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五言絕句《樂遊原》很是有名,入選了《唐詩三百首》,其中千古名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更是家喻戶曉,而歷代名家也盡皆好評推崇,比如清人姚培謙就評價「銷魂之語,不堪多誦。」
就字面理解,「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抒發的是對時光的愛惜和對美好晚景的留戀,也有一些人讀出詩人不得志之感,認為當時李商隱面對古原夕照,憂慮國運將盡,因此哀傷嘆惋,比如清人何焯就讀出「遲暮之感,沉淪之痛,觸緒紛來,悲涼無限」,紀昀也感慨:「百感茫茫,一時交集,謂之悲身世可,謂之憂時事亦可。」
今人周汝昌先生則認為古代「只是」本來寫作「祗是」,意即「止是」、「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如此解讀,此二句當理解成夕陽景色無限美好,正是太陽就要落山之時,如此便無悲涼之感,反而含有雋永之意。
李商隱的詩大多不好懂,比如《錦瑟》等詩頗具朦朧感,詩旨不明,不同讀者各有遐想,但《樂遊原》明顯不屬於此類,詩意的分歧只是「只是」二字的理解不同而已,單讀末二句,自然無可分辨其意,但正如清人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所提「愛惜景光,仍收到不適」,結合全詩理解,詩人因為心情不適而駕車登臨古時樂遊原,並在此發出感慨,當含有悲涼之意,因此「只是」當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只可惜之意。
那麼,如果只改一字,能否讓全詩讀來不覺悲傷?有文友認為可用「夕陽無限好,正是近黃昏」,便如同周汝昌先生所解,讓人感奮,對此,六甲番人深以為然,此外,也可用「只為」二字,且看:
夕陽無限好,只為近黃昏。
如此一改,當無悲意,「為」字可解為「因為」之意,「夕陽無限好」與「近黃昏」便有了因果關係,不用「因」字是為了平仄相符,此處當用仄聲,另外,「為」字也可解為「為了」,如此夕陽便是擬人化,他的無限美好只是為了在黃昏到來之前盡情釋放,也含有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之意。
以上「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理解以及「夕陽無限好,正是近黃昏」、「夕陽無限好,只為近黃昏」,不知您怎麼看?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