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林水利工會主席盛明富在北京鐵道大廈駐地接受中國氣象報記者專訪
中國氣象報記者談媛報導 「氣象文化是中國特色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話匣子一打開,全國政協委員盛明富便直奔主題,向記者拋出了兩問:「氣象文化的核心在於什麼?如何加強氣象文化建設?」身為中國農林水利工會全國委員會主席、分黨組書記的他,一直「把氣象部門的事兒當作自己的事兒」。在這次「兩會」上,他與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張世平遞交聯名提案,建議加快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立法工作。而對於氣象文化建設,他不僅有著足夠的發言權,亦有著獨到的見解。
以氣象人精神打造氣象文化核心
「氣象事業事關國家發展戰略、關乎國計民生;氣象部門是一個知識分子雲集的地方;氣象站遍布全國各地包括最艱苦、最偏遠的地方。」從氣象事業的重要性和氣象部門的特點出發,盛明富給出了他對氣象文化建設第一問的答案:氣象人精神是氣象文化的核心,而在眾多的氣象人優秀品質中,他認為:艱苦奮鬥、拼搏向上,攻堅克難、科技創新等品質是最為重要、最具氣象特色的。
一直以來,盛明富對基層氣象職工的生產生活投以關注的目光,他不僅先後寫過六七份提案,還注重實地考察,經常前往艱苦氣象臺站調研、慰問。採訪中,他特別提到了自己的一次親身經歷。有一年,盛明富到新疆一個偏遠基層氣象臺站調研,儘管時值酷暑,但當地人還身穿厚厚的羽絨服。而在他看來,對該地職工影響最大、最為深遠的,當屬高海拔對其身體造成的傷害。該地人跡罕至,一些單位因為堅持不住而撤離,氣象職工卻一直矢志不渝地堅守著、全力以赴地完成每一項業務服務工作。這讓盛明富內心充盈著感動,久久無法散去。
「條件那麼艱苦,他們何以做到?」盛明富將其歸因為氣象工作者對職業的敬畏之心和對事業的執著之情,「沒有對氣象事業的熱愛,沒有艱苦奮鬥、拼搏向上強大精神的支撐,是無法經受住惡劣環境考驗的。」
「氣象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務是要駕馭天氣氣候規律,要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首先需要認識這種規律。」在盛明富看來,如果說,氣象工作者對天氣氣候規律的認識是一種攻堅克難的話,那麼,通過駕馭這種規律進行趨利避害,便是一個科技創新的過程,「這對於氣象工作者來說,是一種非常可貴的精神。」
以信仰之名凝練氣象文化內涵
一支隊伍凝聚力的大小、戰鬥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支隊伍是否具有堅強有力的文化。2012年1月4日,中國氣象局黨組印發一號文件《中共中國氣象局黨組關於推進氣象文化發展的意見》指出,充分發揮氣象文化在體現氣象事業前進方向、凝聚氣象隊伍力量、推動氣象事業科學發展、為全社會提供優質氣象服務等方面的保障作用,用先進的氣象文化引領氣象幹部職工的思想和行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於「如何加強氣象文化建設」之問,盛明富認為,這首先需要努力打造氣象文化精品,不斷豐富氣象文化載體和內容。「要以氣象人精神為核心,以廣泛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為平臺,以反映職工的精神面貌為內容,在凝聚隊伍的同時,向全社會展示氣象工作者的精神面貌,從而讓全社會認同氣象工作者對經濟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他特別指出,氣象文化作品要儘量多反映身邊的人、身邊的事,「特別是基層,更應該多寫、多演一些反映氣象職工精神面貌的精品,這樣才會在氣象工作者中間引起廣泛共鳴,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隊伍的能動性和創造力。」
幾千年來,中國人以儒家文化「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精髓約束自己,這幾個字雖然很簡練,但卻深入人心。以此為例,盛明富表示,氣象文化建設重在形成氣象工作者的一種信仰和理念,「這是最牢固、最具深層次的。」從這種意義上來看,氣象文化建設需要經歷一個滲透和薰陶的過程。「需要通過建立機制,凝練氣象文化內涵,並形成一種核心理念,讓氣象工作者從內心接受並遵守,最終落實到行動上,散發在舉手投足之間,於無形中形成一種獨特的氣質。」
對於如何通過學習和紀念雷鋒,開展氣象文化建設這一問題,盛明富表示,氣象工作者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在學習雷鋒。氣象工作者要學習雷鋒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的工作態度,精益求精地做好預報服務,努力去認識自然、掌握自然,並通過順應自然規律,不斷提高百姓的生活質量,「氣象預報準確率提高了,氣象服務更具人性化和針對性,對於國家發展和百姓生活就是最實在的幫助。」
(責任編輯:李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