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天幹地支、24節氣究竟是怎麼來的?蘊藏著什麼秘密?

2020-12-16 天機易測

關於天幹地支,古人日用而不知。現代人聽說不用則更不知。近些年,隨著國學熱和傳統文化的復興,幹支的概念逐步呈現回歸日常生活的趨勢。其實,這些知識本該回歸的,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在古代曾讓我們傲然於世幾千年,充分的文化自信讓我們逐步走上了驕傲的道路。在近代一系列的屈辱,又讓近現代很多學者極端地否定了傳統文化。可是,隨著我們民族各方面的全面復興。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又是一種必然現象。所以,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這些問題。

24節氣

今天,筆者要寫的這篇文章就想與大家一起回顧天幹地支的源頭和秘密,我在寫,我想大家讀完之後,不得不為我們祖先的智慧點一個大大的贊!

關於幹支的起源,自古爭論不休,明代著名史學家萬民英記載是天皇氏發明的。而《史記》和《爾雅》中記載:天幹地支是在公元前2697年,我們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而創立的。不過,有一定可以肯定的是,幹支之學一定是在我國殷商之前產生的,從殷商帝王的名稱,如太甲、武丁、盤庚、帝乙、帝辛等這些名稱的使用足以證明它在殷商時期廣泛使用。

天幹地支

那麼天幹地支到底是怎麼來的?最初的作用和意義又是什麼?其實它們與中國古代天文學,幹支紀元和24節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一、宇宙就是天地那點事兒!

在筆者前幾天寫過的一篇文章,陰曆、陽曆、農曆的關係有關。我國自古以來一直使用的曆法為農曆,即陰陽合曆。我國的農曆一直以24節氣和幹支紀元為主體的。那麼,很多人就會有一個疑問,當我國古代殷商時期以前,人們對宇宙的認識還停留在蓋天說,後來進化到渾天說。就是說,在我國古代,漫長的時間內,人們沒有星球的概念,都是認為宇宙就是天地那點事兒!

蓋天說

大地是宇宙的核心,凡是能看到的日月星辰在當時人們的眼中只是天空中的「爬蟲」。所以,我們古代,尤其是殷商以前的人們是不可能意識到地球在自傳,地球還在繞著太陽公轉。所以,也就談不上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面——黃道等概念,而且,太陽只有一個,我們從大地上只能看到太陽朝升夕落,如果沒有其他的參照物,我們根本無法從地球上用肉眼總結出地球公轉的規律。那麼怎麼辦?當然需要其他參照物了。

二、上天的恩賜——北鬥星和北極星

在我們老祖宗長期的仰觀天文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星星,它一直高高地懸掛在我們的北方上空,這顆星就是北極星。這個規律是可以用肉眼觀察到的。因為,北極星是一顆恆星,它幾乎就在地球地軸的北方。

北極星

儘管現在我們明白地球自轉,這不影響北半球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北極星。因為,儘管地球自轉且公轉,但是北極星是太陽的大小的4到5倍,而且距離地球400光年的距離。所以從這個大距離角度看,地球本身的自轉和公轉根本不影響人類站在地球北半球遙望北極星。

北極星的存在一直是古代人天然的導航星。與太陽配合得天衣無縫,白天看太陽,晚上看北極。可是,這跟節氣無關啊。因為北極星也是一顆星。我們老祖宗站在地球上,只能每到晚上看到北方上空有一顆很亮的星。可北鬥星不是一顆星在戰鬥,在它的身後還有七顆星。

北鬥七星

這七顆星在我們肉眼的視野中排列成一個有意思的圖形,就像一個勺子。它們就是北鬥七星。中國的祖先給這七顆星起了很高端的名字,北鬥七星從鬥身上端開始,到鬥柄的末尾,按順序依次是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

那麼,北鬥七星與北極星又是什麼關係呢?我們在圖片的配合下,採取簡單的幾何作圖,將北鬥七星配列成的勺子口的兩顆星連線,就是從「天璇」通過「天樞」向外延伸一條直線,大約延長5倍多些距離就是北極星。

北鬥星與北極星

好了,說到這裡,為了不亂,我們再捋一捋,北極星是一顆恆星,它在地球地軸延長線400光年的北方上空,它與地球的相對位置是穩定的。而北鬥七星也是恆星,七顆星排成勺子形,將勺子口的兩顆星天璇和天樞向外連線就會遇上北極星。

無論是通過北鬥星還是太陽單一的星,我麼無法總結或者發現地球公轉的規律,但北鬥七星是一個星陣,它的勺子口一直朝向北極星,北極星與地球地軸一致。所以,只要人們認為地球是不動的,北極星也是不變的。所以,當地球自轉時,人們就會認為北鬥星在繞著地球和北極星旋轉。

北鬥星鬥柄

所以,最直觀的現象就是:如果我們在一個晚上持續地看北鬥星,會發現它也是從東往西轉,到了白天太陽出來就看不見它了。由於地球本身不僅自轉,而且還圍繞著太陽公轉,所以,我們站在地球上看北鬥星這個「勺子」鬥柄的指向就會慢慢發生變化。我國古人正是靠長期觀察北鬥星鬥柄的指向來確定的節氣。

所以,正如上文說,我們老祖宗無法站在地球上用肉眼看出太陽與地球的公轉規律,就得靠其他參照物,那麼這個參照物正是北鬥七星。

三、天然的時鐘,確定四個節氣。

所以,當我們老祖宗還認為宇宙是天圓地方時,用肉眼去觀察北鬥七星這個天然的勺子的勺子把兒,就是鬥柄相對大地的角度變化,再結合大地自然現象的變化就開始總結節氣了。

四季

我們可以這樣想,北鬥七星這個天然的勺子,我們以勺子口為圓點,勺子柄即鬥柄為指針,在虛空的太空中在人為地劃分幾個時間點,這個時間點的劃分也不是憑空想像,而是結合數百年,近千年的農業生產和自然萬物的變化節點而劃定,那麼劃定的這個時間段從最初的四個:即東南西北開始,「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那麼,根據北鬥星這個天然的始終,殷商乃至殷商以前的人們就能確定四個節氣。

北鬥星圖

四、立杆測影,天地結合。

後來,隨著人們農業生產的深入和對自然的進一步觀察,聰明的中國人儘管還沒有意識到地球的概念和自轉與公轉的關係。但人們研究出通過測量太陽與地面的日照角度來分析太陽與節氣的關係。就是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同時將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編寫了新的統一曆法——《太初曆》,在《太初曆》中首次提出了劃分24節氣的方法——平氣法。所謂「平氣法」就是通過立杆測影確定黃河流域的日短至作為冬至日,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人為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這就是「均氣法」下的24節氣。

測日影

如果說通過觀察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確定四季是最樸實的天象觀測法,那麼後來的立杆測影則是地上測日法,可以說,我國古人採取的是天地結合的方法確定的24節氣。

五、中西結合,確定24節氣。

直到1645年,明清交界時期,我國明朝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和洋教士湯若望共同合作研究,綜合東方的經驗的理念與西方的技術確立了」定氣法「確定24節氣。「定氣法」做到了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時間不均等。廿四個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定氣法」劃分的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徐光啟與湯若望

六、天幹地支

那麼,無論是北鬥七星指針法,還是太陽中心指針法,都需要認為制定刻度,那麼這個刻度的代號始終採取的就是天幹地支,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四吳偉申酉戌亥。後來在幹支的基礎上又引入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根據幹支八卦自身的方位、五行屬性更為形象地確定和反應24節氣的特點。

幹支與24

所以說,我國的天幹地支學說就是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我們從十天幹最初的名字就能感覺出一種神秘感,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最初的名字是十幹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後來簡化成了我們現在認識的天幹地支。

相關焦點

  • 天幹地支的月份算法
    推算月份的前提有三個,第一個前提是要知道當年的天幹地支,這一點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有寫過,想知道的可以去看,這裡就不再贅述;第二個前提是要知道天幹地支分別對應的數字(月份),我總結成了圖,即圖一;第三個前提是要知道24節氣是如何表達月份的。我也總結成了表,即圖二。
  • 天幹地支到底代表著什麼?看完此文,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在上文中,本來筆者想將天幹、地支的含義結合24節氣一網打盡,寫清楚,說明白!但是寫著寫著,限於篇幅問題,都寫完怕要七八字了,就草草收場了。那麼,這篇文章中,我們主要討論天幹地支的源頭和含義。
  • 天幹地支是怎麼來的?如何正確的使用?
    天幹地支是怎麼來的?天幹地支是中國傳統紀曆符號,年月日時都有著用支幹組合而成的日辰。相傳天幹地支為大撓所制,大撓就是黃帝時期的史官。他在五行的理論基礎上開發出了一套支幹系統。《淮南子·天文訓》中說:「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醜,一歲而匝,終而復始」。古人根據北鬥鬥柄的指向將一年四季再度細分,從此中國的曆法更加的完備了。十二地支和十個天幹以陰與陰,陽與陽組合,就形成了六十個組合,這六十個組合被稱之為六十甲子。
  • 天幹地支怎麼使用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紀年是天幹地支紀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天幹地支依次組合,組成了六十的一個循環,被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那麼到底是怎麼組合,怎麼使用的呢?直接當做數進行使用。
  • 如何推算月份的天幹地支
    如何推算月的天幹地支我們這裡講的年月都是以陰曆為準的,並且陰曆中也不是以春節劃年,初一分月的。年的劃分以立春為準,也就是說,雖然是春節了,但如果沒有到立春,還不能算是下一個陰曆年。月的劃分也不是以初一為準,以農曆節氣為準。昨天說了年的天幹地支推算方法。還有比較好的方法。
  • 天幹地支,六十花甲子
    天幹最晚在先商已經開始,明顯的證據是商族領袖之稱號為上甲、匸乙、匸丙、匸丁、主壬、主癸。正式將這十個符號命名為天幹應該與地支有關:幹為主幹,支為分支,兩個相對的命名應當是一起出現的。在商朝開始出現天幹與地支配合用以紀日,使用幹支紀年要更晚一些。 關於天幹何來說法眾多,其中一種是古人根據事物十個狀態排序以定的,視為循環。
  • 為你講述已經很少有人搞懂的天幹地支
    你是哪年人屬相是什麼,你可能很輕鬆的回答,十二生肖嘛,一鼠二牛三虎四兔五龍六蛇七馬八羊九猴十雞十一狗十二豬,都是從小就知,張口即來。為啥沒有貓,據說貓託老鼠報名,老鼠第一個趕到太高興,結果自己報上了把貓給忘了,後來貓跟老鼠就成了天敵,貓天天追著老鼠跑,老鼠一直躲著貓。
  • 最新梳理《四柱格局種類》,天幹地支組合隱藏的秘密
    它們的組合規律是什麼?天幹地支組合隱藏了多少秘密?帶著這些問題來開啟《四柱八字格局》思考之旅。四柱格局按照現在的天幹地支組合計算年月日時的規定,四柱的組合數是518400種,再按照男女來劃分,就是1036800種組合。
  • 易經中「天幹地支」是如何搭配的,其實大有來歷,看完真長見識!
    我國古代的書籍當中,多次談到了天幹和地支這兩個概念。其實天幹和地支,是古人為了探索人生的奧秘和宇宙時空而發現的密碼,這種密碼經過簡化後,才有了天幹地支這兩種符號。我們理解天幹地支,首先要先了解古人對天文的觀察,二十八星宿就作為了很好的參照物。
  • 易經卜卦基礎篇一:天幹、地支、五行與八卦
    陰陽是構成易經八卦的基本要素,後面的64卦也是由八卦延伸而來,而八卦也有屬性之分,要卜卦,是必須與天幹、地支結合在一起。一、天幹地支與八卦後天八卦分別為:坎、坤、震、巽、乾、兌、艮、離。天幹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分貝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五行為:金、水、木、火、土。
  • 天幹地支與時間的詳細解讀
    在當代農曆借用幹支紀年,以正月初一為起點,這是籠 統的標註;「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古代曆法》一書中指出,幹支紀年是從立春起算。天幹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 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幹支歷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
  • 《神峰通考》十二地支裡究竟藏有什麼天幹
    以上原文出自《神峰通考》地支藏幹,就是指十二地支的毎一個地支都藏有一個、二個或者三個天幹。根據陰陽五行理論,宇宙間存在天地人三才,應用到天幹地支中,天幹代表著陽,象徵著天元,地支代表著陰,象徵著地元,而地支中藏有的天幹則代表著陰陽交合,象徵著人元。
  •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是怎麼來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天皇君制訂出了天幹地支來確定歲次和二十四時。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皇君給這十個起的名字比較怪: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據說十幹藏於天,所以才叫天幹,是十天父。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的名字更加奇怪: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十二地支藏於地也就是十二地母了。
  • 重新梳理《易經》天幹地支紀時,發現新的規律
    在《易經》預測中,天幹地支紀時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知識。任何事物、事件的產生、發展、消亡都是因為時間。人一生的得失成敗也是因為時間在不停地運轉。幹支紀時是怎麼來的呢?它隱藏著什麼秘密?幹支紀時與事物產生與滅亡到底有什麼聯繫?帶著這些問題來開啟幹支紀時規律的探秘。
  • 知識分享:農曆十二月為什麼稱「臘月」以及天幹地支的含義是什麼?
    014.天幹地支的含義  天幹地支,是我國古代用以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系統,在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
  • 易經尋根:起卦時的天幹地支與卦象有什麼關係
    周秋鵬《周易》原文對六十四卦的解釋,以及《易傳》對周易的論述,都沒有提到天幹地支。可見至少到了周朝,人們用卦象佔卜時,沒有把天幹地支作為佔卜的一個材料。但《周易》原文中提到了先甲三日、後甲三日,說明當時的人類已經把天幹地支當作日曆使用了。明顯看到把天幹地支引入卦象系統的,是西漢易學家京房發明的六爻納甲系統。他把天幹地支植入了六十四卦的每一根爻中。六爻是易經領域運用非常廣泛的一種佔卜方法。
  • 奇門遁甲中天幹地支是什麼?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又稱為「幹枝」,就好比樹幹和樹枝,幹強枝弱,以幹為主,幹支是我國古代人民用來記錄年,月,日、時的符號,因為古代計時不是根據現代的陽曆來計時的,它是用十天幹配十二地支來計時的,一個天幹配一個地支,年、月,日,時都用天幹地支計時,後來天幹地支的作用又延伸到生產生活中的很多方面
  • 八卦圖之三:後天八卦與天幹地支
    在《左傳》中,如果是紀年,一般採用的是王的年號,比如上面這段文字,記錄的就是恆公元年發生的事情;如果是紀月,則一般用數字一、二、……、十、十一、十二來記錄,在前面有時還會加一個季節字,例如「冬十月」。只有在記錄日子的時候,才用到了天幹地支。因此,一個正規的記錄是:「魯恆公元年、夏四月、丁末」。
  • 「天幹地支、子鼠醜牛」,你知道是怎麼來的嗎?
    天幹地支,簡稱為幹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簡化後的天幹地支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幹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史記》中稱十幹為十母,十二支為十二子,又簡稱幹支。
  • 天幹地支五行屬性
    天幹地支產生炎黃時期,天幹地支紀年法以立春作為一年的開始而不是以農曆的正月初一。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生辰八字五行是指八字的天幹地支五行。天幹地支根據中國五行理論,字的五行屬性分為金、木、水、火、土共五種五行屬性,每個漢字對應一種五行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