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雞蛋是否新鮮,過去有一個「土辦法」,就是看蛋殼上有沒有沾雞屎。
如果沾了,就是新鮮的、剛下的。不過,如今這個法子不管用了,因為現在超市裡賣的雞蛋「簡直不能再乾淨」。
說到這,或許有人要問「為什麼」了。難道超市裡賣的雞蛋還有人一顆顆清洗過嗎?想知道為什麼,還得從「雞下蛋」的過程說起——
其實,雞蛋最初只是雞卵巢裡的一顆卵母細胞,隨著蛋黃物質在周圍沉積,9-10天後它就成了成熟的卵黃,被送到輸卵管後,它還要邊走邊長形成蛋白和蛋殼膜。等到達子宮後,因為鈣質沉積,它才終於有了蛋殼。
最後,雞蛋要通過輸卵管末端的洩殖腔排出。但因為雞直腸的末端也是洩殖腔。所以,剛生下來的雞蛋很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接下來再說說養雞場——
儘管動畫片裡往往比較誇張,但現代養雞場的規模化、智能化生產,比動畫裡的內容「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養雞場裡,所有的蛋雞都住在同一個「豪華大宿舍」裡,宿舍裡設有網格狀的蛋槽,雞蛋滑進蛋槽,而雞屎則通過格網掉入糞溝。當然,並不是每顆雞蛋都能夠躲過雞屎,也有可能「屎上加屎」。
這個「軍事化管理」的地方,飲食起居雞都不用操心。飼料會定時定量送到面前;渴了有自動飲水頭;拉屎也不用換地方。如果不幸去世,就會被送去再利用,就像動畫片裡那樣……
養雞場裡,每天都會開16-17個小時的日光燈來模仿光照,光照時間越長,雞的性激素分泌也就越多,產蛋效率也就越高。
雞蛋被產下後,就會開始它們的傳送帶漂流。
第一站是「中央傳送帶」。
在這裡,東倒西歪的雞蛋們會被排隊整理,然後送去第二站「清洗間」,
在清洗間裡,蛋殼表面的雞屎會被徹底洗去。要知道,每克雞屎中帶有大約7百萬細菌和真菌,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在內的有害細菌。沙門氏菌會讓人噁心、嘔吐,嚴重感染後患結腸癌的風險也大大增加。
洗過澡的雞蛋會來到第三站「消毒間」,
這裡的高速空氣會先將雞蛋吹乾,然後用標準4.7秒的紫外線進行殺菌。這樣一來,蛋殼表面的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才可能被消滅乾淨。
接下來,雞蛋們還要經過第四站「流清蛋監測系統」剔除掉破損雞蛋;第五站「髒蛋監測系統」,進行再次鑑別,並對髒蛋二次清洗。雞蛋還要經過隱紋檢測,確保沒有隱紋裂口後,才能被送去下一程序。
事實上,雞蛋還會像創造101分等級一樣,進行評級。
在我國,現行有兩套評級標準。一套是農業部發布的《鮮蛋等級規格》;另外一套是商務部的《鮮雞蛋、鮮鴨蛋分級》。
以商務部的標準為例,這套標準分為AA級,A級或B級,一個雞蛋想要被評為AA級,在蛋殼,蛋白,蛋黃,異物,哈夫單位等方面都有詳細的要求。
就這樣,經過收集、清洗、殺菌、評級這些環節後,雞蛋還會再穿上一層「膠質膜」,延長它的保質期。最後,雞蛋就可以印上logo和噴碼,成為一顆有身份的蛋,被送到超市售賣了。
據統計,我國每年可以生產約5660億隻雞蛋,佔全世界雞蛋生產量的39%。其中大部分雞蛋就來自這樣的工業化流程。
看完這段短片,相信無論是小朋友,還是大朋友,都少了一些「問號」,多了一些知識,儘管是一些奇怪的知識。這段短片也告訴我們,超市裡賣的雞蛋不一定比土雞蛋差,至少它更乾淨,而且,它更能體現工業化流水線下人類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