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城子坦老古村李家臥龍屯。這裡曾是打響辛亥革命在東北的第一槍所在地。我們看到這座高聳的豐碑,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先賢們的復興中國、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精神,於公元二〇一一年公曆十一月二十日敬立。
1911年10月10日,以孫中山為核心的同盟會在武昌發動武裝起義勝利後,清王朝封建統治開始瓦解。武昌起義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大連地區的同盟會會員顧人宜、顧人邦、顧人敏時稱「顧氏三傑」,聯合莊河的潘永忠、隋守真等人在遼東支部的領導下,以自家的田產地契作抵押,購買大槍一千支,子彈六十箱,招募一千餘人組成莊復聯軍,準備起事。
可是,起事正在籌備中,被清軍巡防隊李萬勝偵知,隨之報告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將要謀劃對顧人宜的聯軍進行圍剿。顧人宜獲悉清軍巡防隊的企圖後,當機立斷,決定先發制人,提前舉義。
11月20日,莊復聯軍在顧人宜的指揮下,向駐紮在李家臥龍的清軍右路巡防營發起進攻,擊斃擊傷百餘人,俘獲20多人,清軍巡防隊大敗,向瓦房店方向逃竄,聯軍初戰告捷,打響了辛亥革命在東北的第一槍。它拉開了辛亥革命在東北地區的序幕,是東三省革命進入新階段的標誌。
11月27日,革命軍在李家臥龍宣布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分府」,顧人宜任軍政分府關東第一軍司令官。
清帝退位後,北京政府任顧人宜為關外軍第一軍司令官,任孫中山帥府參軍兼政府諮議,任張作霖巡閱使署中將諮議,顧人宜成為頗有聲望的軍事指揮者。
今天,我們回顧歷史,緬懷先驅,傳承中華民族100多年前,在面臨內憂外患,存亡絕續的危急時刻,不屈不撓地尋求救亡圖存,獨立富強之路的偉大民族精神,讓辛亥革命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下面請隨我走進一個充滿著神秘色彩的四合院。這裡曾是當年駐紮在李家臥龍的「清軍巡防營」舊址,也是「中華民國軍政分府舊址」。
這四合院,守護者以幾代人的努力,兌現著一個承諾。那麼這四合院將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這四合院,當年是由李新鄴建造的。這李新鄴又是誰呢?他讀過詩書,懂得醫術,為人正直,善交朋友。當年,李新鄴就在這四合院開了個診所。李新鄴的朋友中最要好的朋友,就是大家熟悉的抗清將領顧人宜。
當年顧人宜在星臺也開了個診所,他為人忠誠樸實,樂善好施,在鄉野民眾間,倍受崇敬,享有聲望。顧人宜每次到城子坦經過李家臥龍時,一定要到李新鄴的四合院吃頓便飯,探討醫術,相互勉勵,增進友誼。
由於城子坦自古以來就是軍事要地,所以,清軍巡防營就駐紮在城子坦鎮內,日夜把守。這些日子,不知怎的,出了怪事。這些清兵們隔三差五的神不知鬼不覺的相繼失蹤,弄得清兵們惶惶不可終日,紛紛要求轉移駐地。這清軍巡防隊右路管帶李萬勝為了能夠儘快找到新的駐地,便派人四處打探,最後這李新鄴的四合院被打上眼了。
這一天,李萬勝讓手下的人把一個服了毒的人抬到李新鄴的診所。這李新鄴還沒來得及診斷,病人就咽氣了。
這一下可捅了大漏子了,沒等李新鄴回過神來,李萬勝便和十幾個清兵不由分說的把李新鄴五花大綁,押到復州城下了大牢。
李家一片驚慌,趕緊告訴顧人宜。顧人宜非常氣憤,立刻派人去復州城進行打探。他知道李萬勝是在惡意陷害,但不知他的目的。
這時,打探的人回來說,李萬勝已經放出話了,李家必須在三天之內騰出四合院,不然,備棺收屍。顧人宜明白了,李萬勝就是不擇手段的要強佔這四合院。他想率軍與李萬勝正面交鋒,但又覺得時機不成熟,便咽下這口氣: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既然李萬勝強佔這四合院,那就先讓給他吧,我就不信他能守得住!
在顧人宜的幫助下,李新鄴一家老小得到了妥善安置。
話又說回來,自從顧人宜指揮聯軍打下清軍巡防隊,奪回了四合院之後,就把這四合院完璧歸趙。可是,李新鄴堅決不肯,他覺得李家臥龍,地理開闊,交通方便,背山臨水,便於聯軍駐紮防守。從長遠考慮,顧人宜接受了李新鄴的建議。
就這樣,顧人宜在李家臥龍有了自己的聯軍駐地,他的胸懷更大,目光更遠了。11月27日,顧人宜就在這裡宣布成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分府」。
1911年12月1日,正當顧人宜揮師北上,捷報頻傳之時,卻接到了上峰的命令,讓他率部日夜兼程趕赴煙臺集結。此時的李新鄴由於上山採藥摔傷了腰部,而沒能與顧人宜同赴煙臺。
臨走時,顧人宜親自囑咐李新鄴,這四合院是咱們用生命從清軍手裡奪回來的,是咱們抗清救民的根據地,你和家人要用心守護,免遭破壞,將來等我解甲歸田時,咱們還要在這裡共開診所,救苦救難啊!李新鄴深知顧人宜的性格,他所經歷的事情都是十分珍惜的。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當年的李新鄴早已離世。而後來的子孫卻都遵照老人的囑託,用盡心血守護這四合院,也從不對外提及當年的往事。因此,在百年的歷史時光中,這獨特的四合院被幾代的忠實的守護者相繼塵封在一片雲煙中。
大連史志專家組為了尋找對研究遼南辛亥革命有著極其重要價值的「中華民國軍政分府」舊址,幾經周折,直到2007年8月,才揭開了這四合院的神秘面紗。
[現在,我向大家隆重地介紹一下,這位就是四合院第四代守護者李國川老人,我們向他表示祟高的敬意!我再告訴大家,李國川老人還有一門手藝,他釀造的白酒正宗純糧,芳香四溢,遠近聞名。如果大家有意的話,可以先嘗後買。]
我們來到了曾經名噪一時的萬香菸館、青花妓院舊址。它佔地面積117平方米,為硬山頂式二層樓。二樓的窗與窗之間的牆上鑲嵌有植物花果圖案的彩色瓷磚,雖歷經百年風雨浸蝕,卻依然色彩豔麗,不改原貌。
「文革」中曾有人說這是「封資修」的產物,要藉機敲毀這牆上的圖案,卻不知為什麼始終未成行,因此圖案才得以保留。
當於遠成先生成為這裡的主人時,有人出價10萬元要買這牆上的瓷磚,卻被他婉言拒絕了。他說,既然是文物,多少錢也不能賣,保護文物是我的責任。
追溯歷史,該煙館、妓院是張作霖的一名高級軍官所開設。
這座二層樓,一樓是萬香菸館;二樓是青花妓院。這萬香菸館曾演繹出多少人間的悲劇。據說一個家境殷實的紈絝子弟,迷戀上了大煙不能自拔。不到一年的功夫,家境破敗、爹娘慘死,妻兒出走,而自己卻饑寒交迫,凍死在落日的雪地裡。
這萬花青樓也承載著舊時的怨恨與無奈,讓我們牢記那段屈辱的歷史吧!
【日本海關樓舊址】
我們來到了日本海關樓舊址。這是一座日式建築風格的廡殿式頂二層樓房,佔地面積240平方米。始建於1930年,當時的海關樓是偽滿洲國和關東洲的交界地。海關樓以北是「偽滿洲國」復州轄區,以南是「關東州」轄區,有一橋跨「兩國」之稱。
據說有一討飯者,從東老灘弄了把鹽藏在身上,過海關橋時,日警搜身被查出。當日警剛要抓他時,討飯者卻靈機一動,跳到橋的那一邊,還扭動著屁股羞於日警,而日警急得哇哇大叫,卻不能過界去抓他。
大家看到已經不起眼的二層樓,就是當年遠近聞名的「中興」飯店。這個飯店有一個叫王中山的師傅,他有一手槓壓麵條的絕活。這種槓壓麵條與眾不同,別有風味。它取上等麵粉,用涼水(冬天用溫水)調和,經過一段時間的揉和,再放到大案板上,然後用一根八尺長的粗竹槓,固定一端旋轉,另一端放在臂下,雙手握槓,在麵團上反覆擠壓,待麵團被壓到只有銅錢厚時,摺疊在一起,用一把八斤半重的長刀切成麵條,這種麵條吃起來軟硬相間,面香一絕,回味無窮。
據說當年省城的幾位要員路經此地時,經人介紹,特意到王中山開設的中興飯店對槓壓麵條品嘗一番,讚不絕口。其中一位要員要王中山把這精湛的手藝傳到奉天城哪!
我們來到了百年老街,仿佛又回到了從前。二十世紀初,城子坦是遠近聞名的商業繁華區。每年初冬,能裝百石上下的帆船常在碼頭停泊。吊橋河岸附近相繼出現雜貨店、燒鍋、飲食業與旅店,逐漸發展為埠頭,鎮區內有綢緞百貨和雜貨商51家,飲食服務業近百家,其它行業45家。
百年老街歷史上原名叫「魚市街」因有漁港碼頭和魚販而得名。1961年,為紀念在吊橋河中搶救落水兒童而光榮犧牲的駐地某部排長鄭春滿烈士,人們把原「魚市街」改名為「春滿街」。
春滿街雖然經歷了百年風雨滄桑,卻一直保留著二十世紀初的空間布局和建築風格。原街區全長2000米,現存1280餘米,有房屋460餘間,住戶150餘戶。房屋建築以硬山頂式的傳統樣式為主,間或硬山頂和廡殿頂式二層樓房,具有典型的東北傳統民居和膠東民居特點,是遼寧地區目前規模較大、保存最為完好、具有鮮明歷史特色的街區。
2008年12月29日,中國著名劇作家高滿堂興致勃勃地對春滿街進行了實地考察,認為像這樣規模而且保存完整的老街在全國都是少見的,他說如果在這裡取景拍攝影視作品,可以從滿清一直拍到「文革」。
▲(高滿堂視察城子坦百年老街)
我們來到了古老的吊橋河邊,放眼望去,不過是一條極不起眼的飽受委屈的河流;側耳聆聽,那潺潺的流水聲仿佛在吟唱昔日的輝煌與自豪。
吊橋河,顧名思義,就是用兩排上好的榆樹或槐樹按照間隔夯進河中,鋪上木板, 架在河面上而得名。
吊橋河是碧流河入海口的一條支流,當時河寬80餘米,隨著海水潮起潮落,一條擺渡的小船忙碌在河面上。
吊橋河曾經演繹出許多精彩的故事。
二十世紀初,吊橋河使漁港碼頭因勢而盛,百年老街也因有了吊橋河而商賈雲集,繁盛異常。
當年,這裡曾是山東人從海上逃難而來的登陸點。
日偽時期,這裡(指橋下)建造了一座小型發電站。
吊橋河物產豐饒,河蜆、河蝦、河蟹以及胖頭魚、鯰魚等水產品,吸引著許多人前來垂釣,換來了家用,豐富了餐桌。
吊橋河曾湧現出撼天動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1961年4月16日,某部排長鄭春滿,突然發現兩個女孩在吊橋河的深水中掙扎,便飛快跑過去,縱身跳進冰冷的深水中,把兩個女孩推到淺水處。兩個女孩得救了,可耗盡了全身力氣的鄭春滿不幸被激流捲走,時年29歲。為紀念鄭春滿烈士,將吊橋河改名為春滿橋,並在吊橋河畔為鄭春滿豎碑立傳。一首《鄭春滿之歌》從這裡唱響全國。
如今的吊橋河宛如曼妙的少女,等待著人們梳妝打扮,含羞待嫁。
我們來到了市級文保單位城子坦三清觀。她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佔地面積1400平方米,保持了清代建築風格。三清觀內共有8個大殿24個自然間。各殿氣勢恢弘,風格各異。158尊塑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令人稱絕。
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八日的三清觀廟會,吸引了方圓百裡的遊客。他們在香菸燎繞中祈求自己和家人快樂,福祿安康。
廟會期間,各種精湛的文藝表演,大大小小的攤點,頂禮膜拜的人群,為這盛大的廟會,勾勒出精彩絕倫的圖畫。
請大家隨我來,這就是三清觀的鎮觀之寶「歸服堡」石匾。相傳,唐王李世民親駕徵東打到城子坦的碧流河邊。當時,河水波濤滾滾,沒有一條船影,大軍不能過河,而對岸的侵略者卻興風作浪。李世民義憤填膺,揮鞭指向對岸,奮筆寫下「歸服堡(降服歸順之意)」三個大字,刻於石匾,鑲嵌在城門上。
我們來到了歷經滄桑歲月的城子坦火車站。這座穿越近百年歷史時空的老站,始建於1923年,1925年竣工通車運營。
城子坦地處海防前線,既是軍事戰略要地,又是商貿集散地。當年,日本侵略者在花園口登陸後,乘勢佔領了城子坦。
日本侵略者在城子坦佔據了40年間,大批的木料、糧食、海鹽等,都通過這條鐵路源源不斷地運往日本或戰爭前線。
城子坦火車站已於2006年停用。但她卻有著一段燦爛輝煌的歷史。1955年11月初,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大規模陸海空三軍聯合軍事演習的指揮部就設在城子坦火車站。當時,由葉劍英元帥擔任總指揮,劉少奇、周恩來和八大元帥乘專列親臨城子坦視察。
據說,當時的城子坦火車站周圍布滿了荷槍實彈的官兵。一列嶄新的掛著窗簾的火車停在站臺內,站臺一步一個崗,戒備森嚴。當時只聽說是在城子坦大演習。後來,才知道國家主席劉少奇、總理周恩來以及八大元帥都來了。他們的指揮部就設在火車站的招待所。
如今的招待所已成為城子坦火車站的派出所了,門旁牆上的標誌還能勾起人們對往事的回憶。
也許有人會問,許多年後,城子坦將會呈現怎樣的美麗圖案呢?這也許又是一個今天人們想像力無法觸及的話題。但我們可以展開恢弘的暢想,未來的城子坦,將會在遼東半島的碧流河畔巍然屹立,以無窮的魅力勁射出耀眼的光芒!各位遊客朋友們,我們的行程馬上就要結束了。在這段時光裡,我們遊覽了古鎮重要的景點。大家的熱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希望我的服務能夠給大家留下一絲美好的回憶。我祝願大家健康幸福、吉祥快樂!
李智榜,1974年7月畢業於新金三中,下鄉於城子坦苗屯大隊,任青年點團支部書記、文藝委員。同年11月調城子坦公社宣傳隊。
1994年考入碧流河鄉政府,任文化站長。榮獲普蘭店蓮城故事一等獎。大報、晚報發表散文、小故事等。
圖文編輯:詩風花語
The End
遼寧省歷史文化名鎮城子坦,
歡迎您的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