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展看遍紫禁城六百年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集

故宮博物院神武門。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自1420年明成祖朱棣宣布北京宮殿竣工以來,這座巍峨壯美的建築群已矗立600年。在600年的傳承中,紫禁城將「天人之際」「禮樂複合」的中國文化思想一以貫之地發揚光大,是「有容乃大」文化胸懷的實物例證,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大成之城」。

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開幕。展覽通過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講述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營繕與保護情況,讓觀眾穿越歷史長河,領略紫禁城600年積澱的文化魅力。

清乾隆金甌永固杯。杜建坡攝

集古代建築之大成

從午門西馬道進入展廳,256米長的展線上,紫禁城600年的時光徐徐展開。展覽緊扣「時間」這一主題,選取600年中18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來講故事,並以紫禁城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象為背景,展現時序輪迴中的變與不變。

展覽分為西雁翅樓、午門正樓、東雁翅樓三個展廳。西雁翅樓展廳的主題為「宮城一體」,主要講述紫禁城營建的序幕、告竣和明代紫禁城內布局的改變,體現明代宮城建設理念及建築技巧。

紫禁城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竣工,此後共有14位明代皇帝居於其間。紫禁城建築繼承唐宋規制,與城市功能、山水形勢有機結合,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集大成者,代表了當時建築技術與藝術的最高水準。

展廳裡一組來自南京博物院和鳳陽縣博物館的琉璃構件,訴說著北京紫禁城與南京「新宮」、鳳陽中都的一脈相承。這三座明代宮城均採用中軸對稱、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布局,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傳統禮制思想。紫禁城四角設有四座角樓,外朝三大殿院四角還有四座崇樓,這種設計亦是源於《周禮·考工記》中的「四隅之制」。

紫禁城的營建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同時也凝聚著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心血。以木作為例,建造大殿所需的楠木生長在深山密林中,採伐過程十分艱險,採木工常「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採伐後還要疏通運河、開闢道路,將木料從南方運至北京。營建宮殿所需的磚瓦品種之多、數量之大也很驚人。琉璃瓦有筒瓦、板瓦、滴水、勾頭等不同形制,磚有城磚、地磚、金磚等多種類型。據統計,紫禁城城牆、宮牆及三臺所用的城磚數量在8000萬塊以上,每塊城磚重48斤有餘,總重193萬噸,生產和運輸都極為艱巨。

明代《徐顯卿宦跡圖冊》(局部)。杜建坡攝

展廳裡陳列的《徐顯卿宦跡圖冊》《朱瞻基行樂圖卷》等古代畫作,反映了明代紫禁城部分宮殿的格局。《徐顯卿宦跡圖冊》是明代翰林官員徐顯卿成長曆程和仕宦生涯的真實寫照,其中有一頁「皇極侍班」描繪了皇極殿(清代改稱太和殿)舉行大朝的情景。細心的觀眾可以發現,圖中的建築與今天我們看到的有所不同。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狄雅靜介紹,太和殿兩側原為斜廊連接,不利於防火,清代康熙帝重建太和殿時,將斜廊改成防火牆,即今天人們所見到的樣子。

寧壽宮漆紗首次展出

步入午門正樓展廳,一套清乾隆時期的寶座屏風陳設格外引人注目。整套文物除了雕工繁複、鑲嵌精美的紫檀家具外,還有掐絲琺瑯太平有象、甪端香薰、亭式香筒、金鶴香薰等,盡顯莊嚴華貴的皇家氣派。正樓展廳策展人、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研究館員張杰說,以往觀眾參觀大殿時只能遠看,這套文物讓大家得以近距離欣賞皇帝臨朝時的器物陳設。

午門正樓展廳主題為「有容乃大」,展現了清代各個時期紫禁城建築格局與風格的變化。清代共有10位皇帝生活在紫禁城,為滿足其理政、寢居等功能需求,在不改變總體布局的基礎上,多次進行重修或改建,形成今日紫禁城的基本面貌。

「坤寧宮是皇后寢宮,它的改建體現了清初滿漢文化的碰撞融合。」張杰介紹說。順治帝入關後,仿瀋陽清寧宮重修坤寧宮,康熙朝以後大婚合巹禮按滿族傳統由乾清宮移至坤寧宮,薩滿教祭祀活動也在此舉行。展廳裡展示了神鈴、錦幅、七星女神畫像等坤寧宮夕祭用品,具有濃鬱的滿族文化色彩。

觀眾欣賞太和殿屋脊的琉璃小獸。杜建坡攝

來自太和殿屋脊的琉璃小獸是此次展覽的一大看點。這套小獸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時的原件,製作精巧,形象生動,每件小獸都有美好的寓意。尤其是最後一件行什,只在太和殿出現,是太和殿建築至高等級的體現。行什是一種帶翅膀的猴面人像,頗似傳說中的雷震子,將它置於太和殿之巔,有驅雷避火之意。

張杰告訴記者,展廳中有不少文物為首次展出,如神武門唐卡、養心殿符板及五供,都是古建築簷檁上放置的鎮物,還有一件製作工藝十分精湛的漆紗,來自目前尚未開放的寧壽宮符望閣。寧壽宮是乾隆皇帝為自己退位後準備的宮殿,其建築裝飾華美絕倫,代表了乾隆時期的工藝巔峰水平。符望閣位於寧壽宮花園的第四進院落。展櫃裡這件花紋繁複的描金銀漆紗,是符望閣南間的窗槅心,它的厚度和一張普通A4紙差不多,卻由紗芯層、紙樣層、貼金層、打底層、暈染層和勾線層六層組成。這件漆紗製作於1773年,以今天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未能實現對其工藝的徹底理解,更難以原樣複製。此次展覽是它200多年來首度與公眾見面,因其脆弱的表面狀況,以後恐怕也難再有機會展出。

清代延禧宮燙樣。杜建坡攝

相關焦點

  • 一個展看遍紫禁城六百年 寧壽宮漆紗首次展出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自1420年明成祖朱棣宣布北京宮殿竣工以來,這座巍峨壯美的建築群已矗立600年。在600年的傳承中,紫禁城將「天人之際」「禮樂複合」的中國文化思想一以貫之地發揚光大,是「有容乃大」文化胸懷的實物例證,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大成之城」。
  • 紫禁城六百年,故宮博物院推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故宮博物院推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以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展現紫禁城六百年歷史。據報導,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9月10日,作為故宮博物院系列紀念展之一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午門開幕,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生動展現了紫禁城600年的風雨歷程,這也是今年故宮博物院的重量級展覽。展覽展至11月15日,憑故宮博物院門票進院後可免費參觀。此次展覽使用了午門區域的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三個展廳。
  • 紫禁城六百年大展落幕 你去給紫禁城過生日了嗎?
    【紫禁城六百年大展落幕你去給紫禁城過生日了嗎?】11月15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落下帷幕。展覽最後一天,很多網友曬出自己排隊看展的照片。事實上,開展以來,「爆滿」就已成了常態。本次展覽用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講述了紫禁城從營建到明清兩代變化,再到對外開放的600年曆程。你去看紫禁城六百年大展了嗎?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一個展看遍紫禁城六百年 多件文物為首次展出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自1420年明成祖朱棣宣布北京宮殿竣工以來,這座巍峨壯美的建築群已矗立600年。在600年的傳承中,紫禁城將「天人之際」「禮樂複合」的中國文化思想一以貫之地發揚光大,是「有容乃大」文化胸懷的實物例證,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大成之城」。
  •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吸引遊客參觀
    來源:中工網 2020年9月12日,北京,「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吸引遊客參觀。「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則是以紫禁城的600年時間為軸,18個關鍵年份為基點貫穿紫禁城「時」「空」的歷史文化,經過策展人員精心挑選,不少為紫禁城裡的著名脊獸,金甌永固杯,鳳冠霞帔等,也 「搬到」了展廳裡。午門燕翅樓和正殿展廳,正描述著紫禁城的前世今生。
  • 450餘件展品亮相「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 故宮大展讓...
    來源標題:紫禁城大展讓六百年歷史走上前臺 看點2從古畫中看太和殿兩朝變化六百年之中,紫禁城並不是一成不變。目前東西六宮大體保留了明朝的建築,而很多其他宮殿都是清朝營建,甚至反覆重修。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狄雅靜指出,展覽中一幅《徐顯卿宦跡圖冊》,圖中太和殿兩側構造與今天看到的不同。
  • 紫禁城六百年大展落幕,為何這麼火?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 宋宇晟)「從9月10日到11月15日,好像用一場展覽給紫禁城過了一個盛大的生日。」  11月15日,火到要搶票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落下帷幕。展覽的最後一天,依舊有很多人前去排隊看展、很多網友在微博上曬出自己排隊的照片。
  • 策展人帶你看懂紫禁城六百年大展:太和殿的第十隻走獸到底是啥
    這是紫禁城六百歲生日之年,最受關注的展覽之一。 這個展覽不以明星文物為亮點,故宮所藏186萬件文物退居次席,紫禁城六百年的歷史走上前臺,成為主角。展覽基於歷史研究,選取從1406年到2002年中的18個歷史片段,連起六百年的變遷。 缺少明星的展覽,更需要細看。
  • 北京: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觀眾如潮
    2020年9月22日,北京故宮博物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參觀。
  •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亮相故宮博物院
    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開幕。大展由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展出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餘件。圖為觀眾參觀展覽。
  • 有容乃大,開啟紫禁城六百年風華
    有容乃大,開啟紫禁城六百年風華 故 宮
  • 故宮六百年大展看什麼?精華就在此!
    那就看看上證報為您帶來的故宮六百年大展文物精選吧!明永樂十八年(1420),故宮建成,明朝遷都北京。時至今年,已彈指600年。為此,故宮近期推出一場視覺文化盛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不少一級文物將登場亮相!
  • 現場|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從明太祖諡冊看到「宮城一體」
    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紫禁城已經在中華大地上巋然屹立了600年,為慶祝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舉辦了系列紀念活動,澎湃新聞獲悉,作為紀念展之一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今天正式於故宮午門開幕,展出的展品中,包括明代永樂「青玉明成祖諡冊」,《朱瞻基行樂圖》、太和殿上的脊獸、乾隆參與設計的金甌永固杯
  • 今天,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開啟,一眼回望故宮600年風雨
    9月10日,故宮博物院午門,「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正式開幕。這也是今年故宮博物院的重量級展覽。 海報 這一眼,回望故宮六百年歲月。永樂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正式建成。2020年,紫禁城建成已整整600年。
  • 故宮600年大展定名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9月開展
    (原標題:故宮600年大展定名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9月開展) 據"微故宮"透露,備受矚目的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即將亮相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展覽取名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紫禁城宮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2020年,紫禁城建成已整整600年。紫禁城宮殿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在600年的傳承中,匯集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
  • 2020故宮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地點在哪裡?
    ➤2020故宮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地點在哪裡?  ●午門周邊的公共運輸車站:天安門東  停靠的車輛:1、120、2、52、59、82、99、夜1、夜2、夜17路、觀光1線、觀光2線公共汽車和1號地鐵線  ●午門周邊的公共運輸車站:天安門西  停靠的車輛:1、5、52、99、夜1、觀光1線、觀光2線公共汽車和1號地鐵線  ➤2020故宮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時間
  • 祝勇:了解紫禁城的歷史,眼光一定要超出六百年
    圖源@故宮博物院所以在紫禁城裡面我們經常會找到超越六百年明清兩代文化的範疇,如果我們僅僅從王朝的意義上去看,很多事情看不明白。比如我們僅僅從明清的歷史範疇去題寫故宮的話,很多東西不會理解,因為它裡面所容納的中國文化的內涵是五千年,只不過建設是從明朝開始建的。
  • 【六百年,再講故宮】紫禁城的大火
    中國之聲系列策劃《六百年目前正在故宮午門正樓以及東、西雁翅樓展廳展出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上,太和殿的十個琉璃脊獸首次集體亮相。那麼數百年間站在太和殿屋頂上的脊獸們有著什麼故事?下面我們繼續來跟隨閻崇年先生的導覽,聽展覽,遊故宮。  紫禁城從明朝永樂十八年基本建成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四百多年間,有記載的重大火災就有四五十次之多。
  • 六百年紫禁城,初雪依舊,人不同
    白雪鑲紅牆,碎碎墜瓊芳 雪中的宮牆金瓦、欄杆彩畫 都變的寧靜、詩意 六百年的厚重和悠遠 六百年的雍容和神氣 也在皚皚白雪中 再次被打開
  • 故宮六百年大展直播觀看人數有多少?
    故宮六百年大展直播觀看人數有多少?  截至9月10日14時直播結束時,故宮博物院和央視新聞官方微博的直播觀看人數已分別達到近70萬和174餘萬,累計實現超200萬觀看該場直播。  點擊查看:紫禁城600歲直播在哪裡看回放?  備受矚目的紫禁城建成六百年超級大展,終於在9月10日揭開神秘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