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的物候。©蘭湯巖茶研究所
武夷山常年氣候溫暖,地勢多樣,溝壑幽谷,有爛石沃土,植被豐茂,是產茶的寶地。武夷山人利用巖、峰、窩、坑、澗、洞等自然天成的地利,砌築石欄以植茶,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武夷巖茶依照「巖韻」的特性和品質高下,劃分它獨有的地理區域,大抵有正巖、半巖和洲地之分,巖為上品,洲為下品。
其中,「三坑兩澗」是武夷山正巖核心產區,其「三坑」者,慧苑坑、牛欄坑和大坑口。流香澗和悟源澗,其「兩澗」也。它者如竹窠、九龍窠、天心巖、馬頭巖等,皆為產茶佳地,它們的地理環境優勢種種,是碎的壤根植,散的光照拂,慢的水滋潤,似無用之用,彰顯自然智慧。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樹倚巖而植,「附山為巖」,故名為「巖茶」,更有「巖巖有茶,非巖不茶」的說法。
陸羽《茶經》有載:「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爛石、礫壤,即是風化、破碎的壤,武夷巖茶便是生長此中而獲此「地利」的佼佼者。
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巖之勝,丹霞地貌下的巖石,大部分為火山礫巖、紅砂巖及頁巖組成,常年受到雨水衝刷和風化作用,碎石、涓流、青苔裹挾著茶樹生長所需的微量礦物元素,順勢而下,散落到巖隙裡,石欄旁。因此,根系變得尤為發達,可大量汲取、輸送養分,幫助茶樹旺盛生長。茶樹因此積累豐富的內含物質,形成了獨具風味的武夷巖韻。武夷山中坑澗地勢,峰巖聳立,它垂直的海拔和多變的地形,孕育了豐富的植被資源。隨園主人袁枚曾遊歷武夷山,
作《試茶》詩:「雲此茶種石縫生,金蕾珠櫱殊其名。雨淋日炙俱不到,幾莖仙草含虛清。」茶為天地至清之物,是人間的有味清歡,標榜了它草中英、瑞草魁的身份。
坑澗的地勢,豐茂的植被,外加常年雲霧繚繞,造就了少陽多陰,日照時間短之條件,散射光充足,符合了茶樹喜陰的生活習性。武夷山人借著天然的地勢,發明了石座作,它是以盆栽的方式種茶,利用巖凹、石隙等處,依其地形砌築石座,運土以植茶株,並常置於陰坡,以避陽光直射,武夷名叢如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不見天、不知春、金鎖匙,又如肉桂、奇種等,皆受其利。
點擊觀看視頻
©蘭湯巖茶研究所
《御茶園歌》:「雲窩竹窠擅絕品,其居大抵皆巖嶅。茲園卑下乃在隰,安得奇茗生周遭。」
茶樹得此蔭庇,幽靜中自我修為,芳香物質的積累持續發生,茶葉香氣愈加馥鬱,成為巖茶產量提升與品質形成的關鍵因素。
梅堯臣《南有嘉茗賦》:「南有山原兮不鑿不營,乃產嘉茗兮囂此眾氓。土膏脈動兮雷始發聲,萬木之氣未通兮此已吐乎纖萌。」說的是南方的山原,不需要開鑿與經營,茶樹自然生長而繁茂,鮮明地道出了「地利」的優越。
武夷山雨量充沛,泉石縈繞,它起雲霧,它落坑澗,它是慢的,於是有「雲窩」,有「倒水坑」,有「流香澗」。臨武夷山野,流水潺潺,涓涓細流,滋養土地、植被,也為茶樹輸送充足的水分,猶如春風,潤物細無聲。
©蘭湯巖茶研究所
若言自然的鬼斧神工鑄就了武夷巖茶,那麼,自然之「地利」對茶樹的恩賜,是「土軟春雨後」的養育,是「細無聲」的滋潤,是「雲塹含香啼鳥細」的陪伴。
一杯茶,尤其武夷巖茶,是一年四季的積累和沉澱。
地利之於武夷巖茶,是二者相宜的結晶與升華。
©蘭湯巖茶研究所
廖存仁先生曾言:「武夷山不獨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產之奇而奇,名山名茶,誠相得而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