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大展:太和殿的第十隻走獸到底是啥?

2020-12-18 中國網旅遊中國

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開幕。這是紫禁城六百歲生日之年,最受關注的展覽之一。

這個展覽不以明星文物為亮點,故宮所藏186萬件文物退居次席,紫禁城六百年的歷史走上前臺,成為主角。展覽基於歷史研究,選取從1406年到2002年中的18個歷史片段,連起六百年的變遷。

缺少明星的展覽,更需要細看。紫禁城的歷史沿革、重大事件、宮廷生活、建築特徵等等,全部或隱或顯地布局在展覽中。讓我們跟隨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狄雅靜和策展人張杰等人的導覽,從細節處看懂這個大展的內涵。

金甌永固杯佔「C位」

縱觀整個展廳,乾隆朝金甌永固杯可能是最引人注目的明星了,被安置在午門正廳中央位置,可謂「C位出道」。不過這隻璀璨金杯的出現,不是為了亮寶,而有其特殊意義——紫禁城宮廷生活的一件物證。

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的選擇,只有一個標準:能否深刻反映紫禁城本身的變遷。因此,那些千古名畫沒有出山,而反映明代紫禁城建築格局的《徐顯卿宦跡圖冊》《瞻基行樂圖卷》出現了,頗具證史的文獻價值;那些價值連城的玉瓷珍玩沒有亮相,而斑駁殘破的鳳陽明中都宮城城磚和殘存僅一角的南京日晷來了,它們標記了明代都城的時空流轉。

正樓展廳策展人、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張杰說,展覽分明線和暗線兩條線索,明線是紫禁城六百年的歷史,暗線是紫禁城如何體現出勞動人民的智慧。

展覽三部分「宮城一體」「有容乃大」「生生不息」,時間分別落在明代、清代和現當代。明代部分側重展現紫禁城營建和建築特徵,清代部分展示紫禁城布局和建築的改動,既有民族融合也有中西合璧,現當代部分著眼民國迄今對紫禁城的保護成果。如果用三個詞概括各部分的內涵,分別是整體、融合和保護。

展陳的設計也滲透了時間的概念,展覽形式設計於彤介紹,將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這些變化又永遠不變的影像展現給觀眾,這個構想貫穿了整個展廳的空間設計。另外,三個展廳分別以綠色、米黃色、紅色為主色調,根據方位,暗合了「青龍」「白虎」「朱雀」的古代思想。

太和殿從明朝到清朝有何變化?

六百年之中,紫禁城並不是一成不變。目前東西六宮大體保留了明朝的建築,而很多其他宮殿都是清朝營建,甚至反覆重修。

西燕翅樓展廳策展人何蓓潔提醒觀眾注意一幅畫:《徐顯卿宦跡圖冊》。這幅畫記錄了徐顯卿作為明代翰林官員的成長曆程和仕宦生涯,此次展覽特意從中選出兩頁,是為了讓觀眾看到距今400多年前,也就是明代中晚期,紫禁城午門及太和殿廣場的真實情景。

狄雅靜提醒,圖冊中太和殿兩側構造與今天看到的不同。圖中太和殿兩側由斜廊連接,但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以後,將斜廊改為防火牆,這是因為斜廊與主體建築連接,非常不利於防火。

「紫禁城從明朝與清朝,格局有沒有改變、建築細部有沒有變化,這些史料相對較少,但是《徐顯卿宦跡圖冊》給了我們一些參考。」狄雅靜說,類似明朝留下的繪畫,讓我們能看到明代紫禁城的整體布局或某一個局部,但是不是與真實歷史完全吻合,還需與文獻、勘查、考古以及科學技術結合,才能最終斷定。

太和殿六百年來命途多舛,多次被雷火擊中,又多次復建。僅在明朝就復建了三次。到了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二月初三日再次焚毀,由於良材難求、取木艱辛,工程備料用了十餘年,直到康熙三十四年開工,兩年後告竣,才有了今日的形制。

太和殿如此被雷火「偏愛」,讓歷代建築師們不得不千方百計尋找防火之道,從建築設計到防火設施,乃至向上天祈福。太和殿屋頂脊獸中獨一無二的「行什」,相傳就是取震雷防火的寓意。

中國高等級古建屋頂的走獸,一般為九個,按順序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押魚、狻猊、獬豸、鬥牛。全國僅有無上等級的太和殿有十個走獸,最後一個是行什。行什是一種帶翅膀猴,背生雙翼,手持金剛寶杵。狄靜雅說,因為長相似雷公,行什也被認為是雷震子的化身,端坐在太和殿之巔,用以驅雷避火。

將太和殿十隻小獸同時放在一起展示,在狄雅靜印象中是第一次。「在屋頂上你覺得它非常非常小,但放在我們面前,才發現每個高度都有四五十釐米高,你會發現古建築對比例尺度的控制非常好。而且近距離看,每一個琉璃的小獸造型都非常精美,體現了清中前期的藝術特徵。」

鳳陽城磚與蘇州金磚中的故宮歷史

仔細看展覽的布局,會發現在時間線索的大脈絡之下,置入了一些袖珍的小專題。通過實物的串聯與背景介紹,呈現紫禁城六百年歷史中的一些細節。

比如「1902年·重建武英殿」章節,就請出了幾件20世紀初紫禁城消防用具。在這裡,能看到鐫刻「消防隊」徽章的頭盔,底座上刻著「水龍」的銅水激筒,百歲高齡仍完好的水龍帶,以及一件頗有冷兵器時代氣質的清朝滅火銅搶。通過這幾件消防工具,觀眾能一窺故宮消防如何滲透了古人的創造,最終又如何與西方技術接軌。

這些細節之處值得品味。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小專題」是紫禁城的由來。明朝興建的第一座都城,是1366年始建的南京「新宮」(今南京明故宮遺址),南京宮城尚未建成,1369年至1375年,朱元璋又在他的故鄉安徽鳳陽興建明中都,導致南京宮殿的擴建終止,直至1392年基本完工。1406年,明成祖朱棣以南京故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紫禁城,1420年建成。

明代三座都城前後銜接,在格局和技法上有顯著的繼承。此次展覽中幾乎都是故宮文物,唯獨從鳳陽縣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借來幾件展品,連綴起南京都城的流變。

鳳陽縣博物館多件從明中都宮殿遺址出土的城磚、銘文磚上,清晰地刻著工匠的名字,反映了古代的建築質量責任制,這一做法也在北京故宮營建中延續。展廳還有一件來自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的萬曆款金磚,這些價值頗高的金磚,是明清高超建築工藝的代表,在紫禁城宮殿以及其他皇家建築中,它們曾被珍惜地使用。

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建築材料匯集在一起,勾勒了紫禁城營建的技術細節。

讓歷史人物「開口說話」

東雁翅樓展廳呈現了紫禁城近100年來的變化,這是紫禁城變化最劇烈的時期。從宮廷深處轉身為面向公眾的博物館,一系列圍繞故宮發生的事件,折射了國家的百年巨變。

展覽中選取「1914年·初開紫禁城」「1925年·肈建博物院」「1933年·戰時護古物」「1949年·重整修繕隊」「1961年·首薦頒國保」「1987年·瑰寶列世遺」「2002年·大修百年計」7個事件逐一講述。

在講述溥儀出宮這一事件時,展覽用到了遜帝溥儀、內務府大臣紹英和當時執行《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的李石曾三人對事件的回憶,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這一歷史事件。

東雁翅樓展廳策展人謝安平說,為了讓文獻和老照片的展示不枯燥,展覽嘗試用「講故事」的形式,將一些文物還原成歷史事件。在展覽中引入了當事人的視角,從日記、回憶錄和文章中尋找材料,用第一視角經驗作為文獻的補充。

「對歷史的發現,應該是見物見人。」狄雅靜說,通過歷史照片輔以不同人的回憶,能夠在很短的篇幅內多角度呈現史實,如果只說事件而不說事件中的人,歷史是不完整的,希望讓公眾知道在整件事中,不同人物扮演了什麼角色。

午門區域的三大展廳,是公眾走進紫禁城的第一站,是參觀紫禁城的「序言」部分。狄靜雅說,希望觀眾先看展覽再去遊覽故宮,就有更廣闊的視角。

展覽中涉及的故宮殿宇和空間,大多已經開放,觀眾先在展覽中了解到歷史,再去現場訪古,更能把握住其價值所在,也能讓參觀更有趣味。

展覽簡介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使用了午門區域的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三個展廳。參觀由午門西馬道進入,東馬道離開,展線全長256米,展出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餘件。

西雁翅樓展廳主題為「宮城一體」,空間色彩採用米白色,凸顯明代石質構件立體效果,配合大量圖版說明及書畫展品,講述明代宮城建設理念及建築工程技巧。通過「1406年·永樂營北京」「1420年·紫禁城建成」「1535年·欽安殿奉道」3個歷史節點,講述了北京皇宮營建的序幕、告竣和明代紫禁城內布局的改變。

午門正樓展廳主題為「有容乃大」,空間色彩採用紅色,烘託出清代紫禁城宮殿建築及內簷裝飾的華麗與精美,同時講述清代各個時期紫禁城建築格局與風格的變化。通過「1655年·改建坤寧宮」「1695年·重建太和殿」「1723年·入主養心殿」「1738年·改乾西五所」「1776年·建成寧壽宮」「1859年·連通長春宮」「1902年·重建武英殿」「1909年·探秘靈沼軒」8個歷史節點,講述了清代的十位皇帝為滿足其理政、寢居等功能的需求,在不改變總體布局的基礎上重修或重建,形成今日紫禁城的基本格局。展出文物體現了中國古代多民族文化融合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東雁翅樓展廳主題為「生生不息」,空間色彩採用綠色,意在表示故宮博物院成立後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通過「1914年·初開紫禁城」「1925年·肈建博物院」「1933年·戰時護古物」「1949年·重整修繕隊」「1961年·首薦頒國保」「1987年·瑰寶列世遺」「2002年·大修百年計」7個歷史節點,講述了昔日皇宮成為博物院後發生的故宮文物南遷、中軸線建築測繪等事件。大量的老照片影像、史料檔案以及實物展品,呈現了故宮博物院自成立以來各方面的工作成果以及發展過程。

展期為9月10日至11月15日,憑故宮博物院門票進院後可免費參觀。

(倪偉 浦峰 周博華)

相關焦點

  • 策展人帶你看懂紫禁城六百年大展:太和殿的第十隻走獸到底是啥
    」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開幕。紫禁城的歷史沿革、重大事件、宮廷生活、建築特徵等等,全部或隱或顯地布局在展覽中。讓我們跟隨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狄雅靜和策展人張杰等人的導覽,從細節處看懂這個大展的內涵。不過這隻璀璨金杯的出現,不是為了亮寶,而有其特殊意義——紫禁城宮廷生活的一件物證。 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的選擇,只有一個標準:能否深刻反映紫禁城本身的變遷。
  • 紫禁城太和殿的鎮物
    宮殿建築也不例外,太和殿(圖一)為紫禁城最重要之宮殿,自然考慮得最為周到,所置「鎮物」也最為齊全並且不同凡響。/黃希明  文、圖      大吻(圖二)原稱「鴟尾」,宋《營造法式》轉引《漢記》:「柏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屋,以厭火祥。」元代人所著《說郛》中解釋:「鴟乃海獸,水之精也。水能克火,故用鴟尾。」因而,鴟尾成為以水克火的象徵。
  • 450餘件展品亮相「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 故宮大展讓...
    來源標題:紫禁城大展讓六百年歷史走上前臺 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開幕。展覽使用了午門區域的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三個展廳,展出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餘件。其中,西雁翅樓展廳主題為「宮城一體」,講述明代宮城建設理念及建築工程技巧。午門正樓展廳主題為「有容乃大」,講述清代各個時期紫禁城建築格局與風格的變化。
  •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下周開幕,帶你穿越回400年前的紫禁城
    據故宮博物院微信公眾號「微故宮」消息,備受矚目的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將於9月10日-11月15日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亮相。此次展覽將展出諸多精品文物,其中不少為首次展出。距今400多年前的紫禁城午門和太和廣場是什麼樣?
  • 紫禁城中的小瑞獸之太和殿上的10個脊獸
    太和殿故宮博物院太和殿老照片故宮博物院太和殿上的10個脊獸太和殿面闊11間, 進深5間,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簷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米、重約4300千克的大吻。簷角安放10個脊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太和殿立面圖故宮博物院而這10個脊獸都是誰呢,依次為:龍、鳳、獅子、海馬、天馬、押魚、獬豸、狻猊、鬥牛和行什。
  • 《中華文摘》文章:紫禁城的中心——太和殿
    它的中心位置對應著皇帝是萬民中心的封建君主的統治思想,是天下之大,唯我獨尊的封建皇權最高象徵。  品讀要點  故宮又叫「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中國古代將天空中央分為太微、紫微、天地三垣,紫微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處。皇帝在人間,必居「紫微宮」,紫禁城之名也由此而來。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宮殿,被人們稱作「殿宇的海洋」。
  • 故宮600年午門大展!天大策展人帶你看展覽!
    今年九月份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 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正式開幕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 是本次大展的合作策展單位
  • 故宮600年大展究竟「壕」在哪裡?眾多國寶首次公開,錯過再等一百年
    因此《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展出內容的主角不是別的,就是故宮本身,比以往任何一個展都要特別。那麼,600年大展裡,究竟有什麼稀世珍寶,會讓這個大展被稱「錯過再等100年」? 《徐顯卿宦跡圖冊》 紫禁城宮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2020年,宏偉的宮殿群建成已整600年。誰還記得它最初的模樣?
  • 紫禁城600年超級大展,為什麼好看?
    你在時間的那裡而我在這裡你已等候我多時終於知己般相遇一見如故9月10日起,《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拉開帷幕,諸多精品文物首次亮相,觀眾可以登午門城樓看大展,回眸600年一瞬間。春夏秋冬、日月盈昃、辰宿列張……本次展覽觀眾將感受到故宮不同季節、不同景象的變化之美。
  • 太和殿
    太和殿(th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  俗稱「金鑾殿」,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太和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       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御筆。  太和殿面闊十一間, 進深五間,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簷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ɡ的大吻。簷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
  • 故宮600年大展究竟壕在哪裡?這件珍寶首次展出,卻也是最後一次
    因此《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展出內容的主角不是別的,就是故宮本身,比以往任何一個展都要特別。這次大展,用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展現了紫禁城600年的風雨歷程。由「宮城一體」、「有容乃大」、「生生不息」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
  • 北京古建築房簷上的仙人走獸:故宮太和殿為何比其他地方多一個?
    故宮太和殿上面的「一排小動物」在古代建築上,這些仙人走獸代表了建築的級別。一般除了前面的騎鳳仙人,後面的脊獸都是奇數,數量越多表示級別越高,三到五個為王公貴族,九個表示皇家建築。故宮太和殿作為皇帝上朝的地方,更是有十個脊獸來顯其地位的尊貴和與眾不同。仙人走獸又稱走獸,蹲獸,是古代中國宮殿建築廡殿頂的垂脊上,歇山頂的戧脊上前端的瓦質或琉璃的脊獸。分仙人和走獸兩部分,其數量和宮殿的等級相關,最高為11個,每一個獸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作用。仙人走獸最早出現於漢朝的明器上。
  • 在紫禁城裡,太和殿是一座什麼樣的宮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 民初老照片:百年前的紫禁城,太和殿前很熱鬧
    俗稱「金鑾殿」的太和殿。大家都知道,清朝滅亡後,小皇帝溥儀繼續居住在紫禁城,擁有著自己的小朝廷。其實,他並不能「統治」整個紫禁城,他只能「統治」紫禁城的內廷,民國政府管理外廷。皇城的正門天安門。天安門有「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
  • 故宮太和殿的10隻脊獸都有什麼寓意?最後一個為何是太和殿獨有?
    我國的古代建築的簷角或者屋脊之上常常都有一些小神獸出現,它們被稱為屋脊走獸、簷角走獸、仙人走獸、垂脊吻、吻獸等,小獸的數量直接體現住宅的等級,一般總數為單數。太和殿作為紫禁城之中最高等級的宮殿,裝飾和其他宮殿上的裝飾不同,最為明顯的就是正脊和垂脊的裝飾,從樣式和數量上都是特殊的。太和殿正脊上的裝飾叫作「鴟吻」,以13塊中空黃琉璃瓦件拼搭而成,故而也被人們稱為「十三拼」。鴟吻是古代神話之中的一個神獸,是龍的第九子。
  •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揭幕!這些首次亮相文物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9月10日,作為故宮博物院系列紀念展之一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午門開幕,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生動展現了紫禁城600年的風雨歷程。其中,有不少首次亮相的珍貴文物。讓我們來盤一盤這些文物背後的故事,一窺600年故宮的雲煙往事。工作人員正在布展。
  • 一個展看遍紫禁城六百年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自1420年明成祖朱棣宣布北京宮殿竣工以來,這座巍峨壯美的建築群已矗立600年。在600年的傳承中,紫禁城將「天人之際」「禮樂複合」的中國文化思想一以貫之地發揚光大,是「有容乃大」文化胸懷的實物例證,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大成之城」。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開幕。
  • 故宮600年大展來了!紫禁城屋脊上的神獸搬下來給你看!
    備受矚目的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終於來了!此次展覽名稱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將於9月10日-11月15日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開幕。布展現場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紫禁城宮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2020年,紫禁城建成已整整600年。紫禁城宮殿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在600年的傳承中,匯集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這裡是中國文化「有容乃大」的實物例證,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大成之城」。
  • 首次公開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
    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繼「蘇軾主題書畫特展」之後,9月10日,備受矚目的紫禁城600周年大展來了!「有容乃大」的實物例證,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大成之城」。設立三大單元、鎖定18個關鍵年份、將它作為參觀紫禁城的「序廳」。明代時紫禁城什麼樣?現存的圖像資料鳳毛麟角,在午門展廳西燕翅樓展出的一套圖冊為我們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生動資料。
  • 整個中國只有故宮中的「太和殿」才有的神獸
    中國古人無論建造什麼東西都講究驅邪避兇,紫禁城是古代最高權力者所居住的地方,各種講究就更是數不勝數了,也可以說是集古人建築精華的地方。所以在古代社會中,能夠用九個神獸為建築物驅邪避兇的也只皇家才能使用,但紫禁城中的太和殿卻是一個例外。行什——太和殿多出的第十個小獸太和殿,在民間俗稱為金鑾殿,是明清兩代皇帝用於舉行重大典禮的活動場所,並不是皇帝常用的宮殿,但是這並不影響太和殿在故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