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開幕。這是紫禁城六百歲生日之年,最受關注的展覽之一。
這個展覽不以明星文物為亮點,故宮所藏186萬件文物退居次席,紫禁城六百年的歷史走上前臺,成為主角。展覽基於歷史研究,選取從1406年到2002年中的18個歷史片段,連起六百年的變遷。
缺少明星的展覽,更需要細看。紫禁城的歷史沿革、重大事件、宮廷生活、建築特徵等等,全部或隱或顯地布局在展覽中。讓我們跟隨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狄雅靜和策展人張杰等人的導覽,從細節處看懂這個大展的內涵。
金甌永固杯佔「C位」
縱觀整個展廳,乾隆朝金甌永固杯可能是最引人注目的明星了,被安置在午門正廳中央位置,可謂「C位出道」。不過這隻璀璨金杯的出現,不是為了亮寶,而有其特殊意義——紫禁城宮廷生活的一件物證。
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的選擇,只有一個標準:能否深刻反映紫禁城本身的變遷。因此,那些千古名畫沒有出山,而反映明代紫禁城建築格局的《徐顯卿宦跡圖冊》《瞻基行樂圖卷》出現了,頗具證史的文獻價值;那些價值連城的玉瓷珍玩沒有亮相,而斑駁殘破的鳳陽明中都宮城城磚和殘存僅一角的南京日晷來了,它們標記了明代都城的時空流轉。
正樓展廳策展人、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張杰說,展覽分明線和暗線兩條線索,明線是紫禁城六百年的歷史,暗線是紫禁城如何體現出勞動人民的智慧。
展覽三部分「宮城一體」「有容乃大」「生生不息」,時間分別落在明代、清代和現當代。明代部分側重展現紫禁城營建和建築特徵,清代部分展示紫禁城布局和建築的改動,既有民族融合也有中西合璧,現當代部分著眼民國迄今對紫禁城的保護成果。如果用三個詞概括各部分的內涵,分別是整體、融合和保護。
展陳的設計也滲透了時間的概念,展覽形式設計於彤介紹,將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這些變化又永遠不變的影像展現給觀眾,這個構想貫穿了整個展廳的空間設計。另外,三個展廳分別以綠色、米黃色、紅色為主色調,根據方位,暗合了「青龍」「白虎」「朱雀」的古代思想。
太和殿從明朝到清朝有何變化?
六百年之中,紫禁城並不是一成不變。目前東西六宮大體保留了明朝的建築,而很多其他宮殿都是清朝營建,甚至反覆重修。
西燕翅樓展廳策展人何蓓潔提醒觀眾注意一幅畫:《徐顯卿宦跡圖冊》。這幅畫記錄了徐顯卿作為明代翰林官員的成長曆程和仕宦生涯,此次展覽特意從中選出兩頁,是為了讓觀眾看到距今400多年前,也就是明代中晚期,紫禁城午門及太和殿廣場的真實情景。
狄雅靜提醒,圖冊中太和殿兩側構造與今天看到的不同。圖中太和殿兩側由斜廊連接,但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以後,將斜廊改為防火牆,這是因為斜廊與主體建築連接,非常不利於防火。
「紫禁城從明朝與清朝,格局有沒有改變、建築細部有沒有變化,這些史料相對較少,但是《徐顯卿宦跡圖冊》給了我們一些參考。」狄雅靜說,類似明朝留下的繪畫,讓我們能看到明代紫禁城的整體布局或某一個局部,但是不是與真實歷史完全吻合,還需與文獻、勘查、考古以及科學技術結合,才能最終斷定。
太和殿六百年來命途多舛,多次被雷火擊中,又多次復建。僅在明朝就復建了三次。到了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二月初三日再次焚毀,由於良材難求、取木艱辛,工程備料用了十餘年,直到康熙三十四年開工,兩年後告竣,才有了今日的形制。
太和殿如此被雷火「偏愛」,讓歷代建築師們不得不千方百計尋找防火之道,從建築設計到防火設施,乃至向上天祈福。太和殿屋頂脊獸中獨一無二的「行什」,相傳就是取震雷防火的寓意。
中國高等級古建屋頂的走獸,一般為九個,按順序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押魚、狻猊、獬豸、鬥牛。全國僅有無上等級的太和殿有十個走獸,最後一個是行什。行什是一種帶翅膀猴,背生雙翼,手持金剛寶杵。狄靜雅說,因為長相似雷公,行什也被認為是雷震子的化身,端坐在太和殿之巔,用以驅雷避火。
將太和殿十隻小獸同時放在一起展示,在狄雅靜印象中是第一次。「在屋頂上你覺得它非常非常小,但放在我們面前,才發現每個高度都有四五十釐米高,你會發現古建築對比例尺度的控制非常好。而且近距離看,每一個琉璃的小獸造型都非常精美,體現了清中前期的藝術特徵。」
鳳陽城磚與蘇州金磚中的故宮歷史
仔細看展覽的布局,會發現在時間線索的大脈絡之下,置入了一些袖珍的小專題。通過實物的串聯與背景介紹,呈現紫禁城六百年歷史中的一些細節。
比如「1902年·重建武英殿」章節,就請出了幾件20世紀初紫禁城消防用具。在這裡,能看到鐫刻「消防隊」徽章的頭盔,底座上刻著「水龍」的銅水激筒,百歲高齡仍完好的水龍帶,以及一件頗有冷兵器時代氣質的清朝滅火銅搶。通過這幾件消防工具,觀眾能一窺故宮消防如何滲透了古人的創造,最終又如何與西方技術接軌。
這些細節之處值得品味。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小專題」是紫禁城的由來。明朝興建的第一座都城,是1366年始建的南京「新宮」(今南京明故宮遺址),南京宮城尚未建成,1369年至1375年,朱元璋又在他的故鄉安徽鳳陽興建明中都,導致南京宮殿的擴建終止,直至1392年基本完工。1406年,明成祖朱棣以南京故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紫禁城,1420年建成。
明代三座都城前後銜接,在格局和技法上有顯著的繼承。此次展覽中幾乎都是故宮文物,唯獨從鳳陽縣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借來幾件展品,連綴起南京都城的流變。
鳳陽縣博物館多件從明中都宮殿遺址出土的城磚、銘文磚上,清晰地刻著工匠的名字,反映了古代的建築質量責任制,這一做法也在北京故宮營建中延續。展廳還有一件來自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的萬曆款金磚,這些價值頗高的金磚,是明清高超建築工藝的代表,在紫禁城宮殿以及其他皇家建築中,它們曾被珍惜地使用。
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建築材料匯集在一起,勾勒了紫禁城營建的技術細節。
讓歷史人物「開口說話」
東雁翅樓展廳呈現了紫禁城近100年來的變化,這是紫禁城變化最劇烈的時期。從宮廷深處轉身為面向公眾的博物館,一系列圍繞故宮發生的事件,折射了國家的百年巨變。
展覽中選取「1914年·初開紫禁城」「1925年·肈建博物院」「1933年·戰時護古物」「1949年·重整修繕隊」「1961年·首薦頒國保」「1987年·瑰寶列世遺」「2002年·大修百年計」7個事件逐一講述。
在講述溥儀出宮這一事件時,展覽用到了遜帝溥儀、內務府大臣紹英和當時執行《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的李石曾三人對事件的回憶,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這一歷史事件。
東雁翅樓展廳策展人謝安平說,為了讓文獻和老照片的展示不枯燥,展覽嘗試用「講故事」的形式,將一些文物還原成歷史事件。在展覽中引入了當事人的視角,從日記、回憶錄和文章中尋找材料,用第一視角經驗作為文獻的補充。
「對歷史的發現,應該是見物見人。」狄雅靜說,通過歷史照片輔以不同人的回憶,能夠在很短的篇幅內多角度呈現史實,如果只說事件而不說事件中的人,歷史是不完整的,希望讓公眾知道在整件事中,不同人物扮演了什麼角色。
午門區域的三大展廳,是公眾走進紫禁城的第一站,是參觀紫禁城的「序言」部分。狄靜雅說,希望觀眾先看展覽再去遊覽故宮,就有更廣闊的視角。
展覽中涉及的故宮殿宇和空間,大多已經開放,觀眾先在展覽中了解到歷史,再去現場訪古,更能把握住其價值所在,也能讓參觀更有趣味。
展覽簡介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使用了午門區域的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三個展廳。參觀由午門西馬道進入,東馬道離開,展線全長256米,展出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餘件。
西雁翅樓展廳主題為「宮城一體」,空間色彩採用米白色,凸顯明代石質構件立體效果,配合大量圖版說明及書畫展品,講述明代宮城建設理念及建築工程技巧。通過「1406年·永樂營北京」「1420年·紫禁城建成」「1535年·欽安殿奉道」3個歷史節點,講述了北京皇宮營建的序幕、告竣和明代紫禁城內布局的改變。
午門正樓展廳主題為「有容乃大」,空間色彩採用紅色,烘託出清代紫禁城宮殿建築及內簷裝飾的華麗與精美,同時講述清代各個時期紫禁城建築格局與風格的變化。通過「1655年·改建坤寧宮」「1695年·重建太和殿」「1723年·入主養心殿」「1738年·改乾西五所」「1776年·建成寧壽宮」「1859年·連通長春宮」「1902年·重建武英殿」「1909年·探秘靈沼軒」8個歷史節點,講述了清代的十位皇帝為滿足其理政、寢居等功能的需求,在不改變總體布局的基礎上重修或重建,形成今日紫禁城的基本格局。展出文物體現了中國古代多民族文化融合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東雁翅樓展廳主題為「生生不息」,空間色彩採用綠色,意在表示故宮博物院成立後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通過「1914年·初開紫禁城」「1925年·肈建博物院」「1933年·戰時護古物」「1949年·重整修繕隊」「1961年·首薦頒國保」「1987年·瑰寶列世遺」「2002年·大修百年計」7個歷史節點,講述了昔日皇宮成為博物院後發生的故宮文物南遷、中軸線建築測繪等事件。大量的老照片影像、史料檔案以及實物展品,呈現了故宮博物院自成立以來各方面的工作成果以及發展過程。
展期為9月10日至11月15日,憑故宮博物院門票進院後可免費參觀。
(倪偉 浦峰 周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