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報訊(記者 黃丹 通訊員 楊銘)《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9月1日正式施行以來已滿100天,12月9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公布了全市最新的垃圾分類「成績單」。據了解,全市垃圾分類實現「三增一減」:從8月底至目前,廢舊家具、廢棄玻璃等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量由2060噸/日增至2760噸/日,升幅34%;廢棄電池、燈管等有害垃圾的回收量由420公斤/日增至790公斤/日,升幅88%;廚餘垃圾回收量由2530噸/日增至5640噸/日,升幅123%;其他垃圾處理量由19334噸/日減至15858噸/日,降幅18%。
全程分類體系基本形成
據介紹,目前,全市3823個小區和1716個城中村實現了分類覆蓋,共配置1074臺分類收運車輛。建成各類分類處理設施共118處。新增廚餘垃圾處理點10處,廚餘垃圾處理能力提升了約500噸/日。目前全市有4座大型餐廚垃圾處理廠、55處小型廚餘垃圾處理設施,日處理能力2892噸/日,全程分類體系基本形成。此外,分流分類實效也大幅提升,據統計,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分流分類回收量為8398噸/日,回收利用率達到40.5%,提前超額完成2020年度工作目標。
「我市垃圾分類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主要得益於4個方面。」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主任廖齊梅介紹,在宣傳教育方面,全市建成17個科普教育場館,招募380餘名志願講師,已開展上千場垃圾分類大講堂、微課堂等活動,讓垃圾分類知識深入人心;在機制方面,垃圾分類落實轄區責任,形成了市、區、街道、社區4級垃圾分類組織管理架構;在硬體設施方面,全市住宅區(含城中村)按照「集中分類投放+定時定點督導」模式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目前全市住宅區共設置22252個分類投放點,20459名督導員在投放點現場開展定時定點督導,引導居民參與垃圾分類;此外,還通過「執法+激勵」獎懲並舉的措施,為垃圾分類工作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持續推動分類宣傳教育
目前,垃圾分類各項工作都在穩步推進,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面臨一些問題與困難,據了解,目前我市大部分住宅區居民已養成分類習慣,但普遍存在城中村居民的參與率低於物業小區居民的情況;垃圾桶點管理有待提升,如存在垃圾分類投放設施設置不合理、投放不方便、桶點管理不到位、收運不及時、髒亂差等情況;收運處理能力存在不足,廚餘垃圾末端處理能力有待提升,電器電子廢棄物和家用化學品收運體系有待完善。
面對這些急需解決的問題,深圳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副局長楊雷表示,如今,全市上下關注垃圾分類、參與垃圾分類的現象已蔚然成風,形成良好的勢頭。目前,深圳在推動垃圾分類習慣養成方面已經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接下來還會持續推動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工作,傳播文明理念,推動垃圾分類獎懲機制結合,讓垃圾分類知識深入人心。
據悉,今年《條例》實施後,全市城管執法部門集中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專項執法,9月1日至12月7日,共出動執法人員169993人次,檢查投放點位、收運車輛、處理企業92645個,立案3918宗,擬罰款總額1230850元,已執行到位821650元,形成了有效震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