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集
故宮博物院神武門。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自1420年明成祖朱棣宣布北京宮殿竣工以來,這座巍峨壯美的建築群已矗立600年。在600年的傳承中,紫禁城將「天人之際」「禮樂複合」的中國文化思想一以貫之地發揚光大,是「有容乃大」文化胸懷的實物例證,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大成之城」。
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開幕。展覽通過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講述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營繕與保護情況,讓觀眾穿越歷史長河,領略紫禁城600年積澱的文化魅力。
清乾隆金甌永固杯。杜建坡攝
集古代建築之大成
從午門西馬道進入展廳,256米長的展線上,紫禁城600年的時光徐徐展開。展覽緊扣「時間」這一主題,選取600年中18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來講故事,並以紫禁城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象為背景,展現時序輪迴中的變與不變。
展覽分為西雁翅樓、午門正樓、東雁翅樓三個展廳。西雁翅樓展廳的主題為「宮城一體」,主要講述紫禁城營建的序幕、告竣和明代紫禁城內布局的改變,體現明代宮城建設理念及建築技巧。
紫禁城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竣工,此後共有14位明代皇帝居於其間。紫禁城建築繼承唐宋規制,與城市功能、山水形勢有機結合,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集大成者,代表了當時建築技術與藝術的最高水準。
展廳裡一組來自南京博物院和鳳陽縣博物館的琉璃構件,訴說著北京紫禁城與南京「新宮」、鳳陽中都的一脈相承。這三座明代宮城均採用中軸對稱、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布局,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傳統禮制思想。紫禁城四角設有四座角樓,外朝三大殿院四角還有四座崇樓,這種設計亦是源於《周禮·考工記》中的「四隅之制」。
紫禁城的營建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同時也凝聚著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心血。以木作為例,建造大殿所需的楠木生長在深山密林中,採伐過程十分艱險,採木工常「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採伐後還要疏通運河、開闢道路,將木料從南方運至北京。營建宮殿所需的磚瓦品種之多、數量之大也很驚人。琉璃瓦有筒瓦、板瓦、滴水、勾頭等不同形制,磚有城磚、地磚、金磚等多種類型。據統計,紫禁城城牆、宮牆及三臺所用的城磚數量在8000萬塊以上,每塊城磚重48斤有餘,總重193萬噸,生產和運輸都極為艱巨。
明代《徐顯卿宦跡圖冊》(局部)。杜建坡攝
展廳裡陳列的《徐顯卿宦跡圖冊》《朱瞻基行樂圖卷》等古代畫作,反映了明代紫禁城部分宮殿的格局。《徐顯卿宦跡圖冊》是明代翰林官員徐顯卿成長曆程和仕宦生涯的真實寫照,其中有一頁「皇極侍班」描繪了皇極殿(清代改稱太和殿)舉行大朝的情景。細心的觀眾可以發現,圖中的建築與今天我們看到的有所不同。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狄雅靜介紹,太和殿兩側原為斜廊連接,不利於防火,清代康熙帝重建太和殿時,將斜廊改成防火牆,即今天人們所見到的樣子。
寧壽宮漆紗首次展出
步入午門正樓展廳,一套清乾隆時期的寶座屏風陳設格外引人注目。整套文物除了雕工繁複、鑲嵌精美的紫檀家具外,還有掐絲琺瑯太平有象、甪端香薰、亭式香筒、金鶴香薰等,盡顯莊嚴華貴的皇家氣派。正樓展廳策展人、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研究館員張杰說,以往觀眾參觀大殿時只能遠看,這套文物讓大家得以近距離欣賞皇帝臨朝時的器物陳設。
午門正樓展廳主題為「有容乃大」,展現了清代各個時期紫禁城建築格局與風格的變化。清代共有10位皇帝生活在紫禁城,為滿足其理政、寢居等功能需求,在不改變總體布局的基礎上,多次進行重修或改建,形成今日紫禁城的基本面貌。
「坤寧宮是皇后寢宮,它的改建體現了清初滿漢文化的碰撞融合。」張杰介紹說。順治帝入關後,仿瀋陽清寧宮重修坤寧宮,康熙朝以後大婚合巹禮按滿族傳統由乾清宮移至坤寧宮,薩滿教祭祀活動也在此舉行。展廳裡展示了神鈴、錦幅、七星女神畫像等坤寧宮夕祭用品,具有濃鬱的滿族文化色彩。
觀眾欣賞太和殿屋脊的琉璃小獸。杜建坡攝
來自太和殿屋脊的琉璃小獸是此次展覽的一大看點。這套小獸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時的原件,製作精巧,形象生動,每件小獸都有美好的寓意。尤其是最後一件行什,只在太和殿出現,是太和殿建築至高等級的體現。行什是一種帶翅膀的猴面人像,頗似傳說中的雷震子,將它置於太和殿之巔,有驅雷避火之意。
張杰告訴記者,展廳中有不少文物為首次展出,如神武門唐卡、養心殿符板及五供,都是古建築簷檁上放置的鎮物,還有一件製作工藝十分精湛的漆紗,來自目前尚未開放的寧壽宮符望閣。寧壽宮是乾隆皇帝為自己退位後準備的宮殿,其建築裝飾華美絕倫,代表了乾隆時期的工藝巔峰水平。符望閣位於寧壽宮花園的第四進院落。展櫃裡這件花紋繁複的描金銀漆紗,是符望閣南間的窗槅心,它的厚度和一張普通A4紙差不多,卻由紗芯層、紙樣層、貼金層、打底層、暈染層和勾線層六層組成。這件漆紗製作於1773年,以今天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未能實現對其工藝的徹底理解,更難以原樣複製。此次展覽是它200多年來首度與公眾見面,因其脆弱的表面狀況,以後恐怕也難再有機會展出。
清代延禧宮燙樣。杜建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