歐式洋房建築,迎來了一家「365天在線」新型書店——思南書局實體店的揭牌。
  • 實體書店進入新賽道①:蔦屋入駐帶來新變局
    新年伊始,逛書店成為許多人元旦假期的選擇。去年年末,三家各具特色的書店在上海接連開業。有著「全球最美20家書店之一」的日本蔦屋,以2000平米超大規模落戶上生·新所。這是蔦屋書店在中國大陸的第二家店。蔦屋書店上海首店也成為目前最受業內期待的線下書店。
  • 圖書館書店扎進連鎖酒店 城市客廳再添書香酒店新物種
    客戶黏性強 個性消費打動書迷為何書店偏愛把酒店作為跑馬圈地的新領域?書店對於酒店來說是一門「好生意」嗎?「『竹居』為酒店客人提供了增值服務,也能讓周圍社區居民對品牌有更深刻的印象。」王義之認為,酒店利用圖書增強客戶黏性,新用戶可能因為圖書因素選擇預訂亞朵酒店,為了借還圖書,老用戶再次下單的概率也會增加。
  • 上海實體書店迎來新一輪發展期,2019年新開店近30家
    2019年12月,隨著西西弗書店·上海華潤時代廣場定製店、上海體育學院綠瓦體育書店、中版書房上海交大店等先後開業,上海實體書店迎來新一輪發展期。盤點2019年上海圖書市場,新開實體書店近30家,其特點是高顏值、高體驗感、高附加值,融合式複合經營,一經開業,往往成為申城網紅店或地標式書店。
  • 「書店+」的新商業模式成型 實體書店換了新面孔
    眼下,實體書店正在應對手機閱讀、網絡書店、電子書等帶來的挑戰,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迎來新一輪的轉型與發展,逐漸形成「書店+咖啡店+零售+講座」等「書店+」的新商業模式,大量書店走進商業購物中心開設新店,演繹出不同於傳統書店的新業態。實體書店正在加快轉型步伐。
  • 上海蔦屋書店「牛」在哪裡
    今年元旦小長假,上海遭遇寒潮,景點客流較往年略有減少。但在上生·新所剛開業不到10天的蔦屋書店上海首店,每天6個時段總計3000人次的入場名額早在年前就預約一空。文創園區裡開書店,在上海已不鮮見。近年來,國內一些商業地產、城市更新項目都選擇書店作為「主力店」,提升整體影響力和「質感」。
  • 圖書銷售線上增實體降 書店該如何與場景結合?
    實體書店此時就站在市場轉變的十字路口,正如多年前的廣播電臺臺長一樣,該焦慮的是如何找到連接年輕人的場景與形式。那麼,書店要如何適應這個時代進化,電商口中常說的場景,如何與書店結合?其中最出名的當屬上海舊書店,它立於中華路路口,有著百年經營歷史,是一家以經營古舊書為特色服務的品牌書店。從股權上說,它隸屬於上海世紀出版集團。11月中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了上海舊書店。站在它的門前。很難想像,這間大約20平方米的書店,其實有著近百年歷史,就連現任店主姚老闆,也已不知不覺在此經營了25年左右。
  • 滬上「新實體書店」蓄勢待發 將更加注重文化體驗
    據《勞動報》報導,年末,儘管滬上唯一一家24小時書店——福州路上的大眾書局,以及在紹興路紮根多年、留下書迷很多回憶的漢源書店先後「歇業」,但滬上更多新的實體書店正在陸續開業,蓄勢待發。實體書店在上海,還有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