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幹地支是怎麼來的?
天幹地支是中國傳統紀曆符號,年月日時都有著用支幹組合而成的日辰。相傳天幹地支為大撓所制,大撓就是黃帝時期的史官。他在五行的理論基礎上開發出了一套支幹系統。
《五行大義》中云:「支幹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軒轅之時,大撓所制也。」這套理論體系和中國的紀曆法息息相關。最早是為了分別季節的運行而制定出來的。
《淮南子·天文訓》中說:「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醜,一歲而匝,終而復始」。古人根據北鬥鬥柄的指向將一年四季再度細分,從此中國的曆法更加的完備了。
十二地支和十個天幹以陰與陰,陽與陽組合,就形成了六十個組合,這六十個組合被稱之為六十甲子。
十天幹:甲(陽木)乙(陰木)丙(陽火)丁(陰火)戊(陽土)己(陰土)庚(陽金)辛(陰金)壬(陽水)癸(陰水)。
十二地支:子(陽水)醜(陰土)寅(陽木)卯(陰木)辰(陽土)巳(陰火)午(陽火)未(陰土)申(陽金)酉(陰金)戌(陽土)亥(陰水)。
從以上我們所列出來的支幹五行來看,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天幹地支就是建立在五行的基礎又有了具體的陰陽之別。
幹支是什麼意思?
關鍵詞:幹的三種寫法
幹在繁體字中一共有三種寫法:「幹」「簳」「幹」這三種寫法分別代表了三重不同的含義。
第一重含義:「簳與支既相配成用,如樹木之有枝條莖幹,共為樹體,所以雲幹。」就是在說,天幹地支相互配合而使用,就如同樹木即有枝條也有主幹,主幹和枝條共同構成了樹的整體,所以叫做幹。
第二重含義:「幹者,幹濟為義;支者,支任為義。以此日辰,任濟萬事,故云支幹。」幹濟就是令萬事萬物都有所成就,支任就是指支持支撐,支幹是一切事物的根基支撐,所以叫做支幹。
第三重含義:「亦是竿之義,如物之在竿上,能豎立顯然,故亦云竿也。」幹就是竿子的意思,如同將物懸掛於竿子之上,非常的顯眼,也就是指支幹能夠將一切道理顯示出來,所代表事物的特性彰顯出來,所以叫做支幹。
支幹的使用方法
關鍵詞:支幹的用法
在易學中天幹地支所代表的就是時,通過這套體系,我們能夠定位我們所處的時空維度,因此支幹體系不論是三式(奇門遁甲,大六壬,太乙神數)還是八字,或是六爻,梅花易數,都會用到。
但是在預測領域中,我們更多的是地支。因為在《月令章句》中說:「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辰。」凡是預測之學,皆預測的是人事,也是大地之上的事情,因此需要以地支為基礎,出現了天幹轉化地支的理論。
最後我們將今天的內容進行一個總結:
第一,天幹地支是由大撓所制,目的是為了完善當時的紀曆系統。
第二,天幹地支共六十種組合,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六十甲子。
第三,支幹有三重含義,第一是主幹和枝節的關係,第二是支撐根基的含義,第三是彰顯懸掛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