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是從哪兒來的?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科學家也一直在探尋,目前他們已經找到了一些結果,不過卻十分驚人——科學家稱,我們的星球,根本不應該有水!
地球的位置其實比較尷尬,雖然距離太陽不是很近,但也不是特別遠。NASA的工作人員Michelle Thaller給地球的位置做了個比較精準的評價:「地球的位置看起來太乾燥了,如果地球原本是一顆在新生恆星旁的乾燥石塊,那地球上的這些水是怎麼來的?」。
想追蹤地球水源確切的來源已經變得十分複雜,畢竟從地球生成完整的大氣層至今都已經過了相當久遠的時間。假如真的想弄清楚這一切,還要從46億年前說起。
01回到46億年前
那時,太陽系也剛剛形成,一團灰塵漂浮在宇宙中。這團灰塵倒是很活躍,氧原子和氫原子在其中相互碰撞,迅速擴散。雖然氧氣在地球上的佔比不高,但在宇宙這個大環境下,氧反而是最多的原子之一,當然,最多的原子是氫。這兩種原子「強強聯手」,不管它們在一起會產生什麼,總會產生很多。就這樣,氧和氫的產物就在宇宙這個背景下被源源不斷地催生出來。
此後經過了幾百萬年的時間,最終它們找到了一個最佳的搭配方式:一個氧原子搭配兩個氫原子,它們合在一起,終於變成了水。這些剛形成的水依附上這團灰塵,慢慢地疊加成冰晶。最後這團由灰塵、冰晶組成的氣團變得越來越稠密,於是它們在重力的拉扯下開始分解——這就是太陽系形成的過程。
02天降之物
這個緩慢的過程產生了足夠的水,換算的結果是,這些水能填滿地球上所有海洋300萬次。這一觀點從天文學家的觀察經驗中就可以得知,當天文學家看見正在形成的恆星,它的吸積盤開始環繞年輕的恆星,裡面有灰塵,氣團和一些水。這就證明,將有新的星系誕生了,就像46億年前。
再回到那個時期,重力把越來越多的物質拉近氣團的中心,使溫度和壓力一直處於提升狀態。最後,溫度和壓力都被提升到了一個極限,這股驚人的能量開始了核融合。而原恆星(也就是太陽)誕生在這個世界上。
對於圍繞在太陽周圍的水來說,將面臨兩種結局:要麼繼續呆在太陽周圍,直到被烤乾;要麼跟隨太陽風中的塵埃,遊蕩到宇宙的其它地方。選擇後者的水確實得到了苟延殘喘的機會,它們來到了地球。
當時的地球還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或許我們可以稱為「土球」。由於地球引力的作用,大量的水被吸引過來,地球也就成為了水的「保護地」之一。對於水來說,可選擇的去處也不止地球一個,不過相信剩下的7個你也知道是哪兒。
這樣看來,地球實屬幸運,人類也實屬幸運。也多虧那時地球吸引的這些水,雖然太陽系的其它行星也都含有水,但只有地球誕生出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