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設計大師隈研吾打造新華書店落地上海,疫後實體書店這樣出彩

2020-12-10 騰訊網

2020上海書展上,一組關於上半年實體書店銷售的數據引人關注。據中金易雲監控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實體書店銷售碼洋40.39億元,同比下降31.47%;動銷品種113.72萬種,同比下降5.25%;新書動銷品種35021種,同比下降32.57%。

不可否認,疫情對實體書店造成衝擊,如何化危為機、破圈出彩?「實體書店這個行業不能被全部當成生意,因為它是推廣全民閱讀的陣地。但我們必須把它看作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我個人可以衝著情懷而來,但不能要求所有員工永遠為情懷而生。」連續多年在上海書展舉辦的「中國實體書店創新發展年會」今年扣準「疫後重生」主題,大眾書局創始人繆炳文的這番話引起很多書業同行的共鳴。

「讀者在哪裡,實體書店就往哪裡去。」中金易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朱英觀察到,今年上半年,實體書店開始主動豐富營銷手段,從「等人來」向「送出去」轉變。中金易雲大數據平臺的監控數據表明,二季度不少門店出現了逆勢增長,有的加強了ToB業務,不僅賣書還借書;有的經營讀書會,疫情期間轉為線上;有的推出折扣促銷活動,吸引到店客流消費。在疫情對實體渠道的重壓下,實體書店開始拓寬渠道、向線上轉移。部分門店嘗試通過公眾號、社群營銷、短視頻、直播帶貨等手段壯大線上市場。他建議,實體書店應該建立精準的門店畫像,提供差異化服務,增強客戶粘性。

「大眾的閱讀習慣已然改變,還將繼續改變。傳統書店的關閉和轉型成為必然,書店存在的形式也必將發生改變。但這種改變,不是博取大眾眼球的,而是要適應當今人們生活的習慣。今天的消費者需要的是更方便、更隨意、更輕鬆的閱讀環境和機會。」繆炳文說,實體書店雖有半公益性質,但終究要作為商業體存在,必須依靠自身的商業模式和價值在市場立足。「疫情常態化或許還會延續,但大眾書局的大多數門店業務已基本恢復到去年同期並有所增長,門店外的業務發展也在預期之內。」繆炳文透露。

「湖北全省門店從元月23日全部閉店,到4月23日全部復市,在將近100天時間裡,湖北新華人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湖北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時軍介紹了備受關注的湖北省實體書店現狀。「『自救時期』,湖北新華人積極探索了社群服務等新辦法,依託微信群、QQ群、直播平臺、社群團購小程序等平臺,展開線上直播銷售,以門店為服務半徑,基本實現了『店店都上線、人人都是店員』的全員營銷模式。疫情期間,門店採取無接觸式配送方式,堅持為讀者提供線上閱讀、數字教育、文化消費、活動分享等服務。」

實體書店發展要堅持哪些變與不變?陝西嘉匯漢唐圖書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唐代偉提出三個「重做」:「內容重做」「服務重做」和「模式重做」。在他看來,書業要融合實體書店與出版機構兩方面力量,打造有推廣價值的內容產品,「出版機構是價值的製造者,書店是價值的傳遞者,社店合作打通信息流、物流和現金流,融合兩方面的力量」。四川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強認為,實體書店應該堅持「三個不變」:「首先,實體書店作為文化傳播組織地的價值不變;其次,實體書店提供閱讀體驗的主途徑這一功能定位不變;第三,以發行企業內容為核心主營業務的內部價值定位不變。」

在上海,除了民營品牌書店品牌各顯身手外,市民發現,新華書店也在悄悄變化。上海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劉航介紹,上海新華傳媒在2020年第一季度對旗下新華書店、上海書城網店布局結構進行調研、整合、規劃和升級,分層分類布局書店,形成市中心東、西、南、北、中所在區域各設一家「一站式圖書賣場」的「書店+文化空間」大型書城;郊區各設一家「一區一店一特色」的主力門店;市區升級現有小型街區店,打造鮮明區域特色的「書店+社區」城市書房;還要打造「小而美」的童書書店、古鎮書店、大學書店及濱江濱河特色書店。

在松江區泗涇鎮下塘古街,明清古建築管氏宅改造的「南村映雪」書店,去年開業以來不僅讓當地居民眼前一亮,還有不少上海市區乃至長三角讀者特意前往尋訪,展開一場古街之旅,這正是新華傳媒開發的新型文旅類實體書店。劉航介紹,由日本設計大師隈研吾設計的升級版新華書店在奉賢南橋上報傳悅坊文化商業項目中開業落地;遍布城市各處的房產中介網點也將傳出書香,新華傳媒聯手鍊家創辦「新華書店·城市書房」,年內將有50個網點為社區居民提供舒適美好的閱讀文化空間。

相關焦點

  • 「聚焦」上海書展聚焦實體書店疫後發展之道
    8月13日,2020上海書展舉辦中國實體書店創新發展年會暨長三角民營書店座談會。在中宣部印刷發行局指導下,170餘名來自全國各地實體書店、出版社、發行機構的代表共同探討疫情對實體書店經營的影響,探尋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實體書店如何化危為機、疫後重生。
  • 2016十大新興實體書店:顏值高!面積大!新華書店也轉型
    這份「2016十大新興實體書店」榜單中,有轉型自傳統新華書店的,例如寧波新華書店天一書房、廈門新華書店(江頭)少兒主題書店和西安新華書店曲江書城;有當當網第一家線下大型書店:噹噹梅溪書店;也有近兩年擴展較為迅速的書店品牌代表:方所書店青島店、鍾書閣·靜安區芮歐店和西西弗書店環宇城店等。以下為「十大書店」名單,按正式開業時間排序。
  • 中國最美「新華書店」變身「網紅書店」,居然是由日本人設計的!
    然而,當你看到眼前這樣充滿設計感的書店場景,色調統一的木質書架與地板,意境滿滿的燈光氛圍,安靜優雅的讀書環境,你能想到這其實是一家新華書店嗎?原來,作為「老字號」的新華書店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停滯不前、老態龍鍾,新華書店實際上也在默默地與時俱進,正變得越來越新潮和現代,以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 關鍵詞中的實體書店2017:設計潮、新空間、新技術
    二是,從大商業出發,更多的其他業態主動吸納書店加入,或者創辦自己的書店,比如無印良品在店內增加書店、服裝品牌例外建設方所書店、建投集團發展建投書局、北京SKP MALL創辦自己的品牌書店等。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的新華書店光的空間4.設計潮在業態進行升級的同時,實體書店同時也花大力氣和大價錢來提升自己的顏值。
  • 新媒:中國新一代實體書店不得不採取「書店+」模式
    對於中國實體書店是否回暖,上海鍾書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金浩始終不敢肯定。儘管成功打造鐘書閣這個響亮的民營書店品牌,他也無力阻擋自己創辦多年的鐘書書店一間間謝幕。「光的空間」新華書店(圖片來自《聯合早報》)2017年12月,「光的空間」新華書店揭幕。老牌的新華書店與嶄新的明珠美術館融為一體,由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親自操刀設計,在商業體中營造出一個以閱讀為靈魂的文化藝術空間。
  • 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將在上海留下「新作品」
    2018年,上海南橋新城將迎來南部地區首個文化商業綜合體——傳悅坊。該建築綜合體的中標者是國際建築大師隈研吾,無論是大家熟知的北京三裡屯SOHO或是2020年東京奧運會主場館,都出自其手。 據了解,傳悅坊是上海報業集團的文化產業平臺,以書店、少兒娛樂教育、影院劇場和文化創意辦公為特質,打造文化、商業、消費有機一體的綜合體。
  • 實體書店變身記
    100家新店,雲南新華書店旗下的雲上鄉愁書院計劃開設40家新店,深圳出版發行集團旗下的簡閱書吧計劃開設30家新店……    日前,百道網在《2018—2019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中公布的這些數字,印證了許多人的感受:前些年實體書店的「倒閉潮」暫告一段落,城市裡的實體書店正在悄然增加。
  • 上海實體書店回暖,政府扶持政策初見成效
    4月23日下午,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在大眾書局世博源店開業儀式上發布《上海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徐炯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一指導意見對實體書店有一些新的支持政策,比如提到在城市規划過程中,要留出空間支持文化項目落地,其中就包括實體書店。
  • 委員建議設實體書店扶持基金 打造上海的"誠品書店"
    委員建議設實體書店扶持基金 打造上海的"誠品書店" 2012年1月9日 20:18來源:東方網 作者:魯琳 選稿:楊洋   東方網記者魯琳1月9日報導:近來,實體書店生存狀態更是每況愈下
  • 打造首家青少年主題書店 新華書店中山店「變身」開明書院
    記者昨日自寧波新華書店集團獲悉,由新華書店中山店轉型而來的開明書院將於6月1日開業,這將是全省首家青少年主題書店。  自去年以來,寧波新華書店集團強化推進實體書店、閱讀空間的轉型發展,先後在全市各地開設了「音樂書店」「寧波新華書店工商學院店」「寧波新華書店報業集團店」等直營店,並與杭州麥家理想谷合作打造了麥家理想谷Ⅱ。
  • 滬上新華書店、上海書城等42家書店復工營業
    截至目前,上海新華傳媒旗下各區新華書店、上海書城共42家復工開業,並確保在店內服務的員工14天之內無離滬記錄,返滬員工均已居家隔離14天以上。統一佩戴口罩上崗、上崗前進行體溫測量、每天對店內清潔消毒,更成為新華開工「標配」。
  • 疫情發生後開業的全國最大實體書店落戶成都
    文軒BOOKS第二家店,不僅是成都城東最大的書店,更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開業的全國最大的實體書店。實體書店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1.0時代,圖書標準店,以賣書為業務主軸,關注的是「貨」;2.0時代,打造高顏值,多業態、多元化的複合型空間,關注的是「場」;3.0時代,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營造讀書氛圍,創建文化景觀,拉動文化消費,是圖書為媒介的智能化聚場,關注的是「人」。
  • 安藤忠雄新作 新華書店「光的空間」亮相上海
    安藤忠雄新作 新華書店「光的空間」亮相上海 2017-12-16 19:30:5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翟璐
  • 實體書店如何走進校園
    關鍵詞:校園實體書店  工作現狀   對策思考 清新時尚的設計風格,舒適優雅的閱讀環境、精心搭配的咖啡簡餐............最近一段時間,校園實體書店以新穎時尚的設計、專業精細的服務和悅目靈動的場景,在師生和家長們的朋友圈刷屏了。
  • 去年上海新開實體書店30家,這些小而美的書店你去過嗎?
    記者最新獲悉,2019年12月,隨著西西弗書店·上海華潤時代廣場定製店、上海體育學院綠瓦體育書店、中版書房上海交大店等先後開業,盤點2019年上海圖書市場,新開實體書店近30家,高顏值、高體驗感、融合式複合經營,往往成為申城網紅店。
  • 百家新華書店變身文化地標
    在杭州,解放路新華書店以「無人書店」為理念,在全國率先實現自助購書全流程;在金華,擴面重裝後的金華書城一開業就因顏值高成為「網紅」;在開化,300多平方米的書店擴展到4000平方米,一躍成為當地最大的文化空間……自去年起,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在全國率先實施實體書店整體提升改造計劃,投入數億元,三年內對集團下屬65家市縣新華書店的近百個大書城和中心門市進行升級改造,以「書聯萬物」為轉型理念
  • 新華書店動態丨天壇南門新華書店:北京歷史文化「金名片」中的書香氣
    2019年初,原為崇文課本計劃發行門市的天壇南門新華書店經過升級改造重新亮相北京。書店位於天壇的南門東側,面積約400餘平方米,明亮的落地櫥窗,錯落有致的菱形天井,柔和溫暖的閱讀燈光,通頂高的別致書架,舒適的閱讀桌椅,再為北京增添一處「城市書房」。
  • 實體書店逆勢崛起,全球最美書店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經營哲學?
    走進書店,你看到的不只是標註價格的文字,更像是推開了一扇精神世界的門。在網絡書店逐漸侵蝕實體書店市場,紙質書購買量持續下降的今天,曾田宗昭先生以「為生活提案」的經營哲學重新塑造了實體書店逆勢崛起的神話。
  • 實體書店在「字裡行間」尋找一線生機
    「我想用法語發言,因為一家書店如果傳出各種語言,才更有文化味道。」日前,在「漢字與閱讀的盛宴——北京字裡行間連鎖書店成立兩周年慶典活動」上,法國駐華大使這樣說。    作為實體書店,字裡行間連鎖書店在業界頗受關注。
  • 實體書店:困頓中的創新與重生
    盧虹任對此深表認同,並特意給自己的書店起名「島上書店」。馮大江認為,實體書店身處困境,目前正是優勝劣汰的關鍵期,最終能夠活下來的都是精華。  記者了解到,為了解決生存之計,省內實體書店紛紛開始走複合式經營之路,即不只售賣書籍,還讓書店兼有咖啡廳、花店、文藝沙龍等功能屬性,以其他收入來反哺書店。  新華書店集團旗下的山西圖書大廈就經歷了這樣的「改頭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