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據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共有藏品約7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大類。這裡面絕大多數都是蔣介石從大陸帶來,國寶級文物數不勝數。臺北故宮是目前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為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
【肉形石】肉形石如同一塊東坡肉,它出自內蒙阿拉善左旗,清康熙時供入內務府。肉形石是天然石種,多數屬沉積巖,矽質巖或變質巖,是在地質運動過程中與其他礦物質接觸色化而成。石頭色彩是在形成過程中與其他礦物質接觸色化而成,也有部分是受巖漿高溫冷卻速度差異而生成,常常出現生、熟、醃製、風乾等質感,令人非常震撼。(由於鎮館之寶太多,筆者選擇其中9件具有代表性的國寶,貨真價實的絕世孤品。)
【翠玉白菜】翠玉白菜是臺北故宮最有人氣的鎮館之寶之一,幾乎所有來臺北故宮的遊客都會看它,因為它實在時太逼真了。翠玉白菜原是北京故宮永和宮的陳設器,為光緒大婚時,妃子瑾妃的陪嫁嫁妝之一。翠綠的菜葉上有兩隻昆蟲,體型較大的、伸長著後腳的是螽斯,位在上方,小隻的則是蝗蟲。
【毛公鼎】毛公鼎於道光光二十八年(1814年)前後,在陝西省岐山縣出土。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器物,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毛公鼎器型通高近54釐米,重34.5公斤,大口圓腹,造型渾厚而凝重。毛公鼎上刻的銘文卻是迄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銘文青銅器中最多的,共有32行499字。
【汝窯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汝窯是北宋徽宗時期的官窯,以天青釉色的瓷器聞名後世。汝窯瓷器流傳後世的寥寥無幾,全部都是國寶級,臺北故宮收藏約20件,水仙盆則是精品中的精品。目前存世的汝窯器多有開片,獨此件光潔無紋,益發顯得勻淨端莊,也說明了它曾經的地位。水仙盆呈橢圓形盆,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邊稜,四雲頭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體滿布天青釉,極勻潤;底邊釉積處略含淡碧色;口緣與稜角釉薄處呈淺粉色。
【散氏盤】散氏盤於乾隆初年在陝西鳳翔出土,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因銘文中「散氏」二字而得名,是研究西周金文的重要實物資料。該器物高20.6釐米,口徑54.6釐米。圓形,淺腹,雙附耳,高圈足。腹飾夔紋,圈足飾獸面紋。
【溪山行旅圖】這是北宋畫家範寬的作品,畫面有一種動感,一幅空間藝術的繪畫卻有一種時間藝術的感覺,非常奇妙。畫面有高山頂立,山頭灌木叢生,結成密林,狀若覃菌,兩側有扈從似的高山簇擁著。樹林中有樓觀微露,小丘與巖石間一群馱隊正匆匆趕路。細如弦絲的瀑布直洩而下,溪聲在山谷間迴蕩,景物的描寫極為雄壯逼真。徐悲鴻當年在欣賞過《溪山行旅圖》後說,「而一山頭,幾佔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黃州寒食詩帖】《黃州寒食詩帖》,又名《寒食帖》、《黃州寒食帖》,25行共129字,作者為蘇軾,這是蘇軾被貶黃州,在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兩首五言詩。《黃州寒食詩帖》有著「天下第三行書」之稱。(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寒食帖》為天下三大行書。)
【快雪時晴帖】《快雪時晴帖》是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以行書寫成。乾隆皇帝曾把《快雪時晴帖》與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稱為「三帖」,藏於養心殿西暖閣內「三希堂」內,將其視為稀世瑰寶。目前《伯遠帖》、《中秋帖》收藏於北京故宮,「三希」不能相聚,成為大陸無數專家們最大的遺憾。
【祭侄文稿】《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計25行共230字,是顏真卿50歲時所寫。內容描述的是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在中國書法史上,《祭侄文稿》有著極高的地位,「顏真卿此文,正義凜凜,並不是一般祭悼的文章,所以有不忍卒讀之感。其書法尤為奇絕,論者以為《蘭亭》之後,惟此為高,故有『天下第二行書』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