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戰狼2》之後,吳京的作品必須看。
因為他已經幫觀眾做了一些甄選,題材三觀正,且保證最大力度的實景拍攝。
最近上映的《攀登者》也不例外。
拍攝《攀登者》前,主創演員都要進行相應的登山技能訓練。
而且《攀登者》大部分都是實景拍攝,雪山部分都是在青海海拔5254.5米的崗什卡雪山上完成的。
主創人員背著十幾斤重的登山包在雪山裡拍攝,凍得直呼太冷,有時候還需要吸氧才可以順暢呼吸。
實景拍攝及演員培訓相應的技能,讓投資者的錢都用到正道上,而不是用在演員身上。
影片質量得到保證,少用摳圖、替身和五毛線特效,提高觀眾的觀影效果。
或許吳京終結很多人的財路,所以他的電影從《戰狼2》起就被唱衰。
比如《攀登者》,還沒上映上千條黑評。
點映開始就鋪天蓋地的吐槽,而說來說去就只有一點——感情戲多餘。
125分鐘的電影,所謂的感情戲才不到18分鐘,就被說成是「愛情片」,這些人是有多久沒看過愛情片了?
有一些黑評甚至感覺都沒看過電影。
比如沒弄明白心肺復甦的概念,就吐槽人工呼吸沒有按胸;
而且戲裡明明戴雪山防護眼鏡,結果說沒帶,害得二刷的時候還特別留意了一下。
二刷《攀登者》,對於被人嘴裡的槽點「感情戲」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也終於明白為何在戲裡,加入表面看起來格格不入的兩段兩代攀登者的感情戲。
真的要慢慢去品,才能明白其中的精髓。
方五洲是兩次登山的執行者,他與徐纓感情線也延長了15年。主要體現愛情為國為理想讓步的偉大。
也從側面說明英雄也是有七情六慾的普通人。
也會有情愛,有自己的小家。
只不過在國家大愛面前選擇後退而已。
李國梁的愛情線也安排地很奇妙,含義也是多重的,如果是一刷匆匆而過,很難體會到。
第一,體現李國梁從普通登山者到堅定為國登頂珠峰的心理變化。
方五洲曲松林之所以登珠峰,因為那是他們的夢想及使命。
胡歌飾演的楊光之所以登山,是為了告慰已經去世的父親。
章子怡飾演的徐纓之所以來到珠峰,是為了研究珠峰的氣象課題,同時為第二次攀登者提供適合登珠峰的合適數據。
而李國梁等珠峰,是因為自己是一位有過登山經驗的攝影師,是為了彌補上一次沒有拍下峰頂影像的遺憾而來。
但1975年,珠峰北玻已屬於中國,他們年輕一代為國登頂的使命感已經沒那麼強烈。
他們這一代,對於不能在3分鐘內完成訓練的質疑,就是最好的佐證。
李國梁是一個普通的年輕人,在荷爾蒙爆棚的年紀,看到喜歡的女孩,他也會心動,會暗中偷拍她的照片。
他沒意識到,作為登頂珠峰的攀登者,不能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兒女私情上。
這就需要有人給他當頭一棒,徹底喚起他的使命感、
而因沒能拍下影像而負罪生活了15年的黑臉教練曲松林,就是最好的人選。
李國梁因為訓練受到打擊而悶悶不樂,得知曲松林不是針對他,而是因為珍惜他時,立馬有了登頂珠峰的使命感。
這是一種上一輩對下一輩精神的傳承及期許,是一種不想辜負的責任。
因為這個意識的轉變,李國梁在選擇保護攝影機而割斷救命繩時,才那麼毫不猶豫。
但眼裡的熱淚、不甘及留戀,表明他做出這個決定需要的勇氣有多大。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為國登頂,生命、愛情都可拋棄,這是一種怎樣崇高的中國精神。
第二,給戲劇化的黑牡丹,找一個必須登頂珠峰的出發點及意志力支撐點。
黑牡丹的原型是第一個登頂珠峰的女人潘多,那時候潘多已是3個小孩的母親。
戲裡為電影效果,把潘多改成一個20歲左右且心思單純的小丫頭。
剛開始她只是一個後勤人員,沒有意識到登頂珠峰的意義及殘酷。
要不然她不會因為不忍心愛之人受苦,就公然放水。
但是這樣一個戀愛腦的女孩,因為李國梁的去世而瞬間成長。
畢竟世間能讓一個人快速蛻變的特效藥,就是愛情或是親情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李國梁登頂珠峰的夢想成了黑牡丹的夢想,正因為有了這個精神支撐,黑牡丹才會誓必登頂。
只為能讓李國峰通過她的眼睛,目睹他為之奮鬥的珠峰峰頂的風景。
登頂後,她那句哽咽的「李國梁,你看到了嗎」,就點出了這條感情線的必要性。
影視作品是現實生活的升華,而不是展現生活原生形態和完整過程的紀錄片。
雖然《攀登者》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但也不能把原型所有關係的細枝末節都搬上熒幕。
兩次登頂珠峰涉及到那麼多人及家庭,做一些戲劇上的改編,這是不可避免的。