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海書展上,一組關於上半年實體書店銷售的數據引人關注。據中金易雲監控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實體書店銷售碼洋40.39億元,同比下降31.47%;動銷品種113.72萬種,同比下降5.25%;新書動銷品種35021種,同比下降32.57%。
不可否認,疫情對實體書店造成衝擊,如何化危為機、破圈出彩?「實體書店這個行業不能被全部當成生意,因為它是推廣全民閱讀的陣地。但我們必須把它看作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我個人可以衝著情懷而來,但不能要求所有員工永遠為情懷而生。」連續多年在上海書展舉辦的「中國實體書店創新發展年會」今年扣準「疫後重生」主題,大眾書局創始人繆炳文的這番話引起很多書業同行的共鳴。
「讀者在哪裡,實體書店就往哪裡去。」中金易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朱英觀察到,今年上半年,實體書店開始主動豐富營銷手段,從「等人來」向「送出去」轉變。中金易雲大數據平臺的監控數據表明,二季度不少門店出現了逆勢增長,有的加強了ToB業務,不僅賣書還借書;有的經營讀書會,疫情期間轉為線上;有的推出折扣促銷活動,吸引到店客流消費。在疫情對實體渠道的重壓下,實體書店開始拓寬渠道、向線上轉移。部分門店嘗試通過公眾號、社群營銷、短視頻、直播帶貨等手段壯大線上市場。他建議,實體書店應該建立精準的門店畫像,提供差異化服務,增強客戶粘性。
「大眾的閱讀習慣已然改變,還將繼續改變。傳統書店的關閉和轉型成為必然,書店存在的形式也必將發生改變。但這種改變,不是博取大眾眼球的,而是要適應當今人們生活的習慣。今天的消費者需要的是更方便、更隨意、更輕鬆的閱讀環境和機會。」繆炳文說,實體書店雖有半公益性質,但終究要作為商業體存在,必須依靠自身的商業模式和價值在市場立足。「疫情常態化或許還會延續,但大眾書局的大多數門店業務已基本恢復到去年同期並有所增長,門店外的業務發展也在預期之內。」繆炳文透露。
「湖北全省門店從元月23日全部閉店,到4月23日全部復市,在將近100天時間裡,湖北新華人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湖北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時軍介紹了備受關注的湖北省實體書店現狀。「『自救時期』,湖北新華人積極探索了社群服務等新辦法,依託微信群、QQ群、直播平臺、社群團購小程序等平臺,展開線上直播銷售,以門店為服務半徑,基本實現了『店店都上線、人人都是店員』的全員營銷模式。疫情期間,門店採取無接觸式配送方式,堅持為讀者提供線上閱讀、數字教育、文化消費、活動分享等服務。」
實體書店發展要堅持哪些變與不變?陝西嘉匯漢唐圖書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唐代偉提出三個「重做」:「內容重做」「服務重做」和「模式重做」。在他看來,書業要融合實體書店與出版機構兩方面力量,打造有推廣價值的內容產品,「出版機構是價值的製造者,書店是價值的傳遞者,社店合作打通信息流、物流和現金流,融合兩方面的力量」。四川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強認為,實體書店應該堅持「三個不變」:「首先,實體書店作為文化傳播組織地的價值不變;其次,實體書店提供閱讀體驗的主途徑這一功能定位不變;第三,以發行企業內容為核心主營業務的內部價值定位不變。」
在上海,除了民營品牌書店品牌各顯身手外,市民發現,新華書店也在悄悄變化。上海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劉航介紹,上海新華傳媒在2020年第一季度對旗下新華書店、上海書城網店布局結構進行調研、整合、規劃和升級,分層分類布局書店,形成市中心東、西、南、北、中所在區域各設一家「一站式圖書賣場」的「書店+文化空間」大型書城;郊區各設一家「一區一店一特色」的主力門店;市區升級現有小型街區店,打造鮮明區域特色的「書店+社區」城市書房;還要打造「小而美」的童書書店、古鎮書店、大學書店及濱江濱河特色書店。
在松江區泗涇鎮下塘古街,明清古建築管氏宅改造的「南村映雪」書店,去年開業以來不僅讓當地居民眼前一亮,還有不少上海市區乃至長三角讀者特意前往尋訪,展開一場古街之旅,這正是新華傳媒開發的新型文旅類實體書店。劉航介紹,由日本設計大師隈研吾設計的升級版新華書店在奉賢南橋上報傳悅坊文化商業項目中開業落地;遍布城市各處的房產中介網點也將傳出書香,新華傳媒聯手鍊家創辦「新華書店·城市書房」,年內將有50個網點為社區居民提供舒適美好的閱讀文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