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就在你家門口

2021-01-09 站長之家

  天津的朋友可有福了。在河東區津塘路地鐵旁, 8 月初開幕的格調藝術館,有條露天藝術畫廊。策展方從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五千餘件國寶級藏畫中,精選四十七幅進行了微噴複製,在畫廊進行全天候展示。其中有三幅還是當之無愧的「鎮院之寶」。

  說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大概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事實上,要論珍貴程度,這兩件文物恐怕連前一百名都擠不進去。真正的無價之寶,是三幅宋代的山水畫: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和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山水畫在北宋時期發展成熟,後世繪畫大都依循此時建立的山水畫概念進行創新。北宋山水畫流傳後世的數量不多,而這三幅堪稱當時創作巔峰的畫,在時間長河中得以倖存,並分別代表了北宋山水畫的前中後三個重要時期,被人稱為「北宋山水三巨碑」,也因此擁有臺北故宮「鎮院三寶」的美譽。

  那麼這幾幅畫究竟有何高妙之處?

  1 《溪山行旅圖》

  「在我們面前陡立著一塊絕壁,晨霧輕拂,瀑布飛流直下,溪水沿著山腳流淌。山脊巖石上有茂密的樹林,有馱著柴捆的驢隊從那裡走出來。遠處樹梢間露出了廟宇的屋簷。」

  這幅高兩米,寬一米的山水巨作,便是被譽為「宋畫第一神品」的《溪山行旅圖》。站在它的面前,只覺時間停止,唯有宇宙蒼茫。

  (宋)範寬,《溪山行旅圖》,約 1000 年,絹本設色,206. 3 釐米x103. 3 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出這幅神品的人叫範寬,出生於五代末的陝西。宋畫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頂峰,範寬則是宋畫中的大師級人物。藝術皇帝宋徽宗就是範寬的頭號粉絲,曾收藏過他 50 多件畫作。

  範寬性情寬厚豁達,不拘成禮,喜好喝酒求道。一開始,他模仿山水大師荊浩和李成,畫著畫著,忽然頓悟:「前人畫山水,常常觀察眼前的事物,那我幹嘛只學前人的畫作,而不去觀察真實的自然?」於是,他便長居終南山和太華山,看峭壁千仞,等日升月落,山間風景瞭然於胸,最終自成一派。

  凡看過《溪山行旅圖》的人,幾乎都拜倒在它筆下。董其昌將它評為「宋畫第一」。著名畫家徐悲鴻也曾說,中國所有藝術瑰寶中,他最為之傾倒的,便是《溪山行旅圖》。那麼,它究竟偉大在哪裡?

  原臺北故宮書畫處處長王耀庭曾評價說,這幅畫「可以超越一眼所看到的景象。」

  這句話什麼意思?先看看這張照片。根據王耀庭的研究,《溪山行旅圖》畫的很可能是華山的景色,畫中高聳的主峰和照片有幾分相似。但比較起來,照片雖然視野寬廣,但卻沒有畫作那種完整無缺的感覺,因為照片只有一個視角,而這幅畫,卻有多個視角。

  華山風景

  我們可以把這幅畫分為前、中、後三景,前景是最下方的大石和平行的坡路,中景是兩個土坡中間夾一口水,遠景則是高聳的主峰,佔了畫面的三分之二。

  畫近景的時候,站在比大石略高的位置,才能看到大石正面的頂端。

  畫中景時,如站在原地不動,就不可能看到屋頂的瓦片。所以畫家站得更高了,大概在略高於樓頂的地方。

  遠景高峰上的樹叢,只有從高處俯視才能看到的。所以在畫遠山時,畫家又升高到遠峰之上。

  可見,在完成這幅畫時,畫家一共換了三次視點,這是照相機一個鏡頭無法完成的。用流行的話說,畫家用的是「上帝視角」,為我們呈現出一個全觀的世界。它超越了時間和空間,像一座永恆的紀念碑。

  那麼,畫面中山石的堅硬感又是怎麼來的?

  範寬下筆是非常堅勁有力的,山的輪廓,每一片樹葉,每一根枝條,都有峻峭刻削的邊沿。就像藝術史學家蘇立文所形容的:「他揮動的好像不是毛筆,而是刻刀。」

  仔細看山石的表面,會發現有數不清的短線,大小不一,有粗有細,有濃有淡,就像濃密的雨點。這是範寬的獨門技法「雨點皴」,它們繁而不亂,襯託出山體厚重的質感。

  《溪山行旅圖》落腳臺北故宮博物院之初,大家並不能確定這是範寬的真跡,因為北宋滅亡後,此畫曾流落民間,在無數藏家手中輾轉。直到 1958 年,臺灣畫家李霖燦拿著放大鏡瀏覽細節,突然在畫面下方樹林的間隙裡,發現了「範寬」的籤名,這樁千年懸案才塵埃落定。由於此畫太過珍貴,通常四年才會展出一次,每逢展出的日子,排著長隊的人們,都會順著樹叢尋找範寬在一千年前寫下的不起眼的籤名。

  藏在樹林中的範寬籤名

  2 《早春圖》

  範寬之後,另一位山水畫家橫空出世,他叫郭熙。範寬和郭熙都有「皇帝粉」,範寬的粉絲是宋徽宗,郭熙的粉絲則是徽宗的老爸宋神宗。

  宋神宗對郭熙恩寵極盛,宮中重要的屏障都只讓郭熙畫,還將宮中所藏漢唐以來的所有名畫,都拿出來給郭熙鑑賞品第,郭熙也因此大開眼界,吸取百家之長。

  傳說郭熙作畫速度極快,常常一揮而就,尤其喜愛畫煙雲便滅間山水的千姿萬態。除了宋神宗,當時的文人蘇軾、蘇轍、黃庭堅、王安石等,都是郭熙的粉絲,於是,各地畫師便爭相摹仿,可謂獨步一時。

  郭熙不只在繪畫上超人一等,還寫了一篇中國最重要的山水理論(《林泉高致》,由他的兒子整理而成)。他認為,好的山水畫要讓人能夠深入其境。一個喜愛山水的人,也許因為現實情況不能遨遊於山林,但他可以神遊於圖畫之中。這也是後人常說的可望、可遊、可居。

  《早春圖》就是這樣一幅可遊可居的畫作。我們仿佛可以順著畫中的山路緩緩而上,呼吸清冽的空氣,捧一掬甘甜的泉水,在半山腰的樓宇屋舍歇歇腳。

  (宋)郭熙,《早春圖》, 1072 年,絹本設色,158. 3 釐米x108. 1 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既然是《早春圖》,那一定得有春天的感覺。郭熙是怎麼用淡淡的墨色畫出「早春」的?

  首先,畫中的山圓圓的,看上去很柔軟,好像吸夠了水分,正在膨脹。整個畫面有種溼漉漉的氣息。

  山前巨大的巖石上盤踞著枯木,但仔細一看,似乎已經吐露出細碎的新芽。

  泉水淙淙而下,匯入河谷中,河水已經解凍,漁民們正在拉網捕魚。山間行人挑著擔趕路,衣著單薄,也沒有冬天縮手縮腳的樣子。

  山間煙雲瀰漫,蒸氣慢慢向上升騰,生命似乎正在被喚醒,籠罩在和煦的晨光之中。

  看看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再看看《早春圖》,有沒有覺得,前者寧靜肅穆後者卻有一種不安分的感覺,好像一直在「騷動」?

  這就要歸功於郭熙的「捲雲皴」。他用柔軟的畫筆吸飽水,用淡墨輕掃,就像翻滾的雲朵。 仿佛泥土裡有股力量在活動,充滿了生命力。

  整幅畫沒有桃紅柳綠,草長鶯飛,卻讓人感到融融的春意和活力,這就是畫家的厲害之處。

  3 《萬壑松風圖》

  郭熙去世之後,北宋山水畫創作的巔峰時期也隨之結束。蘇東坡、米芾等文人推崇平淡天真的畫風,堅硬的山峰變得溫柔舒緩,北宋滅亡之後,南宋山水畫更是縮到一角,再難見曾經的雄偉山骨,直到另一位天才的出現。

  (宋)李唐,《萬壑松風圖》, 1124 年,絹本設色,188.7 釐米x139.8 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位天才,還是一段趣事裡的主角。我們知道宋徽宗喜歡藝術,他為畫院招募畫家時,喜歡出些稀奇古怪的試題,比如讓考生畫「踏花歸去馬蹄香」。又有一次,徽宗讓畫師以「竹鎖橋邊賣酒家」為題,大家都忙著畫「酒家」,只有一位考生,畫了一個橋頭和竹林,竹外掛一酒帘。徽宗大喜,給了他第一名。這個第一名,就是李唐。

  李唐的人生可謂跌宕起伏,剛拿第一名沒多久,金兵攻入北宋都城,李唐也連帶著被抓,他冒著生命危險逃回國,一路顛沛流離,肚子餓了,就靠賣畫掙一點錢。就這樣在街上賣了十幾年的畫,才被宋高宗招進畫院,那時,李唐已經快八十歲了。

  《萬壑松風圖》作於大約 1124 年,就在金兵攻陷汴京前不久。作為後輩,李唐吸收了範寬和郭熙的精華。他的山水風格更像範寬,群山巨峰,「又黑又硬」,但同時, 他又學到了郭熙的一句話:山水要可遊可居。因此,在《萬壑松風圖》,我們既能看到範寬那種幽沉堅硬的山石,也有郭熙式婉轉的山林空間。

  當然,如果只是師法前人,這幅畫也不會有如此高的地位。它的厲害之處在於大膽變革:把範寬的雨點皴發展成寬大的斧劈皴,就像一斧頭砍下去的切面。山形也分散為更小的面,層層深入,更加立體。

  郭熙畫中的空間感也更進一步,前景中的山樹不斷向後推移,越過空間,樹叢斜斜地穿過畫面,從低到高越來越小,使縱深的感覺更加強烈。遠遠望去,只覺「蒼松盈野,濤聲震耳」,一股磅礴之氣撲面而來。

  李唐被視作南宋山水畫的開拓者,之後著名的院畫家馬遠、夏圭等,都師法他的斧劈皴,以表現石質堅硬的山體。但同時,他也算是北宋巨障式山水畫最後的大師——在他之後,中國畫史上再難出現像《萬壑松風圖》這樣構圖複雜、氣勢雄渾的山水。

  可惜的是,因為這幾幅畫太過珍貴,臺北故宮博物院將它們列為限展精品,每展出一次,至少需要間隔三年。所以,要想一次目睹三幅巨作,只能靜待機緣。這回格調藝術館把三幅鎮館之寶用藝術微噴的形式還原在公眾面前。大家不用坐飛機去臺北,無需買門票、排長隊,就能在每天清晨跑步、黃昏遛彎、下班回家的路上,停下來,沿著畫廊走一走,感受藝術帶來的感動和洗禮。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可以,這很中國!
    臺北故宮博物院,依託清朝宮廷珍藏的歷史文物而建。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政府為保護紫禁城文物不被戰火毀壞,曾挑選其中的部分藏品打包運往南京。敗逃臺灣之前,將其中的一部分運到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的確有相當一部分珍品,其中各個品類的鎮館之寶,也確實稱得上是國寶。
  •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為什麼能成為無價之寶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為什麼能成為無價之寶一說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很多人都去過,並參觀過。在歷史上,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珍藏的大批珍貴文物,被運抵到到了臺灣地區,後來在臺北修建了,以展出故宮文物為主的博物院,命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到底是什麼?可不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鎮館之寶」。翠玉白菜而在曾經一則新聞中,北京故宮博物館單館長透露,臺北故宮裡面的文物只佔了故宮文物總數的22%,而所謂鎮館之寶的翠玉白菜換言之,從北京故宮先南遷又最終被運往臺灣只佔22%。聞言後臺北故宮也表示,院藏並無「鎮館之寶」的文物分類,文物分級制主要分為國寶、重要古物、一般文物三類。但是從臺北故宮的回應和一些學者的討論中,我們也得到了一些資訊和收穫,也是大眾所關注的:臺北故宮最值得看的寶貝到底是什麼?
  • 歷史上4大奇石:令人嘆為觀止,圖4是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歷史上4大奇石:令人嘆為觀止,圖4是臺北故宮「鎮館之寶」!1、耶利亞女郎。對於喜歡奇石的人來說,欣賞往往是最大的樂趣,大千世界,奇石百媚千嬌,千變萬化,耶利亞女郎風情萬種,很是珍貴。2、小雞出殼。4、紅燒肉,圖4是臺北故宮「鎮館之寶」。你確定你只是一塊石頭嗎?不想做紅燒肉的石頭不是好豬肉啊! 你覺得哪一塊最神奇呢?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翠玉白菜」的來歷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翠玉白菜」的來歷,相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古時候每到進貢珍品給朝廷大官及皇上的節期時,各地知府便會下鄉尋訪,要百姓們呈現奇珍貢品。如果老百姓獻出的珍品中選,除了會得到重重賞賜外,還會聲聞鄉裡,是一件極為光宗耀祖的大事。
  •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現在海峽兩岸交通十分便利,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寶藏,那是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作。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美之極致,北宋山水!
    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谿山行旅圖》,《早春圖》,《萬壑松風圖》分別代表了北宋山水畫的前中後三個時期。●●【谿山行旅圖】範寬北宋初期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絹本設色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米芾局部● 原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先生於1958年在畫作上發現了「範寬」字款,確認此畫為範寬真跡。
  • 臺北故宮博物館三大鎮館之寶,兩件人氣遠高另一件,卻飽受爭議
    歡迎來到溜溜達達看世界,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臺北故宮博物館的兩大鎮館之寶:肉形石和翠玉白菜。這兩件文物一直是臺北故宮博物館的人氣國寶,許多國內外遊客來這裡專門就為看它們,在對外宣傳的時候,」東坡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也一直被列為三大鎮館之寶,但卻引起了很大爭議,毛公鼎實至名歸,但肉形石和翠玉白菜就藝術價值而言並不足以擔當鎮館之寶的重任。
  • 這5大臺北故宮鎮館之寶,五彩龍鳳大盤在列,個個都是稀世珍品!
    汝窯因為傳世很少,所以十分珍貴,目前世界上典藏不足70件,臺北故宮收藏有21件。這5大臺北故宮鎮館之寶,五彩龍鳳大盤在列,個個都是稀世珍品!蘇軾《寒食帖》,這件寶物是蘇軾的代表作,這件藏品先是在民間輾轉收藏,後被清廷收入內府,在戰亂的時候流亡於國外一段時間之後,由愛國人士重金取回,十分珍貴。西周散氏盤,這件寶物是西周書法藝術的典範之作。
  • 臺北故宮博物院三大鎮館之寶
    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對於大陸的大多數人而言,臺北故宮博物院久聞其名,卻難見其真容。 ——白巖松 熟悉兩岸文化的人也許都有這個印象:北京故宮的建築世界第一,臺北故宮的藏品世界第一。
  • 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是什麼?郭熙《早春圖》為何是鎮館之寶?
    為何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被譽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那麼,郭熙的《早春圖》有何魅力?又有著怎麼樣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郭熙的《早春圖》。
  • 翠玉白菜稱不上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去臺北故宮參觀了幾次之後,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普通觀眾對臺北故宮的認識頗有偏差,大家把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這種東西當成國寶,排大長隊參觀。翠玉白菜(圖片來自網絡)翠玉白菜排不上號關於臺北故宮,很多去過的朋友都知道,有「鎮館三寶」最值得一看,分別是毛公鼎
  • 東坡肉石:渾然天成,栩栩如生,從故宮運走,為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之一的東坡肉石,看上去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豬肉皮上面的毛孔也清晰可見,栩栩如生,讓人覺得都能聞到香味,而且更妙的是它居然是渾然天成,並未經過任何的雕刻,真正稱得上是人間極品,價值連城。這塊東坡肉石出自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清朝康熙時間被供入內府 。
  • 中國故宮分院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有哪些?你知道麼
    在人們熟知的知識中,說起故宮,都知道位於北京的紫禁城。紫禁城的氣派可謂是史無僅有,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首屈一指的,其實故宮還有一個分院,就是位於臺灣省的故宮博物院,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臺灣省的這座故宮有哪些歷史文物是舉世無雙的呢?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將赴日展覽 日本政府允諾保其安全
    中國臺灣網1月30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北故宮文物6月起將在日本展覽,創亞洲國家的首例,包括翠玉白菜、肉型石等鎮館之寶的安全,將由日本國家(政府)掛保證。  故宮文物將到日本舉行特展,主題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寶」,6月24日至9月15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10月7日至11月30日在九州島國立博物館展出。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透過預錄像片表示,故宮精選231件文物赴日本展出,包括:繪畫、書法、織繡、陶瓷、青銅器、玉器、漆器、文玩及古籍等。
  • 北京故宮為啥沒有鎮館之寶?
    說起「故宮三寶」,大家多數想到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火鍋、白菜、紅燒肉」,對於臺北故宮藏品的原生地北京故宮,有什麼代表性的珍貴藏品,我們卻很難答得上來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獨具匠心的珍寶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存放著一件名氣很大的文物——翠玉白菜。我國古代的玉器雕刻藝術一向世界聞名,因此具有巧奪天工技藝水準的這件「翠玉白菜」理所當然成為了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可為什麼這件接地氣的「大白菜」能夠既受當年皇家大內的喜愛,又得到如今芸芸眾生的推崇呢?
  • 博物館 | 細數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始建於1962年,1965年落成,坐落於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佔地面積1.03萬平方米。臺北故宮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院前廣場聳立由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
  • 北宋愛國畫家,75歲畫了《萬壑松風圖》,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
    他是北宋愛國畫家,75歲畫了《萬壑松風圖》,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有別與《早春圖》和《溪山行旅圖》,這幅畫作裡沒有出現任何一個人物,其中之意表達的是什麼?又有著怎麼樣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 瀋陽故宮十大「鎮館之寶」:不比北京故宮的差,難得一見!
    世人提到「故宮」時,默認指代的是「北京故宮博物院」,但其實,能稱之為「故宮」的,還有瀋陽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南京明故宮(又叫「南京紫禁城」)。1926年,瀋陽故宮成為了東北地區最早的博物館,在2006年的時候,選出了十大「鎮館之寶」。這十大「鎮館之寶」是從博物院收藏的兩萬多件藏品中脫穎而出,歷史、藝術價值都難以估量,都是國寶級的文物,一般人都沒見過!一、龍虎寶劍這把寶劍為國家一級文物,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御用寶劍,也是其出土的唯一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